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森林:我们在EPC项目里,用BIM帮甲方解决了哪些痛点?
萨达卡迪斯艾尼
2022年04月20日 13:27:58
只看楼主

来源:BIM清流BIMBOX / BIMBOX 你好,这里是 BIMBOX。 我们总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BIM 在项目里怎么创造价值呀?做 BIM 都做哪些应用点呀?做出来的东西别人不重视怎么办?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内容,来自一位 BOX 朋友的投稿,这位小伙伴从事的是 BIM 咨询行 业 ,他的名字叫 胡森林 。

来源:BIM清流BIMBOX / BIMBOX

你好,这里是 BIMBOX。
我们总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BIM 在项目里怎么创造价值呀?做 BIM 都做哪些应用点呀?做出来的东西别人不重视怎么办?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内容,来自一位 BOX 朋友的投稿,这位小伙伴从事的是 BIM 咨询行 ,他的名字叫 胡森林
我们自己看了他的分享,最大的感触是,胡森林和他的伙伴们,作为一群爱琢磨、爱思考的年轻人,进入工程项目,面对茫茫多的技术和甲方不断提升的需求,经常要逼着自己一边学习、一边应用,而他们选择和使用技术的方向,是很值得我们参考的,那就是我们一直推崇的 小米加步枪 精神,不管够不够 高大上 ,先解决客户的实际问题再说。
那他们在项目里,用了什么办法,解决了哪些问题呢?下面,我们就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给你转述他的分享,最后,再来聊聊我们自己的看法。
   
你好,我是胡森林,目前在重庆一家咨询公司从事 BIM 工作,入行 BIM 已有 4年多 的时间。
在这项工作之前,我曾经在中铁的公路和铁路项目上呆过一段时间,和大多数人一样,从最开始到项目上感觉一切都比较新鲜,到后来因为经常没有假期、回不了家,也不能和朋友一起聚,慢慢感觉越来越和社会脱节,心里也逐渐变得迷茫。
刚接触到项目 BIM 板块的工作,是一个外部公司做的 BIM 平台,我当时负责平台的数据录入,与这家公司对接项目上遇到的一些情况和进度。当时感觉项目上使用的 BIM 和我自己学习的很不一样。
因为在大学的时候学过一门 《BIM 技术应用基础》 的课程,再加上做毕业设计的时候系领导要求用 BIM 来做,所以对 BIM 还算是比较熟悉,通过那次机会,我又燃起了对 BIM 技术极大的兴趣,也乐于在工作当中做一些新的尝试,所以就离职回到重庆,找了一份专门从事 BIM 的工作。
这次主要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BIM 在 EPC 项目前期工作中一些细小琐碎的事情 ,所谓魔鬼都在细节里,正是这些小事,对项目的协调和推进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这是一个医院 EPC 项目,BIM 作为全过程咨询单位的其中一个服务板块,在项目的方案前期就开始介入,和设计、现场的进度同步,也同时做分析工作,随时提供报告成果,为业主做决策提供了很多可参考的意见。
公司拿到这个项目的时候,我主动提出了想要负责这个项目的意愿,说自己在工地呆过,对现场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比较清晰的抓住业主对 BIM 的需求;同时也承认自己在技术层面还有所欠缺,对机电专业的研究没有其他人那么深入,但是大体上的东西是没问题的。
公司领导综合考虑过后,让我前期负责项目各方的对接协调,其他同事配合,争取让 BIM 工作尽快进入正轨。从目前效果来看,我做的成果还不错,能够胜任这个职务。
下面,就来跟大家聊聊我们在项目里做的那些事儿。

1.

1

倾斜摄影解决的问题


首先先来说说,我们在项目中使用倾斜摄影做的事儿。
甲方在项目中,提出了要应用倾斜摄影技术,而当时我们对倾斜摄影的了解非常有限,对于它和 BIM 模型结合有哪些应用点,还一点都不了解,当时本地市场上的应用参考也不多,我们甚至认为合同上的要求就只是一个噱头,让 BIM 听起来更高大上一点。
为了完成任务,只能硬着头皮上网查资料自学,向周围认识的人咨询。花了将近一周的时间,慢慢的熟悉了倾斜摄影的技术,理清了从概念到实景建模操作的整个流程。
我们先用手机做简单的模拟,用一个杯子进行倾斜摄影模拟拍摄,然后将照片导入软件进行建模,基本达到期望的效果以后,才跑到现场采集原始地貌,然后生成实景模型。
我们在这个项目中,主要是运用了 三维实景展示 实时测量


   

