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颜值有气质,那些倾倒众生的特色博物馆,“脸”都长什么样?
uu切克闹
2020年10月28日 13:28:06
只看楼主

全新加工技术和材料表现方式的出现 令建筑日益 摆脱传统建筑形态束缚 展现出 令人惊喜、出乎意料的 表皮效果 也就是我们说的  拥有超高颜值的“脸”




全新加工技术和材料表现方式的出现
令建筑日益 摆脱传统建筑形态束缚
展现出 令人惊喜、出乎意料的 表皮效果
也就是我们说的  拥有超高颜值的“脸”

今天为大家介绍独具表皮特色魅力的博物馆
特殊的肌理、微妙的光影
更有其背后蕴藏的
地域在地性与未来多元化的无限思考

作者| Kin
主编| 一堆栗子


1
曼谷MoMA


Museum of Modern Aluminum
  曼谷MoMA  现代铝博物馆


白天,它是蒲公英
轻柔优雅
夜晚,它是萤火虫
漫天舞动
曼谷MoMA本身,就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展品
里面主要展出铝制相关收藏品
铝材料的加工工艺,铝的加工过程、 材料等


一座极具特色的城市博物馆
全新加工技术 材料表现方式
摆脱传统建筑形态束缚
颠覆立面处理中的固有虚实对比、比例尺度
最终展现出 独具魅力的 表皮视觉效果
微妙的 纹理 光影 关系
为人们制造出有 强烈 冲击力的现代美感

是什么触发了设计师的灵感?
如何令博物馆作为展示平台的同时
亦发挥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整个区域
传承 在地性 、挖掘 地域认同性 、且 适应未来发展 的作用?

  01. 独具魅力的本土建筑语言  

提起 泰国建筑 ,大家 脑海中会浮现中怎样的画面

为响应当地气候特质而出现的双坡屋顶、具宗教仪式感和对称性的几何布局、 大片 耐晒植物构成的景观?

又或者是为人们带来遮蔽空间的宽大屋檐、向外悬挑制造出阴影的百页、以及独具本土手作工艺特质的栏杆?……

Krung Thai Training Centre, Architects 49 Limited(A49)

Costa Lanta Krabi,Duangrit Bunnag Architect Limited(DBALP)

这些外向的、具备极高辨识度的“空间性”,加上自然且易被理解的“材料性”,都是 传统泰国建筑元素 随着城市发展不断被运用于实践并发挥 举足轻重角色作用,最终 占据世人印象 的最好证明。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 具备国际视野的新一代建筑师粉墨登场,他们正逐步摆脱二十世纪前半叶大批量生产制度下产生的标准设计框架。

他们摒弃传统、具象的外销手法,认为 建筑本身不是抄袭传统,而是延续历史并反映当下社会环境 ;他们的作品反应了丰富的文化背景中带有的 某种地域特色,这是一种不完全被现代化所改变的特质,并包含着赞赏传统、反射当下和批判未来的意图。

洪人杰
HAS design and research 主持建筑师
中泰建筑研究室 创始人
泰国暹罗建筑师协会、台湾建筑学会 会员
前隈研吾事务所、姚仁喜建筑工场 设计经理 项目负责人

HAS design and research主持建筑师 洪人杰 从事建筑行业九年,先后在隈研吾和姚仁喜事务所任职,他提出:“ 如果安藤忠雄的混凝土是将建筑从‘现代风格’带到‘无时代观’,那 作为新时代建筑师的我们,能留下什么讯息?

于是他 在建筑实践基础上,通过 “设计+研究”并行 的方式, 不断 探寻属于亚洲自身的建筑语言 ,他的种种实践 为建筑行业寻找 “本土地域性”“多样性” 带来诸多良思。其项目设计亦展现出 一种真正属于这个时代、属于建筑本身的最贴切表达。


我们对自身城市的理解非常薄弱,

往往会遵从一种   

引进西方思维‘嫁接’东方技术的设计逻辑,

这导致我们的思想需要往外看。


如何找到本土文化的‘新’认同,

或者说如何以传统演绎对未来的想象,

是我做任何判断最核心的标准。


——洪人杰



  02. 钢筋水泥的丛林中的“新”自然  

自然与“人造自然”的契合正是洪人杰设计方法的根源

什么是“新”自然性?

