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房地产市场下行又遇全国疫情的反复,给风景园林行业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在接受调查的30多家企业中,民营企业约占90%,也有央企下设公司。员工规模在50人以下的接近一半,50-100人的约10%,100人以上的约40%,以100-500人规模的居多。所在地在北京、上海的企业各占五分之一左右,此外有杭州、郑州、武汉、广州、重庆、陕西、山东等地企业,具有足够的代表性。这些企业现有主要业务领域以地产景观、市政景观为主,其他有产业园区、美丽乡村、水利航道、文旅、公建等的规划设计等。经营时间较长的企业已经成立超过20年。
受调查企业的员工数量情况
从反馈情况来看,景观设计机构当前的经营形势不容乐观。据初步统计,2022年1-6月,业务量同比增长的受调查企业数量为零,保持同等业务量的仅占6.5%,相当于去年同期50-80%的高达58%。甚至有19.4%的企业业务量在去年同期的30%以下,说是遭遇“寒冬”一点也不为过。
受调查企业的业务量同比变化情况
企业经营形势的变化,也带来了经营成本方面的变化。超过35%的受调查企业反映,企业成本比以前有所增加,表示成本持平的企业为48.4%。只有16.1%的企业的成本有所降低,这其中还有进行了裁员的因素。
对于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企业遇到的主要困难,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业务量比之前减少,二是回款情况不理想。业务量减少的原因有地产行业不景气影响、纯景观项目减少,项目重组和股东变化等,也有上海的企业因为封城,两个多月完全无法开展业务。有企业因为疫情原因,境外的老板无法来到中国主持工作。有约70%的企业提到回款问题,反映回款明显减慢甚至停滞,“都不付钱,还要干活”,签约价格也有所下降,有的企业收入断崖式下跌,多家企业表示现金流不足,不但对工程建设进度产生影响,也为企业正常经营带来严重影响。
面对行业遭遇的压力,超过90%的受调查企业表示,正在考虑转型或探索新的业务领域。
对于具体的转型方向,有企业表示将转向公共项目,将地产景观业务调整为维持公司正常运转即可,经营重心转移到市政、新基建、美丽乡村、产业园区等领域。也有企业对城市更新,智慧城市,或者生态修复、康养等领域较感兴趣,还有的打算以现有工程市政景观、地产景观为基础,重点发力绿化管养、蔬艺农业新业务,总之都希望能在新领域争取更多业务机会和成长的可能性。
受调查企业针对新业务领域方向的规划布局
部分企业暂未太多考虑业务转型,而打算主要在内部挖潜,缩小规模,降本增效,包括与现金流较好的物业公司协同发展,联合市场上优秀的团队进行共同开拓和发展,综合一站式解决业主的设计需求等。
对未来行业机遇的判断,各家企业给出的答案不一样。有的企业认为,未来机遇将在城市更新、智慧城市等领域,有的认为在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反映出“城”与“乡”的差异。有的看好高端品质化定制型服务,认为把专业做到高精尖和极致才是出路。但有的却认为,应在产业上下游合理布局和延长产业链条,打破传统思维和行业壁垒的限制,勇敢地向新领域进军,创新力强的团队才更有发展潜力。还有少数企业表示,目前比较迷茫,还处于观望状态,正在寻求突破。
根据当前经营现状,很多企业对人员结构进行了调整。35.5%的企业维持了原有人员规模,超过一半的企业进行了裁员,以裁减20%以内的为主。但也有近10%的企业逆势而行,进行了招聘增员。
受调查企业人员结构调整情况
企业裁员对象主要集中在设计师岗位,尤其是技术能力较弱的初级设计人员。也有企业对助理等一些非盈利岗位做了优化。
在对人员结构进行优化的同时,企业也表达了对人才的强烈需求。受调查企业普遍渴求的人才,一是创新研发型人才,包括独当一面的设计师,高水平的方案设计人员等,二是综合性人才,希望能跨界、多技能,综合素质较高。此外,对运营管理、市场开拓,以及新媒体与品牌推广类人才等,有多家企业表示有需求。
作为设计师或地产从业者,可以做些什么来抵御这场寒冬?接受调查企业的相关人员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不少是高管。总的来说,主张顺应变革,从变化中找到新机遇。不少人表示,提高自身能力才能立于行业顶端,不要只看到地产寒冬就感觉风景园林设计在走下坡路,建议跳出传统景观领域,迎接大数据及智能产业时代,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另外,要学习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让自身的能力更加综合,景观设计师要从单一的专业型人才,向专业型+管理型人才的方向转变。
有受调查企业表示,凭着大家的决心与坚持,还有必不可少的热爱,所在的景观设计企业才能坚持到现在。目前,景观行业形势可谓危中有机。未来,景观设计企业能否继续坚持下去,又靠什么来应对新挑战、拥抱新机遇,我们且拭目以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