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国家级海水淡化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wx_57566945
2022年05月24日 08:59:25
只看楼主

从滨海新区发展改革委获悉,近日,《天津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发布。未来,我市将发挥海水淡化的良好产业基础和先发优势,瞄准世界海水淡化产业科技前沿,突破“卡脖子”技术,发展装备制造,构建全产业链条,建设全国海水淡化技术创新高地、装备制造基地,形成国家级海水淡化产业集群;加快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拓展应用场景,建设海水淡化示范工程,使海水淡化水成为京津冀地区的应急战略水源,创建全国海水淡化示范城市。



从滨海新区发展改革委获悉,近日,《天津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发布。未来,我市将发挥海水淡化的良好产业基础和先发优势,瞄准世界海水淡化产业科技前沿,突破“卡脖子”技术,发展装备制造,构建全产业链条,建设全国海水淡化技术创新高地、装备制造基地,形成国家级海水淡化产业集群;加快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拓展应用场景,建设海水淡化示范工程,使海水淡化水成为京津冀地区的应急战略水源,创建全国海水淡化示范城市。


资料图:滨海新区


打造技术创新高地


在科技创新方面,《规划》提出,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突破1~2项海水淡化“卡脖子”技术,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实现核心材料装备稳定性、可靠性、经济性显著提升,在能耗物耗、系统集成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实现国际领跑,建成全国海水淡化技术创新高地。 支持天津临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天津临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大型海水淡化试验场打捆申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填补国内空白,打造大国重器,搭建国家级海水淡化研发—制造—应用平台。


构建全产业链条


在产业发展方面,《规划》提出,构建海水淡化全产业链条,形成关键材料设备生产、装备集成制造、工程设计建设、浓海水综合利用等高质量产业体系。培育海水淡化自主技术和装备制造知名品牌,形成1~2家海水淡化装备制造和工程总包龙头企业,建成全国海水淡化装备制造基地和国家级海水淡化产业集群。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成具备反渗透膜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的国内反渗透膜企业落户天津,扶持和培育国产反渗透膜产业发展壮大, 在滨海新区建成北方地区海水淡化膜制造基地。 培育本地企业与引进国内外优势企业相结合,进一步发挥滨海新区在海水淡化装备设计、工程设计、项目咨询等方面的传统优势,打造国际知名的海水淡化设计咨询龙头企业。


拓展应用场景


在应用场景方面,《规划》提出,大力推动海水淡化战略性工程实施,建设海水淡化示范工程,以工业点对点直供为主,持续扩大工业用量,拓展海水淡化在工业、生活、应急等方面的应用场景。海水淡化规模达到55万吨/日,海水淡化水年供水量达到1亿立方米左右,海水淡化实际产能利用率超过60%。海水淡化水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稳定可靠的水安全保障,并形成适用于天津地区的浓海水处置模式。


建设南港工业区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一体化(30万吨示范)项目一期15万吨/日工程,开展淡化水规模化工业应用。 配套建设海水淡化输水管网及基础设施,为渤化“两化”搬迁改造项目、中石化百万吨乙烯项目、华电热电联产项目等提供海水淡化水,逐步实现南港工业区内工业用水由海水淡化水提供保障。 在保税区临港区域建设大型海水淡化试验场, 配套建设供水管线,重点保障渤化永利工业用水,积极推进周边工业用水企业使用海水淡化水。 推动北疆电厂、大港新泉等已建海水淡化工程以现有点对点工业供水为基础,积极拓展周边工业新用户。 增加北疆电厂海水淡化工程产品水对市政供水管网的供应量,合理分配各种原水比例,推动北疆电厂海水淡化水成为杨家泊区域地下水压采替代水源。


合理规划产业布局


在产业布局方面,《规划》根据天津市各区域特点提出, 以滨海新区为重点,发展各具特色的海水淡化产业集群。其中,在滨海新区北部,建设“淡化海水+循环经济”示范区;在滨海新区中部,建设科技创新装备产业集聚示范区;在滨海新区南部,建设规模化工业应用示范区; 在天津市其他区域,建设“科技创新+产业服务”保障区,最终创建成为全国海水淡化示范城市。


完善的发展环境是促进我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优化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环境”方面,《规划》在强化海水淡化水统筹配置、制定海水淡化支持政策、完善海水淡化投资体系和合作模式、探索开展浓海水排放与监测试点等方面也提出了具体举措。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