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浦江人是如何利用“浦江水仓”的吗? 浦江地处浙中丘陵山区,海拔高程24米至1050米左右,为浦阳江、壶源江源头,“域中无大水可凿引灌溉”,河流源段径流量变差大,历史时期地表水存蓄能力有限,农作物又以水稻为主,全县水资源调节周期只有10天左右,历来小旱频繁。但在河流谷地冲积平坝区,地下潜水埋深浅、埋藏丰富,分布着广泛的小型水利工程,特别是各类引用地下水资源的
古代浦江人是如何利用“浦江水仓”的吗?
浦江地处浙中丘陵山区,海拔高程24米至1050米左右,为浦阳江、壶源江源头,“域中无大水可凿引灌溉”,河流源段径流量变差大,历史时期地表水存蓄能力有限,农作物又以水稻为主,全县水资源调节周期只有10天左右,历来小旱频繁。但在河流谷地冲积平坝区,地下潜水埋深浅、埋藏丰富,分布着广泛的小型水利工程,特别是各类引用地下水资源的 溪井、拗井、塘井 等,它们统称“浦江水仓”。
浦江县地形与水系
溪井
溪井又称“水孔”“水栈”“匣”等,为部分山区在溪岸、 溪底筑坑集水、蓄水的一种古老的水利设施,分有盖与无盖两种。溪井的四壁用松木或卵石垒砌成井字形,用松木为梁柱,表面用松木或条石覆盖。旱时启开仓口车水灌田,大者可灌田数十亩,小者也能灌5亩左右。目前,浦江境内保存完好且现今仍在使用的 溪井 还有111个。
水仓外部与内部
水仓示意图
拗井
拗井是分布在浦江巧溪(古称槁溪)一带的另一种“浦江水仓”。 以前的巧溪无固定堤防,大水时经常漫滩改道,水小时又无地表径流,河水从卵石沙砾缝隙中流走,可谓“一场大雨水成灾,天晴三日叫皇天”。 为此,勤劳的巧溪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挖拗井,立拗杆,用拗桶拗水,抗旱保丰收。
拗井一般深3米至5米,井口刚好可让人跨立。据《光绪浦江县志》记载:县南嘉兴乡十五六都等处,水脉独深,用桔槔不便。因于田畔穿井,其形上窄下宽。离数丈竖一直木,其上用横木,一头扎定,一头悬竿以系桶,凡三株。唯直木不动,其余二株随手上下,以是灌田,名曰拗水。夏日高温,水稻田蒸发快,保水差,有“日来三百桶,夜来归原洞”之说。曾经的巧溪一带拗井遍布,甚至有人笑言:“在南山脚行夜路,腰间须绑一扁担,以防陷入时能搁在井口。”
拗井结构示意图
塘井
在上山村旧山背姓方祠堂门前,南北向分布着一溜水塘,宽约十多米,曲折断续,中间向东拐了一个弯,酷似北斗七星,本地人称KUO塘(意为不直)。据考古认定,这些水塘实为废湮古河道的潴留水域。塘中有几口奇特的“浦江水仓”——塘井,塘中有井,井在塘中,井塘不连,井水不枯,井水比塘水水面明显更高、更干净,现今仍有许多村民使用。
“浦江水仓”在当地日常灌溉、抗旱保丰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史籍记载,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浦江遭受大范围持续旱灾,石西民在《亢旱后的浦江农民生活》一文中写道:“乡村的溪流中再也看不见半点水,农民们除了每日老远去寻找点吃的水以外,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那禾苗枯槁下去,靠农民的手足胼胝是根本抵御不了灾荒袭击的”。
在嵩溪村,村子周围无水可取,水稻几乎绝收,唯有村庄远处几个水仓尚有少量泉水出渗,那时,村民日夜守在水仓底,用木勺一点点舀水灌溉,保住了周围几丘田亩的收成。而且由于阳光充足,水稻长势反而特别好,这些收成成为第二年的谷种,嵩溪村人得以繁衍生息。
在黄宅一带,村民们是以“踏大溪”度过旱年灾荒的。“踏大溪”指的是五六人踏水车灌溉。由精壮劳力上阵,停人不停车,从浦阳江(俗称大溪)底大水仓开始,从最高处逐级往下灌溉。人们边踏水边唱“大溪歌”,歌声整齐嘹亮,水流源源不断,场景犹如戏班唱对台戏,热闹非凡。现在部分村庄还保留着康熙十年(1671年)置办的老水车,至今已有350余年。
水车取水
溪岸上的水车孔
康熙十年(1671年)的老水车
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古代浦江人修建因地制宜、完备多样的水仓,为浦江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来源浙江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