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 , 史蒂文·奇尔顿建筑师事务所 (Steven Chilton Architects,以下简称 SCA )曾发布的一组关于其在建项目 广州悦秀剧院 (一说越秀剧院 ) 的效果图, 在国外著名建筑资讯网站 Dezeen 上引发了热议 。 只因这组颇具争议的效果图是这样的:
只因这组颇具争议的效果图是这样的:
看完后,不知道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样的?
但相信不少国人的第一感觉是 不会好 的。
现实主义还是借机讽刺?
这组 于2018年首次发布 的效果图,争议不在于建筑设计本身,而在于效果图中出现的那些配景和环境元素: 流浪汉、垃圾袋、阴霾的天气、肮脏的街道、破旧的城镇、 压抑的气氛 等等。
如果说前6张效果图还属于正常范围内的氛围表现和烘托,那么下面这两张效果图则将争议推向了高潮:
@SCA
争议点主要围绕这些效果图 究竟是故意用 带着脱离现实的强烈反差和“ 讽刺意味 ”的处理手法,来 刻意 达到博人眼球的目的, 还是从现实主义的视角出发,“ 诚实地 ”反映了建筑周边的环境,顺便揭露了一个“专制社会”下当地人的悲惨 生活现状。
质疑者主要质疑该效果图 不是展示给客户看的,而且内容和现实脱节,有恶意嘲讽之嫌:
持赞赏立场的人则认为SCA 诚实地展现了项目周边的环境和生活现状,有一种其他效果图没有的叙事感和真实感,不用大惊小怪:
但同样有不少借题发挥,对中国进行 大肆 嘲讽和政治攻击 的人存在:
一些充满政治攻击的言论
平心而论,让外国论坛争论不休的这几张效果图,究竟算现实主义还是隐喻讽刺?
在下结论之前,先看看下面这张效果图:
广州作为一个南方一线城市,虽然不乏郊区、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等一些较为落后的地方,但SCA的这张效果图里却出现了 北方农村才有的农民房村落,和满街的馒头花卷面食,这在国人看来显然驴唇不对马嘴。
虽然只是张虚构的效果图,是 为了提供所谓的“真实”视角而存在, 但如果连最基本的真实都 做不到,也就难免有人质疑其真实动机,质疑是否有丑化中国、误导观众的可能。
再看看 真实的广州悦秀剧院项目 。
据悉,该项目位于广州花都区融创雪世界附近。虽然项目设计本身一言难尽,但从网上能找到的仅有的两张照片来看,周围环境并没有效果图中的破旧落后:
项目 施工照,摄于2018年底;图片来自网络
项目 外部完工照,摄于2019年底;图片来自网络
这两张照片说服力 也许 有限,但至少提供了一个接近真实的视角,发出了对SCA的一声质疑:你的效果图里,真的没有对中国怀有 刻板印象 ?
(注: 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 。)
SCA脸书账号上对其效果图的质疑留言
神经敏感还是刻板印象?
看到这或许有人会说:SCA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和风格做了几张效果图罢了,并没有要暗讽和丑化中国的意思,会不会是我们自己 神经太过敏感,容易过度解读、上纲上线 呢?
本人在一开始也是这样自我提醒的,直到看到评论区里的国外读者那些不友善的评论,才意识到一张图传递出的信息也许比其本身要复杂得多:
有人说,在这个偏见无处不在的时代,当你感觉被冒犯了,也许并不是神经敏感,是真的有攻击性的东西存在。比如在国际新闻里经常能看到不同国家、种族、文化之间的 刻板印象 。
为避免一开始就先入为主地对SCA进行 有罪推定 ,就要对该事务所有一定的了解。
SCA 于2014年在伦敦成立,擅长剧院、娱乐建筑、文化建筑、展馆设计。
该事务所很善于 将项目当地的文化与技术相互结合进行设计。 做的项目虽然不多,但 竟 有一半都在中国 ,而且在国际上拿过不少奖:
武汉汉秀剧场,2014年;图片来自网络
无锡太湖剧院,2018年;图片来自网络
广州万达花都“益智球”剧院,2018年;?SCA
事务所在国内的 主要客户是万达 ,所以做的项目大多是大型的 剧院 。 主要 创作手法是 将项目当地的传统或特色文化符号提炼出来,同时运用参数化工具和放大、重复、渐变、细分的手法来生成主要的建筑体量 :
先不说这些体量巨大的设计本身是否合理,SCA在项目发布后往往会公布一组高水准的项目效果图:
无锡太湖剧院效果图?SCA
广州万达花都“益智球”剧院效果图?SCA
不觉得 眼熟 吗?
