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纪录片又放大招,每一帧都是最美中国风!一美千年的宋代画卷,仍在启发今天的城市与建筑
妮a妮
妮a妮 Lv.3
2022年03月29日 16:06:34
只看楼主

最近,纪录片 《中国》 第二季在湖南卫视热播。   摄影100分!文案100分!旁白100分!   《中国》第一季播出后便反响不俗,不少解说词被全网转载引用。第二季承接了第一季的叙事时间线,继续讲述 从盛唐至辛亥革命的中国历史 文化脉络。

最近,纪录片 《中国》 第二季在湖南卫视热播。
 
摄影100分!文案100分!旁白100分!
 
《中国》第一季播出后便反响不俗,不少解说词被全网转载引用。第二季承接了第一季的叙事时间线,继续讲述 从盛唐至辛亥革命的中国历史 文化脉络。
 
纪录片画质与构图堪比大片,生动优美的解说词犹如神来之笔,让过去的中国生动再现。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海报(图源:豆瓣)
 
第二集的主角是宋徽宗赵佶,更准确地说是宋徽宗背后的宋朝美学。
 
今天,宋朝的建筑已留存不多,但好在这个繁华时代的身影留在了几部传世作品中。
 
宋朝的都城开封,时称东京汴梁,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繁荣的大都市。开封城的盎然生机被孟元老记载在   《东京梦华录》   中。
 
人来人往的街巷、昼夜晨昏的市井、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水陆交错的交通系统……孟元老通过文字,把一个多层次的城市空间画卷保留了下来。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剧照(图源:豆瓣)
 
宋徽宗热爱艺术,他设立了宫廷画院,举世名画   《清明上河图》   的作者张择端、   《千里江山图》   的作者王希孟皆是出自宫廷院画。
 
在宋徽宗的指导下,大宋的江山、村庄、建筑……如同交织的梦境,呈现在纸上,这便是独一无二的东方美学。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剧照(图源:豆瓣)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剧照(图源:豆瓣)
 
《东京梦华录》《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都是再好不过的记录宋代城市和建筑的载体,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不仅对我国的建筑设计有强烈的精神影响,对国外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同样有着启示。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剧照(图源:豆瓣)
 
 
01
 结构之美:守护山河无恙 
 
在《东京梦华录》里,曾讲过一座桥,“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艧,宛如飞虹”。有学者推测,《清明上河图》的虹桥便是这样的。
 
虹桥在《清明上河图》中是最热闹的部分   ,几乎所有的人流、船只都涌向了那里,它就像是一首交响乐中的高潮乐章。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源:故宫博物院)
 
有人担心,这么多人在桥上,桥不会塌么?当然不会,榫卯结构的木建筑就是有这样的自信。
 
它用巨木组成骨架,拱骨和横拱之间用   榫卯   连接,建筑学上称之为   叠梁拱   ,不需要柱子,不需要桥墩,不需要钉子。
 
有些地方的拱桥还要考虑到遮风挡雨的问题,甚至人们还会在桥上面摆摊。这启发了现代建筑师,比如张永和领衔设计的   吉首美术馆   ,便是从这种桥中获得灵感,从而完成了“桥+美术馆”的神奇组合。该建筑上层是混凝土结构的小型展厅,中层是钢桁梁结构的大型展厅,下层则是公共的人行桥。它具有美术馆的功能,又将周边古城居民的日常生活纳入其中。
 
吉首美术馆(图源:非常建筑)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高频出现的豪华饭店“樊楼”,也可以在《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中找到原型:
 
“白矾楼,后改为丰乐楼,宣和间,更修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初开数日,每先到者赏金旗,过一两夜,则已元夜,则每一瓦陇中皆置莲灯一盏。”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源:故宫博物院)    
(图源:《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官微)
 
榫卯结构的桥梁、建筑体现了中国的传统美学,更代表着我国建筑技术的卓越成就,建筑方式日渐趋向系统化与模块化,建筑物慢慢出现了自由多变的组合。
 
这种以“材”作为建筑度量衡标准的建筑方式,是王安石变法时为了严厉打击贪腐而制定的条例之一,后来被记载在了李诫的《营造法式》中。
(图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
 
经过对古建筑的实地考察,梁思成先生破译了这部《营造法式》。
 
梁思成先生认为:“一个民族或文化体系的建筑,如同语言一样,是有它自己的特殊的‘文法’与‘语汇’的。它们一旦形成,则成为被大家接受遵守的方法和纲领。在语言如此,在建筑中也如此。”
 
木建筑里的斗、拱、梁、椽这些构件,就像是词汇;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的梁柱骨架结构,就像是语法。   《营造法式》里实际记载的,便是一套高度标准化的生产模式   ,按照固定的参数,木构件可以事先批量生产,自由组合。而这恰恰是20世纪中叶的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柯布西耶的梦想,他就很希望工地上有这样一种固定的标尺,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从建筑整体,到房间中的家具,都使用的是一套模数。
 
马赛公寓(图源:Archdaily)
 
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之后,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的迅速建造,也是基于中国古代建筑智慧。中国的榫卯,中国的标准化营造,自有一种坚定的力量,如同有力的手臂,守护山河无恙,守护着人民稳稳的幸福。
 