   
实景三维展示的运用

   

   
在我们和业主的第一次见面会议上,就运用三维实景展示。
当时 EPC 总承包单位还没有招标,所以业主单位很多人还没有去过现场,对现场的各种情况也只是从文件上了解到的。
会议上 我们运用实景模型展示,结合相关的讲解,给业主做了一个简单的汇报,也从业主那里了解到现场的拆迁、供水、供电等情况,会议的沟通和交流就简单了很多。
有就是 施工单位进场 ,需要确定土方开挖的车辆进出场方位,也是通过实景三维模型,业主和施工总承包单位讨论后才确定的。

   

   
实景分析

   

   
我们在网上查的很多应用点,比如土石方的挖填分析,都是建立在一些基础资料上才能进行的,我们想着能不能做一些 前瞻性的工作 ,对项目产生实际的价值。
当时不光在电脑上查看了实景模型,也到现场了解过实际情况,没想到还真让我们发现了一个 风险点
当时有个和我们项目紧挨着的市政项目,那个项目先立项,所以是按照前一版的规划进行的设计和报批。
当时我们项目地块怎么使用,暂时也没有确定下来,邻近市政项目设计的时候,就有一个箱涵临时排水到我们项目地块。
如果这个排水箱涵的出水口不引走的话,会影响到我们项目前期的基坑和基础的施工。我们当时做了一个重大危险源预警的提示,希望业主能够引起重视,并且做了一个汇报材料。
我们先对项目之间做了当时现状的描述,并且指出,邻近项目用来排水的箱涵已经在施工,未来这个箱涵会向我们的项目地块排水。
我们做了地势的分析,指出我们这个项目地块处于低洼区域,即便是开挖临时沟渠,也不能解决雨水旺季地块被淹的风险。
在业主的帮助下,我们拿到了邻近项目排洪箱涵的设计资料,包括箱涵的尺寸、设计流量等参数,接着尝试运用分析软件,做了一个雨水旺季来临时的排洪模拟视频,并且建议业主及时和邻近项目沟通,让他们先暂停这个排洪箱涵的施工。
遗憾的是,当时业主并没有听取我们的建议,没有及时和邻近项目沟通,等到邻近箱涵成型了,到了七、八月份雨水旺季,这个箱涵对项目地块进行了大量的雨水散排,并且对土方开挖造成了影响, 滞后了工期,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一直到箱涵形成后,业主才与邻近项目方对接,为解决这个事情,前前后后花费了 3个月 时间。
庆幸的是当时还没有进行到土方开挖和基坑的施工阶段,避免了一些损失。但是,由于是雨季,再加上箱涵在不断排水,施工方不敢继续进行下一步工作,进度也落后了不少。
这也让我们自己意识到,BIM 还是可以做很多 前瞻性的工作 ,来为项目服务,避免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测算拆迁时的建筑废渣量

   

   
当时这个建筑废渣清运的工程量,业主和施工单位争执了一个月,因为建筑废渣已经被清运走,也找不到地方核查工程量,双方始终不能达成一致,业主觉得工程量没有施工单位提交的那么大,施工单位则觉得自己提供的工程量是准确的。
当时争议较大的几栋拆除物的工程量
当时业主问我们有没有可以让施工单位信服的一种测算方法,我们想了一下,看看能不能运用实景模型的实时测量,加上 Revit 的建模,估算出来一个量,这样有一个实际的数据支撑,大家都能接受。
我们运用实景模型进行测量,得到拆除物的长宽高以及墙体的大致厚度。
根据测量的数据,运用 Revit 建模,然后导出了工程量,供业主和施工单位参考。
在这次计量中能够帮助到业主,解决和施工单位的争端,我们也获得了很大的满足感。

2.


     

         

设计方案阶段解决的问题


         
接下来, 再跟你聊聊我们在方案设计阶段干的事儿。

   

   
 两个采光井方案的对比

   

   
在方案设计过程中,我们同步创建了 BIM 模型。过程中就发现,医院的医技楼建筑中间位置,自然采光不理想,反馈给设计单位后,他们做了两个方案。
业主方想要实际了解一下,两个方案的采光效果是怎样的,然后根据现场模拟的实际效果来决策。为此我们也更新了两版方案的模型,还做了光照模拟,在方案讨论会上实时模拟了一天的光照动态效果。
第一版采光井方案,有两个井是分开的,采光效果比较差。
第二版方案,把采光井范围扩大了,采光效果有了很明显的提升。
这种模型加光线渲染的方式,业主当时的感受是很直观, 经过讨论,最终选定了第二版方案。
考虑到采光井采用全玻璃幕墙能耗较大,方案会议现场对部分的全玻璃幕墙进行修改,也给业主实时查看了效果,最后在不影响楼层的光照效果前提下,确定墙体采用实体墙加窗户以节约能耗。

