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建中国能建华东院 当电力设计院遇上美术馆 当岩土勘测工程师遇上艺术家 会发生什么? 近日, 第13届上海双年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 中国能建华东院 参与完成的作品 《两栖动物》
近日, 第13届上海双年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
中国能建华东院
参与完成的作品
《两栖动物》
亮相现场。
该作品由华东院与西班牙艺术家Carlos Irijaba共同完成,华东院承担了野外钻探取芯工作并参与布展。
作品通过地勘钻取岩芯,捕捉记录了长江沿岸地区的地质运动和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岩层差异。
在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的二楼,一堆长短不一的圆柱体平躺在地面上, 这些圆柱是来自上海至安徽长江沿岸钻取的岩芯, 从干到湿逐渐变化,展现了地质运动与人类活动的记忆,诉说着数千年的自然历史痕迹。
本届上海双年展主题
“水体”
,与上海独特的历史与地理息息相关,旨在探讨相互依存的“共通”力量。艺术家Carlos Irijaba以岩芯样品为主要材料,把沥青、钻探岩芯和泥土三个要素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河流携带的泥沙和沉积物,与沥青和周遭工业化环境的鲜明对比,展现出特定地点的结晶和物质时间线,以体现当下的重要性,反映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足迹。
“这是一次机缘巧合的跨界合作。需要在滨海地貌的上海完成105米全断面连续取土,实属不易。在与我们取得联系之前,艺术家已做过多方尝试,但一直未找到合适的合作方。 得知 华东院有多年的钻探取土技术经验,便联系了我们。”华东院《两栖动物》项目负责人贾斌说。
在Carlos Irijaba看来,上海所在的地貌单元为三角洲,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演变的地域,某种程度上是流动的,准确地说相当粘稠,不是液体,也不是固体,就像生活在水陆之间的两栖动物,它们需要在两者间生存,又介于活跃与不活跃之间,因此这是一次连接人类、动物和矿物的介入。
这些岩芯记录了上海沉积形成的过程。上海所在的土地是冲积形成的,长江每年携带数亿吨的砂土和黏土,在这里流入大海,
约每70年创造一英里新的海岸
。从长江上游的浮游植物到居住在上海地区的人类,一连串的因素,介入了这一变化过程,一切都被岩芯记录下来,从下至上,由岩石到砂土、黏土,直到最上层约1米厚的人工填土和沥青,反映了长江孕育上海的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在地质环境中留下的足迹,体现出这座城市的自然性质和它与整个国家地理的关系。
“以前都是和电厂、电网打交道,这次参与上海双年展,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工程师也当了一回艺术家。为了更好地在现场展现作品,我们与艺术家本人多次沟通,查阅了大量资料,以更好地理解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在取芯和运输过程中,我们克服了保存、运输容易损坏的问题,并做好保湿和防臭工作。”贾斌说。
始创于1996年的 上海双年展,是中国大陆首个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也是当下亚洲最富影响力的艺术事件之一,此次展览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64位艺术家的佳作。
本文图片 、文字等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