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到底多久添加一次制冷剂?
小小漫画家
2020年12月14日 15:59:39
来自于中央空调
只看楼主

很多人觉得一旦空调制冷、热效果不好了,就需要添加制冷剂(俗称:冷媒)。 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不是说空调一不制冷热都是缺少制冷剂的原因, 制冷剂 也不会随着使用年数增加就减少。 那么,究竟怎么来判断空调是否该加制冷剂了,在给空调加制冷剂养护的时候又有什么门道呢?。 制冷剂不是消耗物,安装正确密封性好的空调过多少年制冷剂 都不会流失,所以不需要再去加制冷剂。


很多人觉得一旦空调制冷、热效果不好了,就需要添加制冷剂(俗称:冷媒)。 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不是说空调一不制冷热都是缺少制冷剂的原因, 制冷剂 也不会随着使用年数增加就减少。


那么,究竟怎么来判断空调是否该加制冷剂了,在给空调加制冷剂养护的时候又有什么门道呢?。

制冷剂不是消耗物,安装正确密封性好的空调过多少年制冷剂 都不会流失,所以不需要再去加制冷剂。 如果要加制冷剂,应该是先检测。一般五年之内的空调,它是不需要加制冷剂的,如果需要补充制冷剂,那就是空调有漏点,需要进一步检测。



1.判定空调制冷剂不足的情况


那么,到底是什么情况,才是因为制冷剂不足导致的呢?


判断一:在空调外机处,有两根管连接,只有细管阀门结霜,才说明缺制冷剂。如果两个阀门都结霜,那就是空调有其他问题了。



判断二: 现在很多高楼有专门安装空调外机的位置,如果您在家中看不到外机细管,还可以采用另一种方法:在空调工作的时候,注意观察空调连接管或者内机的铜管处是否有明 显的油腻现象,有则表明有制冷剂泄露。



另外, 如果空调真的是缺制冷剂,也不是加的越多越好,加的太多,不仅多花钱,还会影响制冷效果。


您家中的空调,不管是1.5匹的还是2匹的,制冷剂的压力都是一样的。如果是含氟的制冷剂,不要全部排空,缺多少补多少就可以了;如果制冷剂是新型环保冷媒的话,只有在缺 一半以上的情况下才需全部排空再加满,否则也是缺多少补多少。

空调什么时候加氟?怎么判断


1、试: 空调正常开启一段时间后吹到身上的风感到很凉,并能很快达到设定温度,室外的压缩机能像电冰箱一样开一会儿停一会儿,就可以说是正常的。


2、测: 用温度计测量室内机进、出风口的温差,差值在8℃以上为正常,温差越大说明空调的工作情况越好,好的可达15℃左右。


3、看: 在开机十几分钟后,打开室内机面板,应看到蒸发器(铜管上穿满铝片进行热交换的部件)上均匀布满冷凝水(像露水一样),为正常(空气湿度大时多,反之较少)。如果一半有一半没有,可能为缺氟,如局部结霜或结冰也不正常。


4、摸: 如室外机在人手能摸到的地方,可在开机十几分钟后用手摸。室外机有两个铜阀门,一个接粗铜管,一个接细铜管。用手摸两阀门应有温差;粗的应比细的温度低些,摸着比较凉为正常(在温度高时也应有冷凝水),再摸室外机的热风是不是热呼呼的,如果不大热可能缺氟。


5、察: 使用过半年以上的用户,可察看室内机的管道接头和室外机阀门处是否有明显的漏油迹象,如有明显的漏油现象则表明机器有泄漏,因为油氟互溶,漏油必漏氟,漏氟必漏油。


2.空调不制冷热重点需要排查


空调使用几年后 不制冷,可能得考虑以下几点原因:


2-1.电压不稳


这种现象其实在夏天真的很常见。夏天太热、冬季太冷时都是用电的高峰期,在小区里走一圈,几乎家家的空调室外机都在嗡嗡嗡的转着,而且我们也知道空调并不是一种非常省电的产品,这样大 规模的用电很容易造成局部的电压不稳。


2-2.功率不够


很多人都知道一句话,叫“空调买大不买小”,但实际上完全不了解到底是为什么,也不理解为什么买大。买空调时,一定要买适合于自己居室适用面积的空调,万万不可因为便宜 或省钱,就买空调功率适用面积小于实际使用居室面积的产品。


2-3.需要清洗

很多人家中的空调很少清洗,甚至更夸张一点的,自从买回来就没清洗过,一打开室内机,腾空而起的灰尘在屋里肆意飞扬,危害人体健康。 查看空调制热出风量如何,如果出风小,建议顾客将过滤网清洗下,过滤网堵塞也会影响空调制热效果。


2-4.打开空调”强劲“和”辅热“功能


冬季气温冷,要保证更好的制热效果,可打开空调遥控器的”强劲“和”辅热“功能。


2-5、确保导风板向下送风


制热时最理想的导风板送风效果(图)


热空气密度轻会上浮, 冬天制热, 查看空调导风板, 确保导风板向下送风, 让所有的暖空气直吹地面。当发现导风板不是完全向下送风,可通过遥控器的“上下扫风”按键调节 。选购空调时可购带 双驱双导风 大运动导风板的空调 ,可以保证所有暖气直达地面, 实现地毯式送暖,制热更迅速。


  最后总结:空调制冷剂不是消耗物,正常情况无论使用多久都不需要添加!当制冷热效果不好时一定要先认真排查,以免花冤枉钱。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