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叠墅 传统栖居的向“上”演绎 “我希望,住在里面的人, 将来可以站在地面上清楚地指出, 在第几层的第几个院落种着一棵桂花树的就是我家。 ” ——王澍,2017年
山水叠墅
传统栖居的向“上”演绎
“我希望,住在里面的人,
将来可以站在地面上清楚地指出,
在第几层的第几个院落种着一棵桂花树的就是我家。 ”
——王澍,2017年
王澍这句话之所以打动无数人,正是因为东方文化里扎根每个人 内心深处的与自然互融的生命诉求 ,因为我们 身在高楼,心有“院落” 。
前 言
PREFACE
山水江南位于无锡——一个有着山水基因的城市;它也是融创山水系产品中的第一座高层作品。我们希望,山水精神 不止于低密建筑,不止于售楼处/会所的胜景,它应该是更广泛的人居生活里对传统精髓的向往和追求 。
庭院与天地的关联,构成了中国人独特的山水观。拥有一方可与天地亲密对话的闲适庭院,使身体得以舒展,心灵得以回归。溯本求源,返璞归真, 我们能否在钢筋水泥的高层建筑中再现院落生活?
桃花源系——山水系低层——山水系高层
0 1
「限定11层的院墅生活」
基地限定层数为11层,容积率1.9。
户型的基本体量为11.2m宽、11m深、6.6m高,常规的答案有平层洋房或复式; 由于尺度受限,很难产生具有“院墅感”的空间。
高层叠墅无法如低层般经由退台生成“有天有地”的形体。于是设计团队另辟蹊径, 打破平均叠合的结构,创造性地形成了下大上小的L型叠墅单元 ;L型墅把更多的资源让给下层空间,使叠墅拥有了 第二地面 的感觉。
L型单元在竖向上咬合错复、呈阶梯式叠合;形成了每层的通高阳台和独立入户,营造 “独门独院” 的感觉。
建筑的顶底资源也得到了充分挖掘。错复到建筑顶部,自然形成了 顶层露台 。而建筑底部则更在意庭院的土地资源, 采用平均叠合户型,使庭院分配更合理 。
0 2
「L型墅:平层宽厅+复式墅感」
L型墅下层为主要空间,尺度充足,具有长达11m的厅堂和与之等阔的阳台。我们 把阳台视作叠墅的主院,它是厅堂的外延,足够的尺度使其具有“庭院感” 。
独立入户的半开敞梯厅成为住宅的前院,“前院—厅堂—主院”形成中轴空间,左右两厢为卧室区和客卧区;空间 既有传统宅院的秩序感,又有现代生活的流动性 。
复式上层为主卧区,它借由一方通高阳台与下层空间形成 “院落共享” ,同时又是一个私密的独立空间,主卧、衣帽、书房、卫浴,一应俱全,静谧天地,隔绝喧嚣。
0 3
「底复:大宅风骨,可居可游」
底复为两层重合的叠墅,可以使户型占地和庭院资源最大程度的平均分配。
首层中段集中安置了玄关、楼梯、卫生间,形成户型的“服务空间”,并以材质和框景加以区隔,形成盒状。“服务盒”虚实相间,多用透景,把平面分作南北两个厅堂, 空间似隔非隔、气韵流通 。
南侧厅堂是客厅和茶室,北侧是餐厅和厨房。两组厅堂内均为流通空间,仅以地坪高差和材质变化来形成领域的区别。
底层庭院以深挑檐和矮垣框出一方天地,屏蔽了周边高层建筑的压迫感 ;庭院内元素简洁写意而层次分明,背景为矮垣花木、枝叶繁茂,中景曲水卧石,近处条石铺地、以硬景为主。闲坐堂中,引景入室,领略四季晴雨。
地下室设置了大幅的采光天窗,大大提升了空间的舒适度,同时造就了戏剧化的光影效果。
室内借鉴传统的造园手法, 利用通高和楼梯形成了竖向的“游弋” ,抬高、矮墙、虚隔、造景、汀步、对望,打造具有中式气韵的空间场景。
0 4
「归家动线,园林营造」
高容积率下的高层建筑布局开阔却难免板正,为了在环境中营造出山水栖居的效果, 景观布局上多用空间开合的方式,使丰富的园区景观层层递进,形成鲜明和谐的节奏和韵律 ,营造灵动的空间感受,打造观赏和游园的乐趣。
归家体验从入口空间开始 ,院墙、格栅、长披檐营造出入口氛围,将外部的车马喧嚣和内部的宁静有效的界定。
北入口 为社区正门,兼做消防出入口,正中置移动门,对称雍容; 西入口 为社区次入口,曲径通幽,强调隐奢气质。
入园的空间规划取法园林, 以曲巷和一进小院制造序曲 ,与主景空间形成比对,营造幽深的入口效果。
主景——二进院以叠水为主题,中间步道仿佛平桥相引,步道尽端设一座茶亭,作为 社区会客厅 。
移步易景,进入宅间巷道后,景观空间变得曲折幽邃,手法上多以矮墙、灌木作为屏障,上空花木遮蔽、形成框景,把视线和体验限定在近地层面, 空间虚实相间,藏露有致,感受庭院深深 。
入户门头以银色屋檐、落地玻璃、浅木格栅和灰色院墙为主要元素,细腻精致、素净温润;前景以矮垣界定空间、增加层次; 题记取自无锡十八景,自在飞花、月洞山林,再现诗画园林的雅韵 。
0 5
「山水气韵的造型演绎」
建筑造型意承传统,而细节表达上 去繁就简、取其神意,将传统精神与现代性充分的融合在一起 。
建筑形体对称布局、线条舒展,由檐部、中段和基座组成,具有典型的三段式特征。
檐部 结合复式的顶层退台形成重檐形制,保留了双重屋顶的比例和出檐深广的韵味;而手法表现上化翘为平,纯化为简洁的三角形金属线条。
建筑中段 借鉴传统楼阁式塔的多层檐口意向,结合L型叠墅错动的长阳台,在“塔身”上形成灵动的韵律。
基座 的入户空间同样采用了重檐形式,比例上更加扁长,同时借助景观矮垣、灌木,拉长水平向的延伸感。
建筑色彩延续山水系产品的淡雅,以灰白为主色调,间以少许木色来调剂冷色调;同时独创性的 使用了亮银色来诠释江南的素净与现代的轻盈 ,追本溯源,并不是简单拼贴和一成不变。
山水系承继的
是都市生活对传统栖居的向往
大多数人不能真正地回归山林
而山水江南
在都市喧嚣与山野清冷间
营造了一座独有的城市山林
“出则繁华似锦,入则清净悠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