周代建筑风格特点及其影响
yibubu
yibubu Lv.2
2022年10月21日 16:46:32
只看楼主

周代,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已初步形成。西周兴建了丰京、镐京和洛阳王城、成周城。这一时期的建筑追求高大、宏伟、华丽,瓦、砖、高台建筑已经出现。《周礼》是“体国经野,都鄙有章”(统一规划都城及其郊野,使城内与城外的建筑纳入章法)的“红线”。这条“红线”贯穿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建设,影响至明清的北京。尽管后来都城规划建设从内容、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却始终没有脱离《周礼》这条“红线”,而依《周礼》营建的第一个都城就是洛邑。

周代,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已初步形成。西周兴建了丰京、镐京和洛阳王城、成周城。这一时期的建筑追求高大、宏伟、华丽,瓦、砖、高台建筑已经出现。《周礼》是“体国经野,都鄙有章”(统一规划都城及其郊野,使城内与城外的建筑纳入章法)的“红线”。这条“红线”贯穿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建设,影响至明清的北京。尽管后来都城规划建设从内容、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却始终没有脱离《周礼》这条“红线”,而依《周礼》营建的第一个都城就是洛邑。

图片

周公营建洛邑

《尚书》和《史迹·周本纪》都记载了周公遵从武王意愿迁都洛邑,按礼制规划和营建新都的史实。成书于春秋末期的《考工记》追述了当时的营造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意思是:都城规划要成方形,每边长九里,各有三个门,城中纵横垂直交错九条大街,城左为太庙,城右有社稷坛,南面建宫殿,北面设市场。《考工记》中的都城布局理论对以后各朝的都城规划都产生过重要影响。而这时期的宫殿大都建在阶梯型的夯土高台之上。

20世纪70年代末期,考古人员在岐山、扶风两县交界处的周原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周人留下的建筑文化遗迹。“凤雏遗址”最具代表性,它是一组较为完整的四合院式房屋遗址,整座建筑坐北朝南,四面被东西厢房、塾、室围绕起来,正中为堂,堂前为外庭,堂与室之间是内庭。从平面布局看,它是以规整的单体围合,组织成整体的建筑组群,布局既均衡对称,又自然构成建筑的内向性。平面组合的对称与内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至少在周代已基本成形。

图片

凤雏遗址

周代的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成就是基础性的,其影响极为深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建筑设计中,特别是皇家建筑,已有了事先踏勘地形和规划布局。周武王营建洛邑,即命周公赴当地“相土尝水”,包括周代贵族墓葬,都是经过规划才施工的。

2、就使用功能而言,到周代,宫殿、坛庙、陵墓、官署、监狱、作坊、民居等建筑均以出现,也就是说,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最主要的内涵已经具备了。

3、自原始社会就已大量使用的土木结构,到商周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以木柱梁为房屋结构的形式已成为当时建筑的主流,柱网逐渐趋于整齐,木构件更加精确多样,同时,夯土广泛用于筑城、大面积广庭和建筑台基,技术也有了提高,特别是高台建筑的出现,是与夯土技术分不开的。

4、陶制地砖、屋瓦、水管、铰叶等的使用,是建筑技术的一个重大进步,不但发掘了新的建筑材料,改进了建筑构造,延长了使用时间,还改善和美化了人们的生活。

在5000年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构件了独具风格的华夏建筑,从宫室殿阁、馆榭楼台,到民居和园林,其千姿百态的造型、玄妙精巧的营构,无不体现着民族风格。中国建筑历史文脉绵延流长,自成体系,而且还折射出严谨的伦理观念、深邃的哲学思想和民族审美取向。


知识点:周代建筑风格特点及其影响

西南民居的建筑风格及特点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