   

   
为功能区确定提供辅助

   

   
项目中的甲方人员,有时候并不是职业的工程设计人员,在设计单位和业主对接医院方案设计流程的时候,由于医院很多科室负责人的建筑空间想象力不够,运用平面图方式和他们沟通,他们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比如不知道5米具体有多长,办公桌尺寸在办公室所占的空间大小等。
设计单位在和他们对接的时候,需要带上卷尺当场比划。看到这种情况,我们就想着能不能 运用三维模型来解决一些沟通问题
不过实操的时候还是有一些困难,主要是来自于效率问题,比如和甲方沟通房间区域的时候,每一次方案修改,每个房间都标注,要花费很久的时间,等标注好了,方案沟通都已经结束了。
于是我们思考,有没有什么简单的方式来标注,能够及时提供带有三维字体房间标注的模型。
后来还真被我们找到一个插件,能比较准确识别方案图纸的房间标注,并且很快标注出房间的三维名称。
我们和设计单位商量过后,他们同意采用带有三维字体标注房间的模型,和业主对接一级流程和二级流程。
根据业主的需求,及时调整功能区的大小和位置,然后导出二维图纸提供给设计单位作为参考,辅助设计单位修改。
通过这次业主和设计单位都能够充分理解的沟通方式,我们为方案的确定 节约了大概半个月的时间。



             

             
管线路由的净高分析              

             

             
在方案阶段 ,设计方确定 的标准层的层高为3.9m。考虑到 EPC 项目边设计、边施工的特殊性,如果 等设计结果完全出来后才做净高分析,再反馈给设计修改的话,时间上肯定来不及。
于是,我们就和设计单位商量,先把住院楼结构图纸和机电各专业主管的路由图给出来,我们先做一个大致的净高分析,在初期就把关键部位净高不足的问题解决。
然后我们就用很初步的图纸,做了一版住院楼机电方案管道路由的模型,然后进行了净高分析,把方案拿到会议上和业主、设计单位讨论。
议上我们指出,哪怕只考虑了主要路由干管,净高最低的地方也完全不能满足相关的规范和业主需求,还没有考虑天花板上需要垂挂的指向牌、时间表、叫号显示器等设备。
比如下面这张图,红圈部分的过道,宽度为1.5米,空调机房、强弱电和水表间的很多主管,包括新风、消防、给水以及强电桥架等,都要从这个过道走,所以在这个地方,即便是调整好管线综合后,净高也只有2.33m。
因为方案已经报批,所以层高不能再次更改了, 设计单位后面做了功能区局部调整和主管线的路由调整,才解决了最低处净高不足的情况。


