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Atelier Z+东滩湿地位于崇明岛最东端,长江入海口,属河口滩涂湿地。这片湿地位于“东亚-澳大利亚”航线的中间,航线被称为世界八种鸟类迁徙路线之一。 项目是科研监测、鸟类绑扎、管护执法、科普教育的重要平台,还有助于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展示,促进世界范围内的合作与交流。设计灵感来自十四世纪中国古代山水画家王猛所描绘的山水间散落的僻静棚屋。为了尽量减少这个地方在建设或使用时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建筑体量被分割和分散,在桩平台上方形成一组聚落,漂浮在水面上,隐藏在芦苇中。会展、食堂、研究室、宿舍五栋不同体量的建筑由曲折的栈桥交叉连接。通过原型的转换和尺度的控制,室内外空间的氛围可以响应天空、湿地、芦苇和飞鸟等环境的特殊性。
设计:Atelier Z+
东滩湿地位于崇明岛最东端,长江入海口,属河口滩涂湿地。这片湿地位于“东亚-澳大利亚”航线的中间,航线被称为世界八种鸟类迁徙路线之一。
项目是科研监测、鸟类绑扎、管护执法、科普教育的重要平台,还有助于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展示,促进世界范围内的合作与交流。设计灵感来自十四世纪中国古代山水画家王猛所描绘的山水间散落的僻静棚屋。
为了尽量减少这个地方在建设或使用时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建筑体量被分割和分散,在桩平台上方形成一组聚落,漂浮在水面上,隐藏在芦苇中。会展、食堂、研究室、宿舍五栋不同体量的建筑由曲折的栈桥交叉连接。通过原型的转换和尺度的控制,室内外空间的氛围可以响应天空、湿地、芦苇和飞鸟等环境的特殊性。
受“双坡顶棚屋”的启发,设计团队将双坡屋顶翻转过来,做了一个“Y”字形悬臂结构,将这两个“Y字形”独立单元并置,创造了一个新的双Y字形空格(YY)。
这两个Y形结构所覆盖的空间被赋予了一种庇护感,并为广阔的湿地创造了一个固定的水平视野,而山脊的开放性则向天空延伸。其次,屋顶上方的逆坡空间给人一种生活在微谷的感觉,游客可以在那里享受更广阔的水平视野的裁剪和重新组合。
考虑到该设施的防风雨和维护在高湿度和高盐度条件下不再具有挑战性,建筑师在设计中放弃了轻钢或木结构。相反,选择钢筋混凝土来建造简单的构造。
A、B、C楼采用Y形悬臂钢筋混凝土弯曲框架结构,横断面部分折板。在这些建筑中,A楼的悬臂很大,整个结构不得不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展厅部分采用钢夹层设计;D楼和E楼采用混凝土折板结构建造。
由于避开了长悬垂的屋檐,大多数外部围护结构都使用了带有垂直格栅的鸟类友好型落地窗,为游客提供了最大的视野。
栈桥与水上平台均采用预制混凝土板条铺设,相互间留有裂缝,既增强了在水上行走的感觉,又为芦苇生长留出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