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与BIM相关的提案内容
设酒杀鸡作食
2022年05月09日 11:35:51
来自于行见BIM
只看楼主

    聚焦两会          

   
聚焦两会  
 



     
全国人大代表徐征:加快推动建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徐征


“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数字赋能,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传统产业实现质量提升、效率提高、动力增强的重要途径,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建工”)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征在今年两会上表示:“体量巨大、蓬勃发展的中国建筑业,有着庞大和丰富的数字化应用前景,数字化转型大有可为、未来可期。”

他以上海建工为例介绍说,近年来,上海建工聚焦“数字化赋能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领跑者”战略定位,数字化转型的方向、目标和路径明确,从参与建设全过程、产业发展全链条、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出发,放大数字链条综合效应,有力支撑了企业高质量发展。

“建筑产业是个复杂系统,数字化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徐征认为:“虽然建筑业企业转型与创新速度很快,但当前还存在一些障碍。”这些障碍包括:技术研发与应用成本支出较大、缺乏规模效应,施工现场项目覆盖率低,行业整体数字化水平不高;产业链上数字化技术协同性不高,数字化技术在项目单阶段、单系统、单项目应用较多, BIM(建筑信息模型) 正向设计难普及,设计、建造、采购、运营等环节孤立存在,数据和信息难以跟随项目推进而流动,形成不易交互的信息孤岛; BIM正向设计 推进过程中计价体系不健全、 BIM审核和验收环境不成熟 ,缺乏针对性强且内容齐全的行业标准;建筑设计施工运维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的创新型复合人才缺口很大等。

徐征强调,要解决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目前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深入推进建筑产品数字化和建筑产业数字化。 积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业深度融合,持续 推进BIM技术 在工程全生命周期的集成应用,打造基于5G、物联网、人工智能的数字工地,大力建设面向行业 基于BIM的智慧设计 、建造与运维的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

努力打造数字化商业生态圈。 以“业务驱动、技术支撑、产业协同、政策支持、企业家意志”五个关键因素为支撑,打通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上下游企业,打造共生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商业生态圈。

大力培育建筑服务商文化。 数字化转型为提升建筑产品服务能级指明了方向,要积极培育利他之心,提升服务能力、源自内心自觉的建筑服务商文化,主动为社会提供智能化的绿色工程产品和服务体系,促进建筑与自然、人的和谐。

加快培养数字化高端跨界人才。 充分利用我国建筑业企业平台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持续引进和培养建筑信息技术、工业软件设计等相关领域高端跨界人才。

同时,建议政府出台智慧设计、建造、运维、更新标准体系,研究制定 BIM计价政策 、规范 BIM正向设计相关费用 ,研究制定 BIM审核验收政策 以及兼具实用性和针对性的行业相关标准,大力支持传统行业自主创新研发集成性、系统性和协同性的数字化平台,打通产业发展的“信息孤岛”,着力推进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王美华:加强跨行业协作推动智能建造高质量落地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美华


长期以来,工程建造行业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与大规模投资来拉动发展,组织方式粗放,工业化、智能化、绿色化程度较低。在新时期,推动智能建造发展,被认为是建筑业摆脱传统粗放型建造方式的主要途径。

“智能建造不仅带来了工程建造技术的变革创新,而且将从产品形态、建造方式、经营理念、市场形态以及行业管理等方面重塑建筑业。”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美华表示,“然而,当前,由于建造产品的唯一性、建造过程的不可重复性、建造环节的碎片性以及现场环境的复杂动态性,导致智能建造在落地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境。”

王美华分析认为,智能建造难以有效落地,有各方面的原因:

行业间存在无形知识壁垒,跨行业融合难。 目前,智能建造领域以工程建设方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可把握需求,但无法突破多环节、多主体、多行业、多专业协同的困境;以信息技术方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可依托新理念新技术取得突破性成效,但无法有效把握需求。另外,装备制造等上下游行业既有知识技术体系互不相通,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

