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国内BIM技术1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最早的BIM万能论到BIM无用论 ,再到现在应用BIM的项目遍地开花。 如今,BIM技术已得到广泛地应用,大到北京大兴机场这种大规模、设计较复杂的大型工程,小到安置房这种中小型项目,都离不开BIM的身影。 然而, 行业中对BIM价值的质疑声也从未间断,正所谓,一千个观众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BIM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回顾国内BIM技术1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最早的BIM万能论到BIM无用论 ,再到现在应用BIM的项目遍地开花。
如今,BIM技术已得到广泛地应用,大到北京大兴机场这种大规模、设计较复杂的大型工程,小到安置房这种中小型项目,都离不开BIM的身影。
然而, 行业中对BIM价值的质疑声也从未间断,正所谓,一千个观众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BIM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即使干了很多年BIM工作的人,也可能并没有领略BIM技术的精髓。
就像 很多人认为区块链就是比特币,然而比特币只是区块链的一种应用形式,两者并不能划等号。
BIM的价值绝对不只是关键点模拟、碰撞检查、可视化呈现,模型更大的价值是信息的载体。
这篇文章就跟大家聊聊很多人都存在的 BIM认知误区 。
误区一:BIM就是3D建模
大家都知道,BIM技术的落地离不开建模,很多刚刚入行的BIMer认为搞BIM就是3D建模,这显然是非常片面的理解。
提到BIM,专家学者一般都会提醒大家:BIM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而不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BIM是利用数字模型进行建设项目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的过程 ,而不仅仅是我们要生产那个建筑数字模型,虽然BIM模型也是BIM过程的重要成果之一。
有些人往往过于追求模型,比如,如何把模型建得更好看、 如何把模型建得更细致、如何把3D图渲染得更好看。因此国内外厂商就争相推出五花八门的BIM软件,在软件选型上也会浪费大量时间。
BIM该如何支持设计、施工、运维决策和实施,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BIM既是过程,也是模型,归根结底BIM的价值在于其数据,如何运用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管理才是最重要的。
最终,通过数据分析智能决策,实现全部项目的精细化管理,从而提高公司的效益。
所以,BIM不能仅仅停留在模型上,还要和现场应用相结合,干BIM不仅要会建模,还要会用模。
现阶段“会建模”的人很多,但是“会建模还会用模”的人却很少,运用模型需要现场的管理经验,这就要通过大量实际的项目去锻炼培养。
误区二:BIM是单部门的事情
施工企业在推进BIM应用的过程中, 刚开始会有这样一个误区,他们往往将BIM作为一个独立部门来设立,认为BIM是一个部门的事情,单独成立一个部门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这个部门的人员往往都是学历较高的大学生,所有的BIM工作量都集中在他们身上,他们对软件的操作非常熟练,但是没有真正的现场应用,对施工的业务了解也不够深,这就造成BIM应用只停留在表面,而难以真正落地。
一个偌大的企业面对无数的项目,只靠一个BIM部门来支撑显然是不够的。
BIM技术的初衷是实现项目全生命期的信息共享。如果只是一个部门来搞BIM,显然很难实现。
BIM技术应用推广是一个非常大的系统工程,从项目应用到企业管理、从BIM工程师到BIM经理的人才培养、从单专业应用到全专业的协同应用,从施工阶段基础应用到全生命周期全方位应用。
随着BIM技术应用实践的不断深入,BIM技术服务能解决各个业务场景、业务痛点成为了行业共识,要真正推行BIM,必须要提升整个项目体系中人员的素养,要求全员学习掌握BIM,全员参与信息共享,最终实现“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期BIM应用。
误区三:BIM不需要标准
去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其中就提到: 推动智能建造标准化,完善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施工现场监控等标准。 开展城市标准化行动,健全智慧城市标准,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可见,BIM标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据《中国建筑业BIM应用分析报告2021》中显示,从5年的调研数据来看,BIM应用的项目范围持续提升,业务范围也不断扩大,行业对BIM技术的整体认知大幅度的提升。
但是,当前我国的BIM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亟需通过立规矩、定标准来规范BIM的发展,从而适应未来的行业变革。
各个环节存在信息孤岛,数据不协同,并且没有统一的标准是企业推进BIM困难的重要原因。
让信息与数据,在项目全生命周期每个环节、每个角色之间,顺利、高效地传递是就是建立BIM标准的核心目标。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 要有全面的、可靠的、相互关联的BIM标准体系,这样才能发挥BIM技术的最大价值。
误区四:BIM只是花架子
BIM在国内发展了10多年,质疑声从未间断,很多人认为 BIM没有用,只是个花架子,只是申报奖项的排面工程,没有实际的价值,没有BIM的时候一样干活,其实这里有很大的误区。
没有电灯泡的时候人也照样生活,没有导航的时候人也照样走路,没有微信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交流。 但是并不能否定它们现在的价值和意义。
中建八局作为BIM应用的先行军,其正在施工的2000余个项目,不同程度地应用了BIM技术,在施项目BIM技术应用占比约为91%。
工程项目实践表明, 通过BIM技术的引进、应用与研发,有助于实现传统业务领域的精细化管控。
无论是设计阶段还是施工阶段,如果没有采用BIM技术,很多结构复杂、环境复杂工程的设计管理工作和施工管理工作就做不好,甚至是做不了。
再譬如, 中建三局承建的中国尊项目, BIM技术应用贯穿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按照设计阶段全面介入、施工阶段深度应用、运维阶段增值创效的理念,减少规划、设计、建造、运营等各个环节之间沟通障碍,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减少拆改。
最终,为甲方节约成本2个亿,缩短工期6个月。
可以明确, BIM技术不是花架子,它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通用底层技术,不可或缺。
误区五:BIM已经过时
随着建筑业新技术不断涌现,BIM技术在建筑业也得到高度应用,BIM技术并没有过时,只是很少作为一项独立的技术在应用。
从国家提出的十三五规划到十四五规划的数字化浪潮中,建筑施工行业也面临数字化转型。在建筑数字化的过程中, BIM技术作为建筑行业数字信息中表达能力最好的符号体系来作为底部数据支撑。
BIM与其他技术的集成应用进一步推动了价值落地,有助于拓展BIM应用范围,纵向与项目管理深度融合,横向延伸至工程的全价值链。
近几年BIM技术也逐渐出现了项目企业一体化、设计施工一体化乃至建筑全生命期的一体化应用。
从宏观层面看 ,传统建造的模式下,设计、采购、制造、施工、运维等工程建造各环节之间的标准不统一、数据不互通、业务体系不联动,造成生产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
在此背景下,国内建造企业以BIM为数据底座,通过项企合一、贯穿工程建造全生命的一体化平台建设来丰富和发展中国制造的内涵,助力中国的建筑企业抢占全球工程建造数字化高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微观视角看 ,BIM技术有助于EPC总承包项目中设计、采购、制造、施工、运维等各环节之间的业务交叉与数据融合,有助于实现工程建造整体的优化以及项目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人的行为习惯都是不可逆的,过时的不是BIM,而是不求变的思维。只有顺势而为才能长久生存。
BIM技术的落地不是一蹴而就的,企业在推行BIM的过程中,要三思而后行,但是三思的迭代速度要超快,从而更快地找到有效的方法,更有目的性的推进BIM落地的步伐,最终实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