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切与距离-武汉良友红坊文化艺术社区景观改造瑞拓设计
海贼王路飞1
2021年02月08日 14:46:50
只看楼主

项目俯瞰 ? 赵奕龙 感谢 瑞拓设计 对gooood的分享 武汉良友红坊文化艺术社区前身是1960年代的老厂房,1990年代又被作为建材市场使用;城市化的进程使得这个位于汉口三环线内的厂区逐步被边缘化:杂草丛生,建筑破旧,排水不畅等等问题困扰着这个原来的城市“棕地”,也使得这个节点如同一块城市伤疤,急需进行一场在地“手术”;但是,我们究竟是采取一场完全推倒重建的置换式“大手术“,还是如同某些老街改造式的美图秀秀式的“磨皮术”?这两种模式,也正是我们现在城市更新改造状态下的一些急功近利的惯用手段。2018年,上海红坊集团接手这个厂区的运营,立志将之改造为文化创意企业的办公园区;我们UAO受红坊委托,对园区的景观设计和核心建筑ADC艺术设计中心进行了改造设计。


项目俯瞰 ? 赵奕龙

感谢 瑞拓设计 对gooood的分享




武汉良友红坊文化艺术社区前身是1960年代的老厂房,1990年代又被作为建材市场使用;城市化的进程使得这个位于汉口三环线内的厂区逐步被边缘化:杂草丛生,建筑破旧,排水不畅等等问题困扰着这个原来的城市“棕地”,也使得这个节点如同一块城市伤疤,急需进行一场在地“手术”;但是,我们究竟是采取一场完全推倒重建的置换式“大手术“,还是如同某些老街改造式的美图秀秀式的“磨皮术”?这两种模式,也正是我们现在城市更新改造状态下的一些急功近利的惯用手段。2018年,上海红坊集团接手这个厂区的运营,立志将之改造为文化创意企业的办公园区;我们UAO受红坊委托,对园区的景观设计和核心建筑ADC艺术设计中心进行了改造设计。


▼项目鸟瞰 ? 赵奕龙


▼近景 ? 赵奕龙


我带领团队第一次看现场的时候,场地原有的法国梧桐,红砖厂房、坡屋顶红瓦屋面,内部松木桁架,园区里具有典型80年代的庭院设施(蘑菇形状的混凝土亭子,水池里的白鳍豚雕塑)、高耸的红砖烟囱、水塔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在70-80年代“单位大院”里日常的物件或构筑物,突然出现在现代化大都市的核心区域内,莫名就产生了一种距离感,同时又带给UAO的70-80后的设计师一种“亲切感”:回到自己小时候那种单位大院里生活的一种亲切感。


▼原貌 ? 赵奕龙



▼改造后平面 ? 瑞拓设计


厂房大院的这种距离感与亲切感,成为这一次景观改造的构思出发点——也回答了文章开头,我们既不能采用置换式的大手术,也不能采用磨皮式的美容术——我们采用的是保留亲切感的距离感:让来到这个文化园区的人感觉到:仿佛回到自己的小时候,细看之下却是置于当代艺术的环境之中;这种对比产生的距离,以及因此延续的厂区文脉,能给目前轰轰烈烈的城市更新提供一种新的方式——我调侃称之为:“滋补焕新术”。


▼项目俯瞰 ? 赵奕龙


厂区的总体布局,是典型的行列式厂房布局,但各个厂房又是不同年代的建设产物:有60年代红砖、单层木桁架和瓦屋顶的厂房;有80年代多层砖混结构、水磨石外表面的厂房;还有1990年代瓷砖或小马赛克外表的楼房,更有后来各个租户自己发挥来加建的临时建筑;这些单层或多层建筑,被棋盘式的道路划分成一块块面积相对均衡的区域;虽然场地密度大体均质,但也在场地的两块区域,出现了比较大的空地:一块是一进主门后,由原有小游园和大车停车场组合成的中心广场区域,一块是在场地东北侧原“板栗仓库”门前的卸货区域;后来的调查发现,中心广场区域,本身承载了场地原有停大卡车的功能,基础混凝土厚重,空间较大;而板栗仓库门前区域,因为其下是一个地下冷藏库,所以地上空地就在后来的“私自加建”过程中幸存下来。


▼红砖厂房 ? 赵奕龙



板栗仓库建筑因为是冷库,具有和厂区其他建筑完全不同的特质:包裹着灰色水洗石的外立面封闭而厚重,主立面的电梯机房的实体墙面,正对着主入口的轴线。我自然地构思了一条从主入口到老板栗仓库主墙面的轴线,这条轴线串起了主入口和两块主要的空地,因为是一条斜向轴线,也把中心广场区域划分成了两个三角形的场地:位于三角形北侧,是原有的花园,填掉花园小池塘,保留了高大的原生植物后,改造成了一个生态停车场;斜轴线3米宽,用红砖铺筑;起点位于大门处,红砖叠砌的三角形景墙背后覆土,形成了对入口停车场的遮挡。终点直达板栗厂库的门前大草坪。中间横穿一个建筑。


