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居青山上,寻源郡安里 gad作品 大规模的城镇化开发建设促发了居住的外溢,人们逐渐转向绿水青山式的自然场所,寻求与都市经验差异化的生活可能。风景如画的莫干山作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自民国以来兴起度假之风。随着交通便捷度的提升,这里更寄托了人们对于第二居所的向往。依托山地独特环境,我们在亲近乡野的语境下探索着现代栖居。
大规模的城镇化开发建设促发了居住的外溢,人们逐渐转向绿水青山式的自然场所,寻求与都市经验差异化的生活可能。风景如画的莫干山作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自民国以来兴起度假之风。随着交通便捷度的提升,这里更寄托了人们对于第二居所的向往。依托山地独特环境,我们在亲近乡野的语境下探索着现代栖居。
△ 项目区位示意
□ 从规划背景出发 □
莫干山已是时兴的旅居目的地,作为其周边最具影响力的度假酒店项目之一,郡安里坐落在莫干山镇东北面的长林坞水库。北面A地块基地隐于丛林苍翠的山坳间,面朝近似月牙形的水库铺展,周边并无市政公共道路穿行,俨然一方世外桃源。总体规划铺垫了各区域的功能布局与交通组织,特别的用地红线仍透显于底色之上,触发了我们的深入优化,也使设计过程饶有兴味。
山地建筑所在基地通常与山体有机交互,而本项目提供的二十三个尺度不一的地块红线范围,均呈现与山体及等高线无序关联的状态。在此命题条件下,为使建筑形态必须契合场地内相对密集、方整的用地红线,又要解决由此带来的体形呆板、与山体关系冲突的问题,我们试图进行模式创新,根据红线尺寸的公约数推导出九个基本模块,继而组合成为若干组团分布在朝向各异的山坡上。疏密有致的建筑群落与西南面莫干山主峰呼应,整体串联起一道视觉通廊。
△ 组团流线示意
基于聚落布局,到达路径平添了寻访桃花源般的情境感。机动车隔绝在平坦的山脚下,住户由电瓶车统一接驳至各组团后,均需步行通过栈道入户。因山体陡峭,坡度介于47°-53°,我们重新梳理消防流线,以关照电瓶车与步行入户流线。被赋予仪式感的“阡陌交通”,自然过渡了公区与私属领域,成为不染喧嚣的邻里交往空间。
△ 组团内部路径
□ 错落的造型构成 □
在设计师看来,建筑单体就好比被置入山林中的生活容器。照应场地约750米的总面宽条件,建筑形态依山就势,沿坡面轻盈垒叠,缩短进深,保证前后排住宅的开阔视野与基本日照。
同时,吊脚楼样式令体量从视觉上悬浮于林间,释放平面布局的灵活度。 不论从室内观赏落地窗内限定的框景,还是闲坐在露 台等半室外部位的檐廊式灰空间,抑或是漫步在组团间幽静的景观平台,人们在日常起居的间隙就能够收获近水、远山的景观层次。 相比起都市节奏,自然气息在这里才更成立。
△ 模型分析
△ 飘板与飘体块风格
在望得见风景的房间,住户的私密性也从来不会被忽视。通过参差高差,每户人家的景观视线互不干扰,并且借助天窗采光以及侧立面的条状高窗丰富室内光环境。
△ 视线分析
□ 低介入营造方式 □
对于山地建筑 , “ 人工 ”与“自然”两者的关系通常需要更周到的考量——从土地集约利用的角度,成片开发的强度不宜过小; 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营造介入的力度又不宜过大。
简洁而多样的单体组合使设计显得尤为灵动,我们在此风格基础上配合材质的选用,深色立面与木色吊顶令建筑 沉稳地 融入山林,而大面积的高透落地玻璃展现了剔透的特质,将山林请入建筑。
自然基底提供了诗意的山居背景,即便为施工界面与物料运输带来诸多不利,我们依然在建造实施过程中以技术化解,尽可能避免对环境的开挖扰动。为摒弃混凝土支模浇筑对现场的影响,施工完全采用钢结构作业,从而结构与幕墙均可运用装配式构件现场安装。整体的架空策略与人工挖孔桩对原生植被予以保留,因地制宜的移栽与复绿也增添了项目与周边环境的亲和度。
△ 钢结构装配现场
□ 结语 □
城市与乡野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密切对话。高度密集的居住场景不断外延,人们对隐逸的游居生活素来怀有一份向往。在优美山水的烘托下,行列式的肌理与同质化的风貌不应当被默许,设计唯有在场所本身的特性引导下做出回应,才能将契合当时当地的生活方式融入空间的载体,在青山之上构筑怡然自乐的居住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