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专题 景观周整理 15个 全球经典纪念性景观分享 1
1
美国科罗拉多州 · 莱克伍德公墓陵园
Halvorson Design Partnership
有着142年历史的莱克伍德公墓曾面临着一个挑战: 如何在一个受人尊敬的地标式的环境中创造出一个具有纪念性的属于21世纪的空间。
花园陵园项目正好巧妙地、持久地、优雅地迎接了这个挑战。这个景观涵盖了朝南斜坡上三分之二的建筑,建筑风格展现了一幅空旷的、和平的风景,伴着静静的倒影池、本地树木构成的小树林以及沉思的壁龛—— 鲜明的当代设计与它的历史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
一个新的陵园和接待中心被融进了空间中现存的斜坡上。沿着街道这个建筑群大部分渐渐淡出视线,只有5500平方英尺的花岗岩亭子在保存完好的橡树样品中间映入视线。
新的倒影喷泉是一个零边缘的水池,是在基座上的一层铺路板上的一英寸深的水平面。冬天干涸时,这里就成为了一个活跃的广场。
成熟的大乔木通过风铲、根部修剪和用板桩支撑而被保存,立于陵园后方。梯状的台地缓和了建筑和景观之间的过渡,也为未来的纪念 用地 提供 了可能性。
绿色屋顶使得公墓的“草坪规划”之美无缝地延展成一道新的风景。建筑和风景之间的融合集中体现为有青铜框架的泥土造型,包含地下墓室的天窗。
暮色中的新花园陵园。低矮的地平面使得人的注意力集中在窗户周围强有力的马赛克图案上。在突出的地下墓室之间设计了外部骨灰龛位,这样就可以在花园中进行葬礼。
在教堂的窗户外面能看到的新的花园式地下墓室。突起的草坪面板让人联想到在公墓的土地上的家庭耕地。
花楸树的名字来源于它那雅致纤弱的花朵,对于早期的美国殖民主义者来说,这些花预示着这里的土地已经解冻可以挖掘来建造坟墓并举行葬礼。雨花石能够收集雨水径流使之到达下一级的渗透系统。
(左)建筑上没有留通风处,以便通过凸起的青铜或花岗岩边石来建造一系列神圣的区域。
(右)从倒影池上方看到的其中一个外部“花园式龛位”房间,用来纪念骨灰。
(左)从内部空间到外面的风景都密切注意了风景的协调。地面上微妙的连接处和一个简单的植被调色板创造出了一种围合感,同时使得建筑的几何形状延伸至景观内部。
(右)一个倒影池起到了教堂和现存的陵园之间的组织轴的作用。这种形式上的关系被一条林荫道所强化,提供了一个供沉思的僻静的地方。
2
伦敦海德公园内的戴安娜王妃纪念泉
Gustafson Porter
樱花陵园开放的景观环境,有着属于每个人的开阔风景,追思的同时登高望远,让生者静下心来看见生命的自然纯粹,随着自然四季更替,了解生命的本质意义。
由Gustafson Porter事务所设计的戴安娜王妃纪念泉,于英国王妃戴安娜辞世7周年之际建成,该喷泉也成为伦敦最热门的旅游景点。
其设计理念基于戴安娜王妃生前的爱好与事迹,以“Reaching out-Letting in”为概念,设计了一个顺应场地坡度的、在树林中落脚的浅色景观闭环流泉。整个景观水路经历跌水、小瀑布、涡流、静止等多种状态,反映了戴安娜王妃跌宕起伏的一生。
这条由545块巨大的花岗岩石材砌筑的、长达210m的椭圆形水渠,线形飘逸动荡。水流从水渠南端的最高点喷出,然后分成两股,流向不同的方向,在中途还有补水。水渠东部的水流通过池底表面凹凸不平的岩面,奔流跳跃;而喷泉西部的水流则宁静平稳,两股水流最终汇集于水渠低处稍宽阔的水面之中。不同的水流形态、不同的水速、不同的水声,正是戴安娜王妃表现出的多样的个性。
泉水多数是一层水膜,最深处不过1英尺(约30cm),石材的表面都经过防滑处理,目的是希望游人能进入喷泉之中,特别是孩子们能在水渠中嬉戏。喷泉的周围是开阔的草地,以便容纳尽可能多的游人。
渠中每一块石材的形状和尺寸都不一样,石料用计算机技术切割而成。白色的水渠石条带在大地艺术般起伏的绿色草地上蜿蜒,充满生机和雕塑感。
3
美国9/11纪念广场
9/11纪念广场,设计师以“倒影缺失”的概念,让人强烈地感受到“失去”的感觉。两个下沉式空间,象征了两座大楼留下的倒影,也可以理解为两座大楼曾经存在过的印记。
将原来双子塔的位置上设立了庞大的瀑布,四周被树阵所包围,用湍流不息的水流、葱郁的森林广场去纪念纽约世贸中心曾经的繁荣和对逝者的缅怀。
