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城华中电厂改造方案
烦恼的足球
2022年03月29日 08:52:01
来自于砖混结构
只看楼主

位于深圳华侨城天鹅湖畔的华中电厂,曾经是继华侨城创意园、华美术馆和B10当代艺术中心之后,都市实践浓墨重彩,为华侨城精心设计的新一轮迭代创意空间。 2012年设计启动,我们最初希望能完整保留现状工业遗存,通过局部加建织补、整合庭院空间,再采用地面逐级抬升衔接相邻社区,最终营造出一片工业遗存与山丘、湖景交融,社区、艺术与商业多层次穿插融合的新一代文化创意聚落。 

位于深圳华侨城天鹅湖畔的华中电厂,曾经是继华侨城创意园、华美术馆和B10当代艺术中心之后,都市实践浓墨重彩,为华侨城精心设计的新一轮迭代创意空间。



2012年设计启动,我们最初希望能完整保留现状工业遗存,通过局部加建织补、整合庭院空间,再采用地面逐级抬升衔接相邻社区,最终营造出一片工业遗存与山丘、湖景交融,社区、艺术与商业多层次穿插融合的新一代文化创意聚落。 


2014年,由于设计条件变更,我们随后进行了第二轮方案设计,取消了大体量的加建部分,更加强调保留现状工业记忆和场地自然要素,专注于挖掘现有空间的潜力,随着甲方运营策略的不断改变,我们在场地细节保护上做了大量深入设计工作。持续到2020年。


直到2021年才偶然得知该项目已经被另行委托设计、施工并于今年初落成开放。虽然都市实践的华中电厂改造项目最终止步于图纸,我们也想借这个项目建成的余温,回顾和分享一下我们曾经的初衷、设计思考和我们对设计的立场与价值观一以贯之的坚持,用文字和未建成的图纸呈现华中电厂命运的另一种可能。


△场地区位

△华侨城周边艺术空间分布


华中电厂坐落在深圳华侨城天鹅湖畔,原有厂区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建造,白色抹灰外墙已略显陈旧。场地完整保留着工厂运作时期的建筑布局:油罐区、油泵房、冷却塔、消防泵房以及主厂房。场地周边绿树成荫,临接湖面,风景宜人。


△场地原状

△部分照片


为华侨城服务几十年退役后,电厂将被赋予新的生命:一个集合了多元文化功能的新型创意园。对历史和现状的充分挖掘利用是这次改造的关键,场地上留有大量工业时期的印迹,我们通过仔细研究和勘察对场地要素进行分类,确定完整保留厂房主体,拆除主空间两翼后期加建的临时建筑;保留冷却塔基座、烟囱、管道支架等各种构筑物且最大限度上地保留油罐区和场地原有树木和植被。


△体量拆除


△一期改造

△二期改造


场地与临近住区地块存在一层的高差,造成场地与周围环境的衔接不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场地上逐级抬升支起一块景观平台,与相邻地块平接,大大提高了场地的通达性。平台下空间用来停车,台上的标高变化带来丰富的步行体验,成为一个供人们漫游、停留的公园。紧邻湖畔的台下空间入驻水岸图书馆,将湖景纳入建筑之中,亲水的木栈道使建筑与湖水紧密衔接。


△1. 抬起“景观大板”,增加地下通风采光;2. 增设景观台阶,加强与周边环境的交流

△3. 绿地蔓延,柔化动线;4. 创造开放步道的同时与主厂房保持联系

△改造GIF

△剖面——改造前

△剖面——改造后


板下空间用来解决场地停车问题,板上是一个供漫游、停留的公园。板的标高变化同时带来丰富的步行体验。沿湖的板下空间将被设计为水岸图书馆,将湖景纳入建筑内,亲水的木栈道使得建筑与水的关系更为融洽。板上的铺地为与旧厂房呼应,采用红砖的方式,沿着板边缘用渐变的方式布上植被,形成一种退晕的效果。


△项目模型

△项目模型

△项目模型


整个项目包括改造与加建两部分。主厂房的改造集中于空间整合和材料还原两方面,去除掉其抹灰外皮,暴露出原有的红砖砌块和混凝土结构,以突出工业建筑原初的基调。厂房主体首层北侧,加建两个混凝土结构的新体量,增加更丰富的功能空间。主厂房未来将作为艺术中心使用,可以定期举办展览、演艺和交流等各种活动。 