 
02
 意境之美:委身于自然、融入画中的建筑 
 
画卷中的建筑传达出了古人的审美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国的建筑群就像是一幅画卷,人们漫游在画面中,步移景异,情随境迁,意想不到之处,可以带给人无尽的联想和视觉上的冲击。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同样也体现在《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的画卷当中,建筑与山川、植物、河流相结合,顺应自然规律,临水而居。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源:故宫博物院)
《千里江山图》局部(图源:故宫博物院)
 
现在国际上所流行的   “委身于自然”   的建筑,便是沿袭了中国古代的建筑哲学,其与大地相似的肌理持续吸引着建筑师们的视线,
 
比如   安藤忠雄   设计的   日本直岛地中美术馆   ,为保护濑户内海国家公园的自然环境,美术馆将多个规则建筑体嵌入地表,没有任何突出于地面以上的部分。
 
日本直岛地中美术馆(图源: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
 
这种形式也被建筑师   隈研吾   采纳,隈研吾1994年在日本兵库县创作的   龟老山观景台   项目,将建筑体顺应山势纵深入地表,仅留观景台露出,当四周树木长成后,观景台也消隐于自然中,他的“负建筑”理念由此得到诠释。
 
宋朝之后,世界经历千年的变迁,今天看来,还是与自然融合的建筑更经得起推敲。
 
龟老山观景台(图源: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
 
贝聿铭设计的美秀博物馆   ,是当代建筑营造意境之美的代表。美秀博物馆位于日本滋贺县甲贺市,博物馆位于一座理想的“桃花源”中。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给了我们对于仙境的幻想,“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景桑田之属。”美术馆的主体建筑采用了传统的“歇山顶”式样,但屋面的设计融入了现代的元素,贝聿铭在这座建筑物中体现了古典文学、诗词等意境之美。
 
美秀美术馆(图源:Archdaily)
 
王澍   设计的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也体现了宋代建筑的意境与哲学,在现代的建筑中显得独具一格,同时还有环保的思想,例如用收集来的废砖砌筑的建筑外墙。漫步于学院内,就像走进了一幅散点透视的画卷。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图源:Archdaily)
 
从历史中寻找灵感,作为建筑新设计理念的元素,增添了建筑的文化积淀。这些传统的建筑设计或园林设计理念,以及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将会融入到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中。
 
 
03
 城乡之美:解放人性的居所 
 
宋徽宗时代的城市,街道巷口不再有栅栏,人们可以畅行在京城的各个角落,临街的房子也拆除了围墙,成了开门迎客的商铺、酒店,商家挂出的广告牌琳琅满目,街边还有做各种生意的小摊贩。
 
那时已经有了丰富的城市空间:商业区、居住区、水运区、休闲区、旅游区、绿化区、湿地区、城郊区、乡村区……运船将空间彼此联系在一起,支撑起了   完整的城市生活体系。
 
理想派皇帝宋徽宗还热衷于慈善事业,设立了居养院、安济院,即养老院、孤儿院等机构,期盼老有所依,幼有所养。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源:故宫博物院)
 
从《清明上河图》中还可以看到宋代城市完善的基础设施。比如城市中官井的设计,它可以同时供4个人打水,旁边有围起来的矮墙,以保护取水空间不被侵占,井的四周用砖铺砌成中间高四周矮的坡面,能防止污水流入井口,这样的官井在城市里共有300多口。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源:故宫博物院)
 
宋代个人有了更多表达自我意志的权力,“与民同乐”的公共精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作为皇家园林的金明池,成了城市公共空间,百姓、文人士大夫都可以在此交游赏玩,于是,   金明池成了一个联动社会各个阶层的场域。
 
《金明池争标图》 传为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图源:百度百科)
 
宋代的城市设计强调阶层混居,社会融合,打破了不同群体之间的界限,不同阶层的人们共同营造了《清明上河图》中所展示的丰富且多元的城市生活。
 
尊重个体、解放人性,拥抱“人间烟火”,《清明上河图》所展现的人居活力与城市愿景,或许可以为我们今天的城市设计提供更多的借鉴。
 
比如现在   “15分钟社区生活圈”   的理念,营造功能丰富的开放街区,建构城市生活中的熟人社会和邻里守望,似乎都能在《清明上河图》中找到原型。
 
(图源:Archdaily)
 
还有《千里江山图》中所描绘的村落房舍,它们背山面水,以林木为屏障,一组组住宅沿山坡、水滨、路旁自由布置,和谐地散落在山水之间,这不正是我们今天所向往的理想居住环境吗?
 
《千里江山图》局部(图源:故宫博物院)
 
 
 结 语 
 
中国古代建筑展现在画作的绘画类别称之为“界画”,是由于画家作画时需要利用“界尺”来引笔画线。
 
这些画作不仅为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还留存了无数人类的宝贵记忆。幸好有这些“界画”,让我们在今天仍可真切感受古代建筑的风采。
 
从建筑中,可以找到中国文化的规律,从中国文化中,亦能找到建筑的规律。
 
千年之后,希望今天蓬勃的青山绿水、精致建筑和生机勃勃的城市,仍能在给我们未来的营造以启示。
 
参考资料:
《千里江山图》中的北宋建筑(作者:傅熹年)
《清明上河图》的建筑艺术(作者:庞润昕)
历史图景中的非正规城市形态及当代启示——基于对《清明上河图》的解读(公众号:城市规划,作者:张杨)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