彼得沃克景观设计事务所用简单的绿色设计构建了一个生态的,多结构的纪念地:绿色屋顶下面有地铁车站,停车场,设备间等等。
广场的一排排橡树,体现了季节的更替变化。
水池细节图和树阵铺装图
纪念广场就是一个巨大的绿色生态屋顶广场, 充分利用雨水去灌溉植被。
夜晚用镭射激光射原世贸中心双子塔的建筑。
4
罗斯福自由公园
Louis Kahn
富兰克林·罗斯福四大自由公园(The Franklin D. Roosevelt FourFreedoms Park),是为纪念美国第32位总统罗斯福及他提出的四大基本自由而建的。
公园坐落在东河(East River)上的一座两英里长的小岛南端,这个岛屿原先名为韦尔弗尔岛(Welfare Island),1973年后改称罗斯福岛,连接曼哈顿和皇后区。这座公园是由传奇建筑师路易斯·康(Louis Kahn)于70年代早期设计的,建造过程曾一度中断。这也是路易斯·康在纽约的首座完工建筑。如今,这个命途多舛的公园终于竣工了。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倾注了其对这位伟大领袖的全部敬意。
人们先经过5棵山毛榉树排成一列的小树林,然后进入这片纪念地,再登上台阶上到一片被树列包围的呈几何形体的倾斜大草坪上,草坪的尽端,是一个从476公斤的罗斯福青铜雕像,雕像之处也是纪念地“房间”的入口之处。
在这个房间中,康发挥了罗斯福的精神,让观众从这里面对是整个广袤的世界,而非一个精心描绘的肖像或者画。房间的公共性达到了极致,房间的墙由1.83mx1.83mx3.66m的花岗岩围成,每块之间的间隙是2.54厘米,南侧完全开放,宛如一个观景台。整个房间中没有冠冕堂皇的铭文。人们在这里,自然而然便可体会到自由的精髓。
5
韩国思安墓园
IROJE Architects & Planners
这是一个为逝者而设计的项目。数以万计的灵魂以死亡的名义在此相聚,犹如城市中的居民一般。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希望按照城市的尺度来构建一套完整的设施。
每个单独的建筑体量以排屋的形式呈阶梯状分布在场地中。被草坪覆盖的屋顶使整个项目在鸟瞰时如同一块完整的绿地公园。
尺度适宜的“排屋”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社区,并通过斜坡和台阶上的路径与其他的社区相连。共享的设施包括小公园和广场,以及位于每个“社区”之间的灵堂。
主广场位于最底层的入口处。光洁的水池周围环绕着耐候钢材质的高墙,犹如在向到来的人们示意,这里是一个崭新的宁静世界。
6
布里翁墓园
卡洛·斯卡帕
卡洛·斯卡帕曾坦言:“这是唯一一个我可以带着愉悦的心情回去看的项目,因为我觉得我捕捉到了这片乡间的氛围,也是布里昂夫妇想要的,每个人都怀着愉悦的心情来到这里,孩子们追逐嬉戏,狗围着跑——所有的墓园都应该如此。”
7
林璎 越战纪念碑
1980年的冬天,耶鲁大学。一名建筑系大二的女学生,为了完成一项本科课程的讨论,她用600字的篇幅构思了一个位于华盛顿的越战老兵的纪念碑,实际上当时这个项目并不存在。
随后,美国政府开始了这个纪念碑在全国范围的竞赛,鬼使神差地,她把她撰写的这600字的描述加上自己画的一些草图寄出去了。
这个纪念碑是如此的与众不同。两片光滑的黑色的花岗岩切开地面,仿佛一道大地的伤痕。纪念碑上按时间顺序刻上了为越战献出生命的男男女女,在两片花岗岩的最高点,1959年和1973年(越战开始与结束的年份)“相遇”了,围成了这场战争的时间环。
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里老生长谈的一种极具创意的造景方式,而在林璎的设计里 纪念碑一端对着的是林肯纪念堂,另一端是华盛顿纪念碑(方尖塔)。 低矮、平实的越战纪念碑与高耸、孤立的华盛顿纪念碑产生了必然的 时空 联系。
1982年在施工现场
这个设计是如此的让人震惊,它缺乏许多战争纪念碑的传统元素,譬如爱国文字和英雄雕像,旗竿和装饰性雕塑。设计者的亚裔身份也是一个敏感问题。在1982年纪念碑揭幕仪式,人们甚至都没提到她的名字。最后迫于公众压力,决定将她的设计和第二名的设计一起在华盛顿特区建造,但落成后,第二名的设计只是三名越战士兵的塑像,无人问津。
