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建道筑格 ArchiDogs 公厕是 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设施 我们曾经介绍过连普奖得主都参与的 「The Tokyo Toilet」计划 可你知道吗? 近年, 国内公厕设计的优秀案例也与日俱增 它们不仅颜值高,还个性特色十足 从城市,到乡村,到公园和景区 今天一起来看看: 国内公厕怎么
转自公众号:建道筑格 ArchiDogs
公厕是 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设施
我们曾经介绍过连普奖得主都参与的
「The Tokyo Toilet」计划
可你知道吗?
近年, 国内公厕设计的优秀案例也与日俱增
它们不仅颜值高,还个性特色十足
从城市,到乡村,到公园和景区
今天一起来看看: 国内公厕怎么 “卷”
梁子湖为湖北第二大淡水湖,此处常年烟雾缭绕水天含混,颇有“气蒸云梦泽”之意。AAA景观公厕是景区码头的形象门面之一。
该项目位于梁子湖东岸,长岭码头内的一处樟树林中。周边有小镇, 一到晚上镇上居民熙熙攘攘,这里是他们休憩闲聊的好去处。
设计团队最初想将建筑全部置入林中,掩盖卫生间作为如厕的独特属性。但后续探讨认为: 卫生间不该是让人厌恶的场所,它可以是一种媒介,让人精神放松,身心愉悦。
设计师将卫生间暴露出来,置于林间一侧,增强辨识性,使其成为连接树林与花园的一个过道。
建好后的公厕整体呈环状 ,内部交通可达性强, 中间有一景观庭院,供人观赏停留。人们也喜欢在这里仰望天际。 由于湖边多风,环形的交通流线与高窗配合,使内部空间极其通风且阴凉,有朋友调侃如厕后轻轻松松掉五斤。
为满足快速建造的条件,建筑采用钢结构装配。为营造出轻盈感,地面整体抬升,外墙用木格栅装饰,使窗户从立面上“消失”,整体上也与环境较好融合。环形的高窗,即使在室内不开灯的情况下光照依旧充足。
本案中, 设计师以最常规的设计手段探讨建筑与人与环境的关系,回归朴素的建筑学,以简单的方式改变人们对传统领域的认知。
阿朵小镇广场 的目光被三个主题建筑占据, 没有给公共卫生间留下一个"独立"空间 。经过现场考察,发现 在步行街和广场之间有个7米高断崖,建筑师最后将项目选址在崖下,让卫生间院子开口直面向广场,项目因此也拥有显著的辨识性。
从上部的步行街看过来,树林中有一个白色面的深坑,这就是 建筑的顶部,顶部的覆土和植物起到了很好的过渡 。同时,避免街和广场之间直接大台阶的降落。
建筑师用一个院子完成与大广场的连接,让卫生间的隐私性和辨识性得到平衡。 这个封闭的院子像一个山坡上的深坑,游客进入这里才能看到这个建筑的样子。建筑之间还嵌有两个方形的小院,让使用者 视觉和空间采光通风保持良好 。
建筑师将所有门和窗都隐在弧墙后,四个功能入口用标识导航, 立面采用弧形的白色复合铝板竖向密拼,7米高的整体板,非常适用这个单曲面 。
在粗野的外壁和丛林覆盖之下,游客进入到一个削切打磨出来的采石坑中,阳光洒下来,明媚而洁净,表面的无缝材质加深了这种体验。
男女卫生间之外还 加入了母婴室和第三洗手间 ,以及空调的隐蔽处理。由于院子正面看不到任何玻璃窗,采光都被安排在弧墙的阴面和方形小院子里。
建筑场景设计的早期想法来自民间赌石的场景。 就像风化表皮的毛石被切出平滑的切口,游客从粗野的自然环境突然进入到一个精致工业感的坑洞里,在整体理性克制之下,有一点浪漫的小意外,这些构成了生活的美好感 。