▼入口处的生态停车场 ? 赵奕龙


▼红砖叠砌的三角形景墙 ? 赵奕龙


▼细部 ? 赵奕龙


而斜轴线南侧三角形用地的方案历程,并不是直接就达到最理想的状态——因为每个设计师心中都会克制不住自己内心要“强加给与场地设计”的冲动。在最开始的方案中,南侧这个三角形用地,被设计成无边界水池,希望能够在场地中间,看到周边老建筑的倒影。但这个方案其实是以设计师自我为中心的一种“倒影式“秀场设计。我总觉得不那么合适,但说实话:又不舍得这种作秀;在随后的破拆厂区混凝土广场改为绿化的过程中,挖掘机铿锵有力的声音,棱角分明的碎混凝土块,给了我另外一个灵感:那就是把这个原来停重型卡车的厚重混凝土整体保留下来,但是如何保留,才能让观者知道这个“保留”的这个设计意图?


▼斜轴线旁的棱角分明的碎混凝土块 ? 赵奕龙


中心广场方案的优化,随着红坊甲方把位于上海的“花草亭”搬到武汉再建,也逐渐清晰起来。花草亭是明星建筑师柳亦春和知名艺术家展望合作的一个艺术景观构筑物。几片寓意为“太湖石”的不锈钢薄板,支撑着耐候钢板的屋顶,屋顶上覆土种植了花草;其构思巧妙之处在于不锈钢薄板与屋顶的连接若有若无。而屋顶耐候钢板的通过反梁的设计,使得悬挑出去的耐候钢板的轻巧又与屋顶厚重的覆土产生了不安稳的对比。所有的设计,用工业感和植物来对比和共生;用设计上的技巧,形成轻、薄的既视感,来“嘲笑”地球的重力的小儿科。


▼花草亭 ? 赵奕龙


▼细部 ? 赵奕龙



我们用什么样的场地,才能来承载这个“举重若轻”的艺术景观力学构筑物?新的设计,从花草亭的支撑钢板的形状开始,将之拓扑到地面,把不规则的切割手法运用到地面的混凝土上;这种切割手法,也自然地回答了前面的问题,将观者一下明白了这个混凝土是保留自原来的场地。不规则切割后的宽窄不一的缝隙,回填土后种植草皮,自然延申了花草亭的设计手法,也让花草亭感觉像就是存在于场地很多年的一件“亦新亦旧”的艺术品。花草亭的对位,除了处于广场的中心,它与UAO设计的园区的核心建筑ADC艺术设计中心的A字入口处于一条轴线上,ADC的中央光轴,也与花草亭的中心对上,这也体现了建筑景观室内一体化设计的优势。


▼花草亭与艺术设计中心的A字入口处于一条轴线上 ? 赵奕龙


▼ADC艺术设计中心 ? 赵奕龙


亲切感的营造,场地的旧物利用、保留、改造功不可没;首先是保留:保留红砖烟囱,水塔、老的木桁架和瓦屋面,保留具有年代感的雕塑小品,如蘑菇亭、白鳍豚雕塑;其次是利用再造,把蘑菇亭植入了霓虹灯管,把白鳍豚雕塑重新安置再集装箱里,用树脂补齐白鳍豚雕塑残缺掉的部分,一个兼具历史感和时代感的新作品就诞生了;包括对场地拆下来的红砖,重新组合成厂区内的花坛、景墙、以及铺地;也因为把中心广场周边区域划分成了步行区域,原来的破损的机动车道不再使用,混凝土路面分隔缝,历经风雨已然裂痕累累,我们用切割机将裂缝切开,重新铺上红砖,形成了材质保留和对比的一种亲切感。


▼老的木桁架与红砖烟囱 ? 赵奕龙


▼蘑菇亭 ? 赵奕龙


▼白鳍豚雕塑 ? 赵奕龙


旧物保留,当然也少不了保留墙面的历史标语之类,但是这种表面式的手法,在“旧物再用”这种更高一级的表达方式面前,轰然碎成了渣。项目于2019年底基本建成后,红坊甲方不断从上海搬运来更多的室外艺术作品,慢慢将总个园区填满成了一个处处都是艺术品的状态,也进一步加深了感知上的距离感。这种充分发掘场地的特性、对场地有限度的更新改造,对旧有材料的适当重复利用、其实是针对原有场地特质的“场所精神再造”,距离感与亲切感同在,我想我们为老工业遗产的更新改造提供了一条更适合的道路。


▼从后入口回望园区 ? 赵奕龙



免费打赏
weizhehu
2021年02月09日 09:13:17
2楼

感谢楼主分享,留住历史记忆,适应现代发展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