洪人杰出生并成长于台北的巷弄,他童年记忆里最熟悉的建筑就是小巷子里那些随处可见的路边摊。“违建雨棚、大排档、路边摊棚户、移动式推车......它们构成了台湾独特的人为风景。这些 临时建筑群 的存在真实 揭露人们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如何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重新找到另一种‘新’自然性。

曼谷空盛桑运河上
当地船只自发采用可升降半透明的PVC窗帘
集遮挡水气飞溅、安全扶手、
充满透明动态感的视觉体验于一身

一年中会有多数时间生活在泰国的他,常带着团队在曼谷进行在地研究,包括 当地火车铁道市场、高架道路下的棚户、迂回环绕的死巷子 ......“这种景象仅存在于亚洲城市,特别是东南亚地区,是一种极具本土价值的建筑形态。它的美不因为外表,是来自内在。当地居民虽然没接受过高等教育,却比建筑师更懂得如何尊重环境。”


  03. “曼谷变色龙”  


即将完工的 曼谷MoMA ,其灵感来源于设计师对泰国的城市研究──曼谷变色龙Bangkok Chameleon

在亚洲市区或郊区中,他们看到既丰富又杂乱的建筑表情,住宅公寓、商业酒吧街, 立面充斥着大量广告招牌、阳台围篱、图片影像等 这些元素就像是“藏身于城市的变色龙 ,白天以大面积建筑材料覆盖整个城市表皮,夜晚则转变成灯火通明又具通透性,为城市提供另一种视觉飨宴。


曼谷MoMA独特表皮效果


曼谷MoMA项目就座落于城市中心边缘的主交通干道──拉查府卢克路Ratchaphruek Road。 该路作为曼谷最繁忙的交通枢纽,周遭环境包括了:功能配套相当完善的百货商场、国际学校、高级别墅住宅区等,同时又可通达大皇宫The Grand Palace、大羅斗圈纪念广场Wongwian Yai、廊曼国际机场Don Mueang International Airport、曼谷大学Bangkok University等地区。


拉查府卢克路便捷交通与大量车流,以及道路两旁的各种招牌,譬如购物促销、房地产优惠、商业展示等,给 洪人杰 留下深刻印象。这样的现象也正与其研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促使设计师及团队对仅隔著湄南河Chao Phraya River的两个主干道拉查府卢克路和市区耀华力路Yaowarat Road产生“同质异象”的兴趣。

事实上,二十世纪中叶由于东南亚国家独立和80年代冷战的结束,再 加上金属工业材料的复制普及、商业市场的大量开发、境外企业的联合投资、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等,促使城市边缘区域延续市中心开发手段,而这也显示耀华力路如何“成功地”把立面延续到拉查府卢克路。


由于先前“曼谷变色龙”的研究,促使设计师对金属招牌立面深感兴趣,随后他们联系泰国最著名的金属制造工厂 Goldstar Metal和AB&W Innovation 并参观其厂房与材料。

在工厂中,他们发现多数的金属制品都被制造而后用于建筑内部,如结构、门框、零件等, 这些构件的功能性极为重要,导致其形状、样貌、材质未受到任何重视;然而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构件断面如此地奇特,其实是因为结构强度系数的需求,让这些金属构件多次弯折展现其多样的类型(Typology)

独特的单元结合结构、照明、机电等多样功能

这样的断面令设计师感到很惊喜,常理来说金属构件的制造总是作为建筑的结构支撑, 但在曼谷MoMA项目中,他们发现另一种表达材料的可能性 ,即藉由这种精密计算的结构构件,作为建筑立面进而形成“确定中的不确定性(Certain Uncertainty)”研究。