无论在公共空间还是私人空间,人们都可以借助互联网的虚拟场景让自己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间不断切换。然而真实场景中的开放性与私密性却常常矛盾。
本案中, 设计师想要在物理空间内解决开放性与私密性之间的矛盾 :在风景优美的湖畔上厕所,就应该迎着湖面的微风欣赏美景。
厕所是最接近人体尺度的建筑空间,人在这样一个容器之中,嗅觉、触觉的感官都被放大, 藏在镜子下面的通风格栅与顶部的通风孔形成空气的对流,能够在保证私密性的前提下提供更舒适的内部环境 。
潜望镜的设计拓展了空间的物理边界,可旋转角度的镜面设计让使用者坐着便能欣赏不同角度的景色。
每个潜望镜厕所的平面都是边长两米的正方形,让整个建筑的各个部件,轻钢龙骨结构、铝合金板、通风格栅、镜子、洁具等都能满足模块化的工业生产。不同的高度,可以让每个厕所内的使用者获得不同的视野,同时也让一组模块化的建筑形成了一个高低错落的景观。
厕所也可以让人享受的工业品,甚至是一件被人欣赏的艺术品。 设计师通过这种单元化的设计,可以将这种概念运用到各种环境中去,不 仅是风景优美的湖畔,也可以是拥挤嘈杂的胡同,让人都能享受这段属于个人的时光 。
在建筑与空间领域里谈到“设计”这个词,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建筑长什么样,请哪位设计师设计的,人们重视它的外观/门/窗,重视所谓的“风格”,以及颜色和符号化的内容。而这些习惯性重视并不是很重要的,那些只是一种戏剧性的“壳”。
设计的价值应该在于它们围合出来的“空”,这个空就是设计的核心,人在这个空间内外的状态、情绪、行为、一切的感受与感知才是核心。
社会无论发展至怎样的程度,人与人的连接性是永远存在的。伫立于一座城市的角度去思考,那些刚性并且不能规避的城市公共建筑和空间是可以尝试更多可能性和想象力的。
公共交通枢纽空间、城市公园空间、开放型广场、公厕、社区空间、步行路及天桥等, 这些在日常中紧密相关的功能性空间目前还处于完善基本功能需求的程度,未来更多的可能性也是在这个层面上提升的, 表达了一座城市的友善、包容性、关怀以及城市发展的态度与胸怀。
该公厕位于大唐不夜城旁120米,该景点每年接待来自各个国家的游客平均达到1300万人次。
公厕基地四周环境皆为传统仿古建筑形态 ,东侧紧邻商业体及步行街广场,北侧面向住宅社区,紧贴唐城墙古遗址。
简单地套用现代建造技术去模仿一个古建筑不值得被提倡。 设计团队 首先抹除原有公厕仿古建的物理结构 ,找回其基本的功能原型,在满足时代性、除去意识形态隔阂的前提下,去 创造一种“非参照”的建筑 。
利用原建筑的单侧户外空间进行延展,将整体建筑分成三部分: 即 公共洗手间、阅读、咖啡空间 ,两者用开放式走廊连接。
人行步道贯穿整个建筑,产生一种自然进入状态 ,通过的区域设计了宠物饮水、避雨歇息的功能,形成社区汇集的空间。
道路将公厕与阅读和交流空间两处不同使用功能的区域分离,功能互补又互不干扰。让公厕与咖啡的异类组合,如厕的刚性需求和等待空间的加入, 使单一且单调的功能空间向有质量的城市交往空间转化 。
公厕空间设置在走廊另一端,男女左右分开。第三卫生间为独立空间,便于残疾人与带婴儿的民众使用。洗手间内都设置了宠物桩,女厕内部增加了补妆照明及全身镜。
上海嘉定公共卫生服务设施 / Mur Mur Lab
嘉定区积谷仓公共卫生服务设施是Mur Mur Lab新完成的一个小房子。建筑一侧紧邻嘉定练祁河,原先作为水泵房使用,已经荒弃很久。 完成后的建筑,在城市公共活动重新引入临水空间的同时,也成为一个新的在地社区活动中心。