和广州悦秀剧院的效果图一样,这些项目基地周围并不破旧,但效果图里同样 反复出现了环卫工人、垃圾车、破旧的房屋、阴霾的天气等元素,与之相对的是建筑 高大鲜明的形象 。没有普通人与建筑对话的脉脉温情,倒有 乡巴佬进城 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
效果图里有些 人物素材 甚至反复使用了多次:
多次出现的扫地环卫工人 ?SCA
多次出现 的收破烂三轮车 ?SCA
除了这些看上去略显消极的元素,几乎看不到与无锡、广州这样现代化城市相关的新风貌。这样的 选择性表现, 不禁让人心生怀疑: 这些画面究竟是基于什么目的创作的?如果是为了反映建筑和人之间的真实关系,那么画面传递给人的情感会是真实而积极的吗?
看似真实生动的人物,同样有造作之嫌
再对比SCA的另一个项目The Tree Company,其中的 外国人人物形象则宛如杂志海报般精致时尚:
?SCA
而出场的中国人形象依旧 面戴口罩 、 打扮土气 :
?SCA
看到那个无处不在的中国环卫工人了吗??SCA
经过这么一对比,还会觉得对SCA的质疑是神经敏感,评论区的嘲讽留言不是对中国人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吗?
面对国人质疑,外国网友直言广州有“ 非常严重的空气污染 ”
作为一个长年吃中国饭、对中国文化颇有研究的外国事务所,SCA创作这些效果图的初衷 或许 并不是暗地里讽刺、丑化中国,只是秉承自己一贯的手法和风格,但 所谓的偏见和刻板印象,不正是一个人在无意识间将自己的认知融入画面中的么 ?
外来和尚还是文化自信?
外国人对中国人、中国社会的刻板印象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我们大可不 必 揣着颗玻璃心死揪着不放, 也不必用最大的恶意去揣测人心 。
当世界各地的设计建造纷纷进入存量期,当下快速发展的中国就成了全世界建筑师和事务所的大型项目试验田。中国快速更新中的一事一物、一举一动都尽收他人眼底, 在对中国国情缺乏深入了解的情况下,被怎样解读、误读都不稀奇 。
积极也好消极也罢, SCA的效果图确实提供了一种不同于 传统光鲜亮丽的效果图 的视角和意义,让我们重新审视建筑、场所和生活其中的普通人甚至是底层民众的关系,让建筑回归到一个房子的属性。
至于 国外建筑师为什么能频频主导国内大型项目, 用知乎上的高赞回答来说,一方面国外建筑师团队在设计和技术水平上 确实 更加成熟过硬。加上没有了在国外的各种限制,方案创意也更加奔放大胆;而国内建筑师大都受限于行业环境,画图改图之余很难有时间和机会把一个项目的方案技术完全落实、吃透。一没技术二没经验,在和国外同行同台竞技时就容易吃亏( 不过这种差距已经越来越小 )。
一些决策者文化素养和 文化自信的缺失 ,总觉得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追求高端新奇大气的地标情结 则是另一个业界共识。 这种情结又何尝不是一种自信缺失后的偏见和刻板印象?
而这种一味求大求新,大拆大建的偏见,又反过来促成了文章开头的另一种偏见, 一 个 “ 一次性 ”的、“ 反乌托邦 ”的 中国:
也许只有我们消除了自己的诸多“ 偏见 ”,让建筑真正成为芸芸众生皆可安身的建筑,才有可能消除他人的偏见。
不过,要做到这一点,只靠建筑师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