但是这个纪念碑却是 许多退伍军人的 精神归宿。一位退伍士兵说:“这是一个我能静静地悼唁我的朋友的安静的地方。那是我所希望做的。”
8
日本札幌 头大佛
安藤忠雄
在这整个建筑建成之前,这座13.5米高的佛像已经独自在田野中站立了15年。 在佛像建成之后不久,客户就意识到由于佛像的石材结构比例有问题,会给游客带来不舒服的感受,他们决定聘请安藤忠雄把这里设计成一个宁静典雅的场地。
安藤忠雄 设计了一个巨大的、由薰衣草覆盖着的寺庙,而这座巨大的佛像就在薰衣草花海当中。整个项目从2013年开始到2016年完成。墓园的整体自然景观也不断变化。植被逐年丰茂,佛身逐渐消失,最后只留下佛的头顶融入周围的景观。 山丘与植被为雕像呈现季节性的自然景观,春天是绿色,夏天是紫色,冬季变为白色。
“希望这不是个黑暗的地方,希望它是个孩子也会来玩耍的,明亮的地方。” 建筑完工的时候,安藤忠雄一个人站在佛像前凝望了几刻钟。就如墓地主人当初所设想的,这个祭奠生灵的地方现在成了神圣和光明的代表。
他在佛像的四周建造一个圆锥形景观山丘,只剩下佛像的头部可以从山外看见,然后在山丘上种植了15万株薰衣草,让这里的景观从春季的绿色变成夏天的紫色,到冬天的时候又变成白色。游客可以通过40米长的通道进入佛像内部,里面是一个圆形空间。
“该项目的目是要建造一个祷告厅,以提升这座15年石佛雕塑的吸引力,”
“我们的想法是用薰衣草覆盖在大佛头像下面的山丘上。我们把它称为'露头的大佛'。而在山丘下面有一条40米长的入口廊道,进去后就是大佛坐落的圆形大厅。”
设计希望能够创造一个生动的空间序列,从开始通过长长的廊道开始,以提高人们对从外部看不见的佛像的预期。
光线透进佛殿内,明暗对比下大佛极具庄严。在殿内仰视的时候,大佛的头像正好与蓝天白云相映,圆形的设计让大佛头像自带纯天然“偶像光环”,翁顶内壁的条形褶皱设计则像具象的光束,巧妙而震撼。空间的回游、绝妙的光影和仰望的距离营造了独特的仪式感。
9
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
彼得·艾森曼
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也称浩劫纪念碑)位于柏林腓特烈施塔特区的柏林墙旧址上,周边有众多的政府机关总部及外国大使馆。纪念碑建于2003-2004年间,并在2005年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0周年正式揭幕,随后对公众开放。整个纪念碑群占地19000平方米,耗资2千5百万欧元。2711个长2.38米宽0.95米的混凝土块被整齐地安放在87*54的网格内,并利用地形和自身的不同高度营造出高低起伏的形态。
关于浩劫纪念碑的形式有几种不同的解读方式。埃森曼在设计浩劫纪念碑时,试图利用这些混凝土块营造出一种心神不安烦扰不清的气氛,并以此象征一种人为的高度秩序化却最终脱离人类尺度的体系。而另一种解读则认为,由于在埃森曼的设计中,数量和造型都没有任何明确的的代表性意义,因此它使用了一种与传统纪念碑截然不同的激进手法来进行设计。对于大部分的参观者而言,整个碑群其实更像一个墓园,一个个混凝土块犹如棺材一般,安葬了一个个在二战中受害的犹太人的故事。整个纪念碑群高度抽象的形态给参观者和评论家提供了高度自由的空间,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方式和感受。
10
风之丘火葬场
桢文彦
风之丘火葬场就位于日本中津市郊区山国川岸边的一片高地上,北面可望见中津市的街区。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附近居民的火葬场,并集中了一座座坟墓,大凡谁家有人亡故,都把这里作为殡葬的首选之地。槙文彦(Fumihiko Maki)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为死者提供充满同情和尊严的气氛。 建筑根据功能的需要分成三大部分,分别是八角形的葬礼厅、三角形的休息厅和正方形的火葬厅。