场地周边的景观环境非常好,紧邻嘉定练祁河,嵌在沿河绿化带中;此外,在一栋荒弃的水泵房和现有公厕之间,有一处很小的广场,设计师坚持重新启用这里,把它 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虽然用作公厕,只要处理得当,这里有机会成为一处鲜活的社区公共场所。
项目设计采取了“公厕+公共空间”的新模式。 设计师按照不同区域的使用频率和对通风,视线的要求,将它们分成两组。 一组包括管理间和男女厕,它们进出频繁,气味也大。另一组包括母婴室和第三人间,相对不常用但私密性要求可能更高。 这两组功能被分别布置在广场两侧,并尽可能向城市街道靠近,空出临河的活动场地。
男女厕的出入口以一条无障碍坡道和街道直接相连,仅是如厕的居民不用进入小广场就可以方便进出,也能减少气味和视线的相互干扰。
被练祁河与植物环绕, 原先荒弃的小广场 变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尺度宜人,景色优美的 公共活动场地 。藏在它的最里端,有一部户外钢楼梯,通向屋顶上的敞厅。未来这里将作为一个 微型 社区展厅,如实记录下真实的每日平常。
建筑的社会价值,归根到底,还是它对每个使用者平等的价值。 出来晒晒太阳的老人,和想拍张美美照片的女孩,他们有什么高下之分呢?从这个意义上看,建筑学在商业或是非商业的场景中,应体现的意义也是平等的。
在物质文明水平日益提高的当下中国,人们逐渐对公共厕所这个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场所有了更高的需求。
设计师构想是把每个公厕作为一个游客综合服务点来对待,除了具备最基本的公厕功能,还集合了游客休息区、景点的设备控制和管理用房。 游客除了可以在这些综合服务点方便、舒适如厕之外、还能观景、休息和补给。
设计团队针对不同的公厕选址, 因地制宜 提出了不同主题的方案。 其中之一,名为眺望。
建筑藏在一处小山丘后面,北坡位置恰好可以掠过层叠的树梢顶端,将佛顶寺、牛首山头、佛顶塔以及佛顶宫全部尽收眼底,故“眺望”成为这个建筑的主题。
在通过引道进入休息厅的过程,更像是在一个坡地上的游廊行走,游廊由一些不同高度开口的盒子组成,远处的景点,一个一个被顺序展开。
在休息厅所处的那个盒子放眼望出去 ,最美的构图跃然眼前。人们可以很放松得在这里欣赏这幅 徐徐展开的“牛首圣景”画卷 。
设计团队希望打破陈旧观念, 呈现一个有尊严的厕所形象 。基地广场内部南高北低,西北两侧毗邻村庄主要道路。东侧边界外有两米高台地,台地下层生长着成片竹林,拥有场地内最好的自然景观面。
设计师选择了场地中最好的景观面 ,东侧竹林前的空地作为公共厕所的选址。希望通过对审美的追求, 来改变人们对厕所建筑的消极印象 。通过建筑的转接,使人们更好得接触竹林,欣赏竹林。
建筑被控制在一定高度内,呈横向展开,在立面上与竹林形成更和谐的比例关系 ,将竹林上部直接呈现出来。其次,建筑中部和南侧前后通透,广场上的人们可以在建筑的景窗中看到竹林。呈现出比直接观看竹林更符合东方审美的框景。
建筑墙体为清水红砖,红砖在乡村环境中是最为常见和方便施工的材料,也因此更具有示范意义。 在满足屋顶结构支撑的同时,抬高的木架在屋面与墙体之间形成通透结构,满足了 厕所自然通风的需求 。屋面采用玻璃钢瓦覆盖,阳光穿过半透明的玻璃钢瓦,使建筑内部获得了充 足的自然光线 。
红砖、木材、玻璃钢瓦,均是当地村民在生活中常用的建筑材料。不论是传统材料亦或当代工业材料,都是构成中国当代乡村的元素。设计师将这些材料合理组合,呈现出功能合理环境友好的建筑,在乡村建造中具有很好的示范和推广价值。
