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文件发布后,随即引发行业热议。文件中提出,针对农村环境整治,要从实际需求出发,分区分类推进。 因为有的地方针对农村污水治理实行一刀切,导致白白浪费了很多钱。 这样做真的有必要吗?
文件发布后,随即引发行业热议。文件中提出,针对农村环境整治,要从实际需求出发,分区分类推进。 因为有的地方针对农村污水治理实行一刀切,导致白白浪费了很多钱。 这样做真的有必要吗?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因地制宜才是根本。
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下称《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并且针对如何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出具体要求, 方案中也明确指出要分区分类推进治理。
首先优先治理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及水质需改善控制单元等区域,说明这些地区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重点区域。
其次开展平原、山地、丘陵、缺水、高寒和生态环境敏感等典型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这表明以后各个城市的这些角落,都值得环保企业们重点关注。
同时这些地方以资源化利用、可持续治理为导向,选择符合农村实际的生活污水治理技术,优先推广运行费用低、管护简便的治理技术。
在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指出 要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推进农村改厕,具备条件的地方可推广水冲卫生厕所,统筹做好供水保障和污水处理;不具备条件的可建设卫生旱厕。
同时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优先治理人口集中村庄,不适宜集中处理的推进小型化生态化治理和污水资源化利用。
可以看出, 治理是必需,但因地制宜是前提。
农村污水处理很热,但是问题也很大。
虽然农村污水处理很火热,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
闲置、晒太阳、缺乏管理、建不起、用不起、管网建设不完善等等。
有人把“建不起、用不起”视为农村污水处理的一大难题,事实上, 这类问题的本质根本不在于是否建得起或者用得起,而是在于是否需要建设。
有些偏远地区,基础条件落后,人口稀少。因此在这类地区根本不存在污染问题,也不需要建设处理设施。
当然,在交通便利、规模较大、人口相对稠密、农业生产方式先进、已经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中发展了养殖畜牧甚至工业的农村是有必要做水处理,而这类农村是少数的。
尽管城镇生活污水治理技术工艺已日臻成熟,但是难以直接应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一方面,农村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水量水质和排放方式有差别;另一方面,受水资源利用、气候条件、地形地势和经济水平等因素影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更要求实用性,所选择的技术模式是否合适,直接影响治理效果和成本。
因此, 农村污水处理需要重视因地制宜。 对于规模较大、人口较集中的村庄将会采用村集中处理;对于有条件的地方且靠近城镇的村将会纳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而对于人口密度较分散的村庄将会采用分散处理模式。
农村污水治理市场,到底是蓝海还是红海?
近年来,得益于“十三五”规划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的政策支持,以及财政部在资金投入上的持续加码,我国农村污水处理产业资源快速增长。
于是,关于农村污水处理“新蓝海”的呼声不断高涨,吸引大量企业、资本踊跃布局, 那么,我国的农村污水处理市场,真的是“蓝海”吗?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研究预技2025年我国农村污水处理率将达55%,污水处理价格将在0.85元/吨以上,2027年污水处理率达60%,而至2045年,处理率将达90%。
以此测算,我国农村污水处理规模在2027年将达4540.26亿元,至2045年,市场规模达6810.38亿元,潜在市场总体容量空间在7567.09亿元左右。
由此可见,农村污水处理市场确实存在很大的市场空间。 因此近几年许多细分领域的专业环保企业也迅速崛起,在农村污水处理市场崭露头角。 在大多数业内人士看来,企业主体已经明显开始向农村转移,农村将成为污水处理的主战场。
既然市场这么大,企业怎么才能分一杯羹呢?
在农村污水处理领域迅速火热的那几年,行业的确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一直困扰行业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诸如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只建设不运行”、“大量设施晒太阳”等现象频频出现。
所以企业想要进入农村污水处理市场的话,就需要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寻找的新的突破口。
首先要跳出污水处理的范畴,不能单单考虑污水治理,而应与畜禽粪便处理、秸秆利用等相结合,把废物转化为能源,在解决污染问题的同时,解决农村的能源与肥源问题。
其次,对于量大面广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不应该依赖于技术本身,而应依赖于商业模式;不能仅仅依靠市场化,而应以政府为主导,提高分散型污染治理的实效。
最后,环保重在管理,应该把治理的重心放在有效的管理上而不是建设。不仅要把农村变得看起来环保,也要让农村变得真的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