交通接驳的模拟              


项目中,设计单位提交了 《内部交通方案及周边道路接驳情况》 方案,在业内人士看来,已经能完全表达出市政道路与这个项目的接驳情况。

不过,在方案交流会上,尽管设计方和咨询方都解释过多次,业主还是不能完全领会设计方要表达的意思,最主要的是他们想要了解现在的出入口设计,在医院运转的时候会不会出现对病人看病的不利情况。
于是我们就想办法,帮助让业主更直观的理解设计意图,提高各方的沟通效率。
一开始想得很复杂,要做人流量和车流量的分析,多方查找资料之后发现,这是另外一个专业领域的事,我们根本不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很多数据我们手里都没有,有了也不知道怎么分析。
后来我们讨论了一下,认为这个交通接驳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复杂,应该只是简单的直观感受。
后面我们用第一视角,在设计单位提供的《内部交通方案及周边道路接驳情况》和前期模型的基础上, 模拟了接驳处行走的漫游视频
我们使用软件里的计步器工具计算距离,模拟了从公交车站到达医院门诊的理论时间,大致的步数,还有模拟了私家车、出租车、救护车等交通工具到医院内部的路线。
后来的事实证明,在会议上,业主对这种简单明了的东西反馈非常不错,我们开始确实是把这个简单问题复杂化了。
这件事让我们思考,很多时候我们在工作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总是以自己专业知识的方式去和非专业人士沟通,那肯定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以上,就是我们在这个 EPC 项目中,在方案阶段利用 BIM 为业主提供的一些支持工作。
总的来说,我们在方案阶段没有做很多炫酷高大上的东西,全是从基础和最不起眼的地方着手,运用软件中的各种功能来解决业主的实际问题, 最主要的是为业主和各方的沟通提供了一种大家都能够理解的方式。
其实在实际工作中,最开始我们 BIM 全过程咨询方,也不是完全得到了设计单位和各施工单位的认可,他们一开始也不会采取我们的意见。
后来他们慢慢能采纳我们的意见,一方面是我们确实是在 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得到了各方的认可;另外一方面,就是全过程咨询的总负责人和业主赋予了我们 签字权 ,他们要求各方的进度款支付签字栏,必须要有 BIM 的签字才能支付。基于以上原因,我们 BIM 的工作才能正常开展。
最后,我想在此感谢一下一起并肩战斗的战友们:装修模型大佬钦哥,项目的土建装修模型全靠他指导;机电法老昕哥,方案到施工阶段,你可以永远相信他;土建和机电大佬健健老师和涛哥,自身实力杠杠的,新人培训一把手;年级最小的颜值担当子旭,群里的每日好奇宝宝,硬要苦练 BIM 技术走自己想走的路;以及做事非常靠谱的小向和宗锴,重要工作交给他们准没错。
我也一直思考,大家都知道 BIM 肯定是以后建筑业的发展趋势 ,为什么在大力推广的情况下,感觉还是进展很缓慢?
我想一个原因可能是社会把 BIM 吹的太厉害、太高大上,很多业主用的时候并没有解决实际的问题,他们觉得花了冤枉钱,所以造就 BIM 现在比较尴尬的局面。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 BIM 没有签字的权限,不管是名义上的还是实权上的。没有签字权,就没人会当真,这也导致了 BIM 说话没人听的尴尬局面。
我想,这些都是慢慢完善的过程,需要很多规范和条文去支撑,就目前知道的情况,很多单位还是愿意相信 BIM,并且 渐赋予了 BIM 一些权限来为项目服务

? BIMBOX 观点

好了 ,胡森林的分享就给你转述完了,我们给这个年轻、有冲劲儿的团队点个赞。 最后来说说 BOX 的观点。

我们曾经在很多文章里提过类似的看法,你可以理解为 二八定律 ,也可以理解为 用户思维 ,意思是说,当我们讨论在项目中用哪些新技术、找哪些应用点的时候,不是站在自己的视角,把一大堆高尖精的技术堆到一起扔给甲方,而是站在他们的视角,去解决他们的问题——哪怕那些问题对于我们专业技术人员来说甚至都有点 Low。
可能很多人都被人问过这样的问题: 花钱让你们做 BIM,创造了多少价值?怎么算?
这问题真刨根问底,有些账能用财务模型来算,有些还真算不清楚。比如那些未发生的拆改到底有多少?给企业带来的宣传效应值多少?响应政策带来的扶持红利有多少?这些可都没法精确地计算出来。
不过,有个秘密想分享给你:从我们聊下来那些优秀案例来看,那些真的用 BIM 让甲方满意的项目,很少被问到这个问题; 那些追问乙方这个问题的客户,也大多数是没有被真正服务好。
这里面的服务包括很多东西,今天想借着胡森林的分享,单拎出来和你一起思考的,就是 沟通成本
他们这个项目,甲方很多人员在 很多地方显得「不专业」,而这 种对专业图纸和分析报告的不理解,也实属正常。这时候技术人员拿出顶级的分析报告,或许还不如一个漫游动画来得直接。问题沟通清楚了,项目推进了,自然就觉得技术提供方有价值。
在业内人士来看,有些技术就像是小米加步枪,不太高级,不断提升技术实力也确实是我们这群人应该做的。可往往客户没那么关心你用的到底是意大利炮还是大砍刀,而是关心自己的问题能不能解决。
一位干施工 BIM 的朋友和我们说过: 最终,甲方依赖的一定不是 BIM,而是依赖那个用 BIM 的人。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这么多,有态度,有深度,BIMBOX,咱们下次见!
 

免费打赏
爷是那么黑
2022年04月20日 15:28:19
2楼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芭比美人鱼
2022年04月22日 14:03:57
3楼

谢谢分享

回复
淡淡苏烟味
2022年04月22日 14:53:17
4楼


感谢,学习一下。

回复
山水闲人
2022年04月26日 13:42:40
5楼

学习了,谢谢分享

回复
电话费欠费
2022年05月07日 16:00:01
6楼

感谢,学习一下。

回复
凌志bim
2022年05月18日 15:08:31
7楼

资料挺好,留下参考

回复
安徒生故事
2022年05月19日 14:29:54
8楼


学习了,谢谢分享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