在空间的组织和室内外的关系处理上,除了桢文彦一贯对庭院惯用的手法外,明显留有东方思想影响的痕迹。在风之丘火葬场里,有一个满栽植物的前院、一个水庭,加上休息厅外半开敞的庭院,三个院落。传统日本庭院的审美观建立在禅宗哲学基础上,追求一种“空”“虚”“无”的境界。
11
台湾宜兰县立樱花陵园
田中央黄声远
以地景之观念处理公共陵墓园区之规划及设计,不仅对地貌环境保育有所贡献,在建筑空间上亦表现出丰富的人文景观及其对人及土地的关,形成独特的地景美学。
上山的途中先经过的这部分是由“高野景观”设计的阶梯式景观墓区
D区个人式纳骨廊,依山而建,造型与山势融为一体
樱花陵园是台湾唯一的墓园露营区,山上可以一览整个兰阳平原,天气好的时候还可以看到太平洋中间的龟山岛。等到樱花开满陵园,这里的景色会更加美轮美奂。
墓区道路蜿蜒有趣,景观视野开阔
材料多选用当地石材,与自然贴近
屋顶舒展柔和,与太平洋的长浪相互呼应
空间呈半开放式,空气可以自由穿梭流动
纳骨廊看似自由的分布,满足对不同风水方位的需求
园区分布着不少这样的观景休息平台
依山势漫步的过程中,不断透过缝隙远眺风景
纳骨廊隔间与隔间之间的空隙,有的设置了洗手台
宜兰多雨,难得遇上雨后天晴
阳光下人与灵魂可以平等地交流,宁静追思
控制建筑高度,不至于对山势破坏太大
很容易被忽略的桥
弧面造型,材质展现着混凝土粗狂的质感,保留着浇筑模板的印记
走到最下面是个溪谷,往上看扭曲的造型张力十足
12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期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期扩容工程建设为了纪念侵华日军1945年9月9日在南京投降事件,凸显抗战胜利的主题。构思立意为胜利、圆满的情感表达。
三期扩容工程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的一个补充和延续,兼具开放性与公共性,日常性与纪念性。这里是一个容纳历史记忆与当前生活、胜利喜悦与死亡悲痛的场所,人们可以在这里纪念、休息、放松、漫步、玩耍。我们希望通过一方公园、一个广场、一条道路的设计带给南京城市、南京市民喜欢的城市公共空间。
三期建筑用地面积为28307.39 平方米,建筑面积54636.3平方米,容积率为0.29。主体建筑为地上一层地下两层,建筑高度为12m。这是一个功能复合开放的综合体,除了胜利纪念广场、绿化公园外,还容纳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区胜利纪念馆、大巴车站、社会汽车库、自行车库、商业配套、办公等功能设施。场地西侧北侧通过设置下沉庭院及坡道与地铁、隧道、周边城市空间对接与联系。整体性对周边城市交通进行梳理与更新,有效的完善和补充了纪念馆的参观流线与交通组织,能够为城市提供一个方便可达、开放复合的城市空间节点。
三期空间的多样性打破了传统纪念性建筑外部空间的“用地独立、功能单一”建设模式,不再受限于独立而专属的纪念性空间形态,而是结合其它多种城市空间,如公园、广场、绿地、交通,实现了不同功能空间的结合,从而具有多重的空间属性,增强了城市活力。
13
波兰村庄殉难者陵墓
Nizio Design International
14
墨西哥城暴力袭击受害者纪念公园
Gaeta-Springall Arquitectos
15
澳大利亚 · Bunurong 纪念公园墓地
ASPECT Studios
有没有可能墓地不仅仅代表着人生的终点?它是不是可以跨越传统狭隘的观念,成为一个所有人共享的现代社区公园?Bunurong纪念公园正是这样的公园。
Bunurong纪念公园建于1995年,于2016年4月正式开放,开幕仪式由总理Daniel Andrews主持,当地原住民也参加了仪式。
整个项目占地近100公顷,是南部都市公墓信托最新的墓地项目。Bunurong纪念公园是一个将澳大利亚特色和现代气息相结合的公园,以美丽的景观、湖景、水景为特色。
南部都市公墓信托不仅仅是希望打造一个纪念公园,更是一个可供人们休息、交流的社区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