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试前期主要工作 1.收集工艺设计图及设计说明、自控、仪表和设备说明书等相关资料。 2.检查各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尺寸、标高是否与设计相符,管道及构筑物中有无堵塞物。 3.检查总供电及各设备供电是否正常。
1.收集工艺设计图及设计说明、自控、仪表和设备说明书等相关资料。
2.检查各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尺寸、标高是否与设计相符,管道及构筑物中有无堵塞物。
3.检查总供电及各设备供电是否正常。
4.检查设备能否正常开机,各种阀门能否正常开启和关闭。
5.检查仪表及电控系统是否正常。
6.检查维修、维护工具是否齐全,常用易损件有无准备。
7.各构筑物及设备已开始正常使用,有一定量的污水产生,能够维持污水处理工序的基本运行。
二、接触氧化池单元的调试
1.污泥的培养
污泥的培养有连续培养法和间歇培养法。
(1)向格栅井内注入生活污水,当液位达到中液位以上时,开启污水提升泵,向调节池内注入生活污水。
(2)当调节池内液位达到中液位以上时,开启污水提升泵,将污水打入水解酸化池,水解酸化池水满之后流入接触氧化池。
(3)当一、二级接触氧化池内液位均达到设计液位时,开启潜水曝气机,同时停止调节池内的提升泵,闷曝1~2天。在曝气过程中要控制池中溶解氧含量在2~4 mg/L之间,并需测试污泥沉降比,若发现该值逐渐减少,说明这些污泥已粘附在填料上。
(4)开启调节池提升泵,将生活污水提升至后续处理单元,水量逐渐增大,通过调节提升泵出水阀门进行水量控制。
(5)依上述流程连续运行,观察填料上污泥的生长状况。
(6)当填料上的生物膜达到1~2mm厚时,且沉淀池的出水较清澈,氧化池进出水去除率>60%时,可认为生物膜的培养基本结束。
(7)由于驯化与培菌同时进行,其挂膜速度很快,一般3~5 d后在填料表面上就可以开始看到有很薄的一层膜,把它刮下来后进行镜检,发现其透光性好,有原生动物如纤毛虫、累枝虫、钟虫等出现,此时系统对COD的去除率可达30%~50%。
若微生物增殖正常,可加大水量至池容的1/3~1/2,大约10d后可按设计水量进行处理,这时挂膜基本完成,微生物开始大量繁殖,COD去除率为50%~70%。若在此去除率情况下能稳定运行1个月左右,随着时间的延长,生物膜开始新陈代谢,老膜开始剥落,出水中出现悬浮物,标志着挂膜阶段结束,可进入正常运转。
2.工艺参数内容
需确定的重要工艺参数有生物接触氧化池溶解氧DO、温度、pH值、生物膜厚、微生物的生长状态及种类等。
生物接触演化池DO一般控制在 2~4mg/L之间、不需污泥回流、常温控制、pH值在6.8~7.2之间,微生物的生长状况及种类可由生物显微镜观察,也可由经验进行初步判断。
三、 系统监测
1.通过镜检,观察原生动物数量、种类和活跃情况判断微生物挂膜及处理效果。
2.检测污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一般不低于2mg/L。
3.观察污水的顔色变化。
4.常用水质及测定方法,见下表:
监测项目 |
测定方法 |
主要分析仪表、仪器 |
COD |
重铬酸钾法 |
COD测定仪 |
SS |
重量法 |
分析天平 |
pH |
在线检测及比色法 |
在线pH计及试纸 |
四、异常现象处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1.在生物膜培养的初始阶段,采用小负荷进水方式,使填料层表面应逐渐被膜状污泥(生物膜)所覆盖;
2.试运行中,应严格监测生物接触氧化池内DO、温度、pH值变化、微生物生长状态及种类;
3.严格控制生物膜的厚度,保持好氧层厚度2mm左右,应不使厌氧层的过分增长,保证生物膜的脱落均衡进行;
4.生物接触氧化在运行过程中应注意在低、中、高负荷时,DO控制不当均有可能发生生物膜的过分生长与脱落,故应控制污泥负荷在0.2~0.3kgBOD5/kgMLSS之间;
6.运行前对所有设施、管道及水下设备进行检查,彻底清理所有杂物,以避免通水后管道、设备堵塞和维修水下设备影响调试的顺利进行。
7.培菌初期,曝气池会出现大量的白色泡沫,严重时会堆积整个生化池,这一问题是培菌初期的正常现象,只要控制好溶解氧和采取适当的消泡措施就可以解决。
8. 运行后期发现沉淀池出水带有絮状生物膜、并且从沉淀池底部污泥斗易翻团状污泥,故应尽快排出沉淀池底部污泥斗污泥,减少污泥在沉淀池的停留时间。
推荐资料(点击文字跳转):
某水厂水解调节池及接触氧化池工艺图
生物接触氧化池设计详图
某地大型接触性氧化池结构平面详图
知识点:接触氧化池的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