成熟前端技术与平台缺乏,需求亟待满足。 虽然近年来 BIM(建筑信息模型) 、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快速发展,但仍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设计平台、成熟的行业互联网平台以及智能生产和施工装备与平台。而且,装备制造业在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领域发展缓慢,无法满足智能建造的需求。

核心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培养体系欠缺。 目前,涉足智能建造领域的都是某一行业的专业型人才,真正能从智能建造核心要义出发,融合各行业知识体系并能牵头推进的领军人才少之又少。智能建造新生力量的培养,主要由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根据自身实际需求或主观判断决定,没有建成适合各方需求的有效培养体系。

管理体制结构变革不到位,发展存在阻力。 智能建造基于数据实现端对端、信息充分共享、管理平台化,打破了企业原有金字塔管理体制结构,变革阻力会导致资源投入不到位;管理方式因信息平台化而发生改变,个体和任务小团队的自管理、自决策机制会越来越普遍,但缺乏良好的组织管理方式及组织文化。

为推动智能建造全面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王美华建议:

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构建跨行业多方协作机制。 在顶层设计上,构建集设计、生产、物流、施工、信息、装备等多行业、多专业的联合攻关团队与协作机制;加大对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基础软硬件开发、智能系统和设备研制、项目应用示范等的支持力度;加强跨部门、跨层级统筹协调,推动解决智能建造发展的瓶颈问题。

加强技术与平台研发,明确智能建造的发展模式。 在前端基础技术关键环节,鼓励自主研发,突破产业技术瓶颈,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支撑智能建造的有效实施;明确分阶段发展模式,协同前后端软件与硬件共同发展,加强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和创新施工设备的深度融合,提供适用于建造过程特殊需求的一体化产品。

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打破行业间知识壁垒。 通过高等院校重塑专业体系,培养智能建造复合型人才,选拔兼顾工程建设和信息化技术双领域的专家型人才,按需进行智能建造知识的定向培训,补短板,突击培养成熟人才,助力智能制造落地。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推动新领域高效快速发展。 采用政府鼓励引导的方式,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建造模式赋能龙头企业,鼓励建设主体开展智能建造创新示范试点,重点评估分析智能建造实施难点及项目效益;构建国际化创新合作机制,加强国际交流,推进开放合作,营造智能建造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杨国强:大力支持建筑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推广应用

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杨国强


传统建筑业因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安全风险高等特点,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持续下降,建筑行业“招工难、用工荒”现象加剧。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5G、新材料等技术与建筑业的融合,智能建造的时代正在到来。国内已经可以实现建筑机器人、 建筑信息模型(BIM) 、新型装配式建筑等产品和技术在工程项目的协同作业,应用于勘察、规划与设计、生产、施工、监管与验收、运维与管理等建筑施工环节,能够很好地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质量和效率,也能够大幅减少工地上的建筑垃圾和废弃物,减少碳排放,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为进一步巩固创新发展成果,加快推动智能建造产品和技术的应用推广,建议大力支持建筑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推广应用。


     
广联达董事长刁志中:加大数字化投入,提升“中国建造”竞争力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刁志中

中国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2021年建筑业总产值29.31万亿元,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然而数字化水平在各行业排名垫底。中国建筑数字化投入占总产值比重为0.08%,投入比甚至不到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数字化带来的降本、增效、提速、减排等价值已经在一个又一个工程项目上得到验证。欲提升“中国建造”的竞争力,唯有强化产业数字化投入:在国家层面,加大固定资产投入中数字化的占比;在产业政策中,明确对数字化投入的扶持力度;在企业经营上,鼓励 加大BIM 、智慧工地等数字化综合技术投入。 只有国家、行业、企业合力转型,才能真正助力“中国建造”塑造产业新的核心竞争力。




免费打赏
王健生7895
2022年05月11日 15:42:14
2楼

谢谢分享

回复
爱吃炸鸡番茄酱
2022年05月12日 22:27:40
3楼

建筑产业是个复杂系统,数字化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坚持住就是胜利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