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供水分区计量管理系统
蓝迪land2019
2021年12月10日 12:58:12
只看楼主

 城市供水分区计量管理系统,供水管线监测,漏损定位,提高供水管网工艺水平及网格化、系统化责任管理。 一、系统简介   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因素,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20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且空间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低。在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六成的城市存在缺水问题或缺水问题严峻。我国城镇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约为20%。近年来,由于欧美日国家在分区计量管理的卓越成绩,我国也开始实施这项集终端设施、通信网络、自动化信息系统集成的管控模式,用于解决日益增多的城区供水计量、监测以及漏损问题。

 城市供水分区计量管理系统,供水管线监测,漏损定位,提高供水管网工艺水平及网格化、系统化责任管理。
一、系统简介

  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因素,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20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且空间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低。在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六成的城市存在缺水问题或缺水问题严峻。我国城镇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约为20%。近年来,由于欧美日国家在分区计量管理的卓越成绩,我国也开始实施这项集终端设施、通信网络、自动化信息系统集成的管控模式,用于解决日益增多的城区供水计量、监测以及漏损问题。


  DMA:DISTRICT METERED AREA,独立计量分区的缩写。这一管理模式,广泛应用于城镇供水工艺管线管理过程,起到了控制水量、控制漏损的作用,简单地说,就是节约了水资源。在治水用水方针指引下,我们进一步完善了这个DMA分区计量供水管理的设备,从原有的有线数据传输、设备控制,发展到现今的无线数据通信、设备控制以及传感网络、系统物联、闭环式M2M等先进的技术产品。在水资源监测领域应用中,产品要求具备水岩仪器检测中心专项检测报告,符合水资源监测、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的要求,兼容各地方性标准。

  2017年10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工作指南”,选择100个城市开展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试点。试点的目的,就是将整个供水管网划分为若干个供水区域,通过流量、压力监测,实现管网漏损分区量化和有效控制的管理模式,将漏损控制管理责任进行区块化逐级分解。

DMA供水分区计量管理模式,要求:


①分区规模5000户以下,进水口不超过2个


②数据分析同时采用特征夜间流量、总分表对比两种方法,可以直接指导漏损控制工作。

 DMA试点运作的好坏直接体现了企业产、供、销全过程管理水平和资源使用效率,其中,漏损控制关键技术及配套设施的研究和应用,更是节约水资源、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益的有效途径。

供水分区计量管理系统DMA的作用:


①新增漏失,快速预警:·特征夜间流量变化;·快速发现、定位,修复;


②存量漏失,科学评估:·漏损程度;·重点监测区域;


③产销差整体控制:·量值传递体系;·水平衡分析;


④区域压力精准管控:·压力调控装置;·降低背景漏失


⑤完善信息:·完善管网及监测、计量仪器设备属性信息;

供水分区计量管理系统DMA的压力监测:(在单一进水口以及管线长度在1.5~5公里条件下 ):


· DMA区域进水口应安装压力监测设备;


· 当进水口平均压力较高时,应进行压力控制;


· 压力控制设备前后均应安装RTU监测设备


 如:当0.3MPa 0.35MPa,安装压力控制设备,无线压力表,可以实现NB-IoT窄带物联网通信功能,也可以使用4G、LoRa通信或者一路RS485专线连接主设备,完成更高功能数据采集设备控制。
二、系统组成


进水口流量计量装置:


①一体化电磁流量计、表    ②一体化超声波流量计、表

  这两款技术产品,具有物联设备通信功能,可实现RS485&232有线数据通信或无线通信网络数据传输,如4G、LoRa、NB-IoT等。

  测量时间间隔≤5秒,防护等级符合《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4208中规定的IP68防水防尘要求,具有抗干扰性,低功耗设计,采用锂电池供电,并支持主设备給外供电。

  由于两种技术产品的差异性,在选择使用该类水资源计量装置时,应按客户要求,进行技术产品选型,在这里,建议在原水计量监测过程中,使用一体化电磁流量计、表。

  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水利部专项要求,工业级品质,满足各类复杂工况现场作业要求。

压力监测控制装置:


  在DMA分区供水过程中,我们要考虑:水力减压阀、固定出口压力、出口压力相对于设定值的波动范围等因素。这里传感设备主要是压力表,无线压力表与其他压力传感设备不同,它具有低功耗锂电池供电、无线透传功能,4G、LoRa、NB-IoT数据发报。


①无线压力表



可组态多个参数,如:压力、流量等;量程可设。并具有传统压力表的所有功能,可以监测出口压力,可通过程序应用平台进行设备控制。



可实现分体式监测及控制。

无线遥测装置RTU


①4G RTU



  数据上传次数原则上设置为4次/d,电池使用寿命10年,具有低电量、断电保护、断线预警功能,可自动发报报警信息至平台,时间漂移<30sec。4G、北斗卫星双模通信。