该公厕的场地是一块小的三角地 ,其中两侧边界是可车行的村道,一侧是靠着一个三层楼的现代民房,场地形态和边界被周边环境限定很明确, 原场地两条路交汇处的角上有一棵形态良好的杉树,被保留下来。
设计公厕的时候最直接的一个感受,就是 希望这个空间能够成为一处公共性很强并且带有一丝包容性的场所, 村民们在上厕所之余还能把更多的生活的、琐碎的活动带入进来。
公厕要有更多公共活动的可能性,首先需要做功能上的拆分, 打破传统公厕封闭私密的刻板认知和平面布局。设计师把使用功能拆散成:男厕、女厕、工具间、残卫间、洗手台、休息等候座椅, 将这些功能区都独立开,变成一个个自由独立的功能体块,重新做组合。
轻与重,白与灰,公共性与私密性的两两关系, 空间方向性被模糊、人可以随意穿越、视线可以穿透、空气可以自由流动,营造出一个自由、轻盈、流动、轻松的公共空间。
项目建成后,村民们都觉得白白轻轻的公厕还挺洋气的,晚上厕所的灯光亮起来之后,也能成为村中心的一处指明灯。
项目位于朱家角古镇一隅 ,在淀浦河畔,近圆津禅寺码头。原址是一幢东西向双坡屋顶的男女卫生间。为满足AAA级卫生间的评价标准, 需要对此升级改造 。
设计团队的策略是将对于朱家角古镇的整体印象,浓缩在这一幢河畔的小房子里。
十字连廊是建筑的交通与核心,也是古镇街巷的缩影。无论从哪个方向来到此领域,在到达目的地之前都要经过一段廊下空间。廊的尽头是河流,是街巷,是景墙,是透明顶的通用卫生间。
宽巷中的低连廊在南北方向,是建筑的主要入口,将街巷与河流连通,由熙攘的公共街巷过渡到私密如厕空间,较低的廊顶,限定了不同于古镇街巷的空间氛围。窄巷中的高连廊在东西方向,反向坡面的廊檐,将光引入,以削弱两侧建筑高耸压迫的空间感。
连廊的介入,将屋顶不同坡向的新老建筑体量切分,形成四块新的空间 :男女卫生间、无障碍卫生间与倒桶间(管理室)。新的空间对应新的坡顶形式,加之交错的十字廊顶与望亭,形成丰富的屋顶关系,回应周边环境。
亭是连廊尽头的休憩之所,可近距离观赏到平静悠长的淀浦河,对面的古镇以及两侧放生桥与黎明桥。 项目更新 改造后成为一座既能融入环境又个性独立的小房子 。
“花墙如厕”是一间不分性别的公共卫生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兼顾公平、交流与参与的放松场所。
乐平基金会原先所用的是一个办公楼中最为常见的卫生间,狭小、破旧、光线昏暗、气味扑鼻,无论男女常需排队。因此, 乐平基金会决定对其进行改造,以能体现基金会构建包容创新社会的使命。
比利时根特大学的研究数据表明:在貌似合理公平的空间分配下,每4位男士如厕的时间只够1位女士如厕。他们建议了 一种混合性别的卫生间,能使男女如厕的机会更加平等,换句话说,对女士更加关怀,空间使用更加公平。
设计师在原男女卫生间的隔墙上打出几个洞口 ,将洗 手、梳妆、吹干等 功能内置于墙间,两侧人穿过墙上这些可用的洞口,去洗手与梳妆, 原先不相识的两人,也有了打个照面,交谈聊天的机会。 同时,墙上洞口增加了可用面积,使卫生间增加更多单间,提高使用效率。
以洞洞板作为基础的墙面,挂着不同的植物,使用者也可选择、照料,根据心情或使用所需调换位置与组合。
人性化的公厕,让我们的城市、乡村更温暖。好的公厕设计,让人眼前一亮,让人耳目一新,设计师们正不断思考、探索其可能性,为大家营造出更加愉悦、舒适的卫生设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