△主厂房改造:将使用平面扩展为“十”字形,一侧作为主入口,十字形的四角作为辅助用房

△主厂房功能的可能性


主厂房西侧通过新建和在原有建筑上加建的体量,与主厂房之间围合成一个新的内院,也将场地内原有构筑物结合其中。整个新建部分将包含创意餐饮,艺术空间,交流沙龙,外墙使用彩色混凝土,新旧建筑的格局、结构和材质形成有趣的对话。


△室内效果图

△室内效果图


书吧空间与展览空间:另一部分改造是针对场地内现存的工业遗迹。我们将油罐区完整保留并改造成场地上最主要的工业景观体验区,四个油罐池也分别做出不同的景观氛围。三个油罐清理后改造利用,可作为书吧、展厅等不同功能。残留的冷却塔基座也作为半地下空间进行改造,原有输油管道的混凝土支架予以保留,在其上架起一座连桥连通了整个厂区内的各个建筑,人行其上了解工厂历史、生产流程、感受工业构筑物魅力的同时,也带来全新的观赏湖山景色的体验。


△改造后不同场景的使用可能

△油罐改造的图书馆空间


△油罐改造后效果

△油罐改造后效果

△油罐池区域效果

△油罐池区域效果

△项目模型

△项目模型

△项目模型

△项目模型

△项目模型

△项目模型


基于设计条件变更设计的第二轮方案


由于设计条件变更,第二轮方案抛弃了大量的加建部分,着重强调保留现状工业记忆与场地自然要素。改造后的北侧厂房区重现了场地的工业记忆,南侧公园则着重体现自然的力量。此次方案改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场地清理;第二阶段:建筑轻改造;第三阶段:景观改造。


△改造后总平面图


第一阶段为拆除阶段,不再赘述。第二阶段为建筑轻改造,为了发掘与保护现有空间的元素,选择的介入方式分别为修缮、轻改造和置入这三种轻策略,使电厂保有原有空间特质的同时兼具文化氛围提升的可能性。


△主厂房入口可灵活适应不同规模的入场(GIF)

△内部主空间可根据使用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空间布局(GIF)

△改造后泵房冷却塔区域鸟瞰


第三阶段为景观改造,将空间在南北两区的基础上继续细分,提取现有场地元素进行多轮讨论、分析、归纳和叠加后,形成最后的景观方案——尊重原有场地的工业元素与空间关系,将景观空间大致分为三部分:北侧文化商业街区、南侧遗址公园以及连接南北两区的钢格栅连桥系统。


△北区轴测

△南区轴测


工业遗存的保护和再利用是唤醒城市记忆、传承城市文化的载体,也是汇聚多元人群、搭建社区融合的舞台。工业遗存的重生不应该仅仅作为后工业时代的消费品或满足充当富有阶层的大众娱乐品,建筑师的设计立场更不应停留在满足时尚趣味甚至沉迷于讨好网络的媚俗层面上。在华中电厂改造项目漫长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始终在思考如何运用当代建筑语言来重塑一个特定的工业场地、细心地拾回关于工业时代记忆的同时,也能重新定义这个场地的未来、激发新的城市精神,这也正是当下深圳这座急遽转型中的城市面临的重要课题。


项目信息

项目地点:深圳市华侨城

设计年限:2012-2020

用地面积:10,772 m2

建筑面积:5,000 m2

建筑层数:2

建筑高度:15m

项目团队:

主持建筑师:孟岩 

项目建筑师:饶恩辰(建筑) 张雪娟(景观)

项目经理:姜轻舟(建筑) 李冠达 魏志姣(景观) 张佳佳(建筑)

项目组:李耀宗 刘轶 孙艳花 王现伟 黄佳鸿 苑瑞哲 袁智威(建筑) |  张丽丽 高宇峰 李聪毅 刘勘 陈丹平(景观)| 陈卉 朱昇凡 陈梓豪 吴问雨 张弢 李晓琳 任文静 李菲 (实习)

业主:深圳华侨城集团

合作: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施工图)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