  在系统中,新一代BTU功能模块,实现锂电池供电,并低功耗,可給外压力表等设施进行升压供电。可应用于供水分区管理中,仪表或智能仪表设施的数据采集与指令控制,预留RS485&232接口、SIM/UIM卡槽,可实现4G、GPRS、NB-IoT通信网发报。低功耗LoRa通信技术,可有效传输4Km远,配合发射功率和天线,可有效延长自定义通信网络的传输距离,传输距离在几十公里远,结合中心电台(LoRa网关),可以自定义。

数据远传装置DTU


①4G DTU



  DTU用于数据转换发送至远端,可集成于各种智能仪表、设备中,用于数据、设备参数的通信,内嵌DTU产品,可在不改变原产品外形的基础上,内嵌到仪器仪表中,用于实现物联系统数据无线通信的功能,支持4G、LoRa、NB-IoT通信网模式。

  广泛应用于水文水资源数据采集过程中,也可应用于其他领域的数据转换传输。工业级品质,适合各种野外工况环境。

  水文水资源RTU、IC卡智能遥测终端、透传DTU、传感终端或仪表,就可实现DMA分区计量管控的需要,终端仪表数据会通过这些装置和设备,将初始时间的流量、压力等数据,发送给中心管控平台。

  但是,由于现场生产、管理以及设备的布设需要,我们还需要加入其他必须的通信网络产品,比如: 通信路由器:具有多种接口,用于转换传输通信网络。如:RS485、RS232、Ethernet、USB、SIM/UIM接口以及天线、电源、电源开关。具有黑客、蠕虫病毒防范功能,工业级品质,可适用于各类复杂的工况环境。可接4G、NB-IoT网络,以及日益成熟发展起来的5G通信。

  供水分区计量管理DMA通信网络,集成了无线和有线通信,通信过程中,各种监测采集的水资源或水文数据,均符合水文水资源数据通信规约,所用产品,均通过了水岩仪检测中心设施设备的专项检验,是水利水资源管理监测指定用产品。

  供水分区计量管理系统,可有效的监测供水过程的水资源漏失、盗水问题,节省水资源的浪费,工程验收符合“给排水管道施工及验收标准 GB50268”,数据保持进水口监测数据连续稳定上传,抗强电磁干扰,无数据缺失和异常,保持流量计量设施示数、数据远传设备中存储数据、后台数据库数据一致的原则。

这个系统的建设与实施,要根据现场实际工作需要进行设计,一般情况流程:




  DMA体系化建设,实现数据、分析、管理的联动机制,从终端硬件设备获取DMA的相关数据,系统化的平台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确立科学的分析方法,完善DMA管理,最终,通过这些分析形成的数据、表格、图形来确立部门的相关联动联调及配套管理。


  供水分区计量管理系统建设中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水资源漏失的定位与处理。

存量漏失评估:




净夜间流量=最小夜间流量-正常的夜间用水量(主要是居民夜间用水)

原则上通过监测夜间净流量,来检测供水过程中的漏失问题和漏失位置,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 以历史权衡夜间流量下线为基准值(波动区间下限)


· 以正常波动区间上线为黄色预警值(夜间流量下线超过黄色预警值时,应着重关注)


· 在黄色预警值基础上,以单位管长夜间流量下线增长0.5m?/km/h,为红色预警值(夜间流量下线超过红色预警值时,应立即开展漏点检测)

表观漏损评估:




· 表观漏损水资源量=输入水资源量-计费用水量-免费用水量-漏失水量


· 漏失水量通过净夜间流量计算(计算时考虑压力变化对漏失水资源量的影响)


· 评估指标:单位用户日均表观漏损水资源量(m?/d/户)


以上,就是漏损测定和评估的基本原则。

  通过这个系统化的建设,达到解决管线、水表图实不符等问题;解决不规范用水,追缴水量;发现、修复各类漏点,使得DMA区域水资源漏失水率下降,提高责任划分的明确度,解决漏损控制责任主体不明确的难题,通过系统数据指标,建立分类考核量化指标,区分管网部门和营销部门责任。

  管理系统建设的整体思路,要实现精细化管理并可持续化发展为目标,存量改造与增量发展并重的工程实践思想。

三、产品应用推广情况:

      >市城区供水管网节水改造及DMA分区计量工程项目;

      >自来水有限公司DMA分区计量漏损管控建设项目;






参考:北京市自来水集团 “供水管网计量区(DMA)技术研究与实践” 2019年4月1日 中国 安徽
编辑:何涛


yj蓝天
2021年12月12日 07:16:14
2楼

资料不错,下载学习啦,谢谢分享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