  04. 另一种材料表达 

设计师立刻决定 与AB&W Innovation一起开发立面单元 ,这个 构件透过设计整合了结构、照明、机电与遮阳等复合功能外,所有设备还都需要被安装在这个构件中,以达到一体性(Total-ness)效果

此外,他们还与泰国照明设计公司Light Is研究单元尺寸,让LED灯都能精准的放置其中。设计师还进一步调整立面单元长短,较长的悬挑构件,受季节风的影响会产生少许晃动,因此照明策略上将LED点光源放至于最长构件;较短的构件,因结构力度稳固,放置厚重的LED线光源。 最终产生的效果令人惊喜。

在白天时,MoMA外表看起来像是蒲公英(Dandelion),
替繁忙又紧张的拉查府卢克路增加轻柔感;

在夜晚时,MoMA摇身一变成为了萤火虫(Firefly),
替单调无趣且商业气息浓厚的拉查府卢克路增加一些松弛性与生态感。



至于 构件如何固定在建筑上? 也是设计师与AB&W Innovation共同研发立面单元,在构件上增加一个小圆孔断面,这个小圆孔可以让结构连接件隐藏在单元里面,进而与墙体结构整合一起。同时,单元在设计上不仅可用来作立面元素,还能用于幕墙的门窗框架,建立大到建筑小到门窗的一体化设计,从而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

这个幕墙构件已经由AB&W Innovation生产
未来若中国业主或设计师来泰国开发特殊的幕墙设计和门窗系统,那Goldstar Metal和AB&W Innovation两间公司绝对是最好的选择。

设计团队曾反复研究
幕墙构件的多种类型方案

不仅是室外, 设计师更把主 面的构件延伸到室内,甚至建筑侧面 ,让整个房子保持同向度与轴线;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引导外部的人自然而然顺 建筑纹理进到场所内部,还可以产生遮阳效果并解决日照干扰。

立面单元结合照明机电替城市创造一种轻柔性与随机性


博物馆的入口设置在最左侧,便于到访者自由参观行走,并藉由幕墙构件悬挑形成与立面一体的雨棚,引导人群进到室内空间。

最左侧的入口 ,被设计师 之为 “孔” ,主要连接室内外的过渡空间,附加功能包括接待、咨询、展示等;而这个孔洞让到达者产生独特的空间到达感,过滤与纾缓外部所带来的喧嚣、吵闹、浮躁之情绪。


  05. 新即兴建筑宣言  

曼谷MoMA最早以市区街道的商业招牌作为研究对象,再结合各方面顾问研发立面单元,更进一步整合建筑生产链,从幕墙、结构、照明、机电到建筑等。

设计师透过立面构件的不均质长度打造出建筑特殊的肌理感,回应地块周围环境的无差异性;此外,为了节省预算与降低大量材料消耗,构件单元藉由旋转和镜射方式,创造出多样化的组合效果,从而成为 一种新立面系统

它不仅是一种 新即兴建筑宣言 ,更是人们如何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重新找到另一种“新”自然性;而这样的不确定与随机,也提供出另一种思考亚洲性建筑的实践方式,以及让当代建筑走向更丰富的可能性。


2
拥有 独特表皮的特色 博物馆


  01. 嘉年华博物馆  
建筑师:KGP Proyetos


位于哥伦比亚 巴兰基亚的 嘉年华博物馆
展示了当地嘉年华传统
作为非物质遗产的方方面面
历史、音乐、舞蹈、面具、街区、服装等


色彩是 狂欢节的强烈特征
设计师通过 五彩缤纷的立面色彩
展现出节日 欢乐和活力
立面形态更好似
微风 吹过狂欢人群引起的跃动与轻快



  02. V&A博物馆 
建筑师:Daniel Libeskind


V&A博物馆位于
伦敦南肯辛顿区的维多利亚式街区

李伯斯金工作室的这一  "螺旋 "设计
在被选为杰出国际竞赛获胜奖的近20年后
仍因备受争议 而未建成


项目的想法来源于
一条的螺旋向上折叠6层的条状带
看似不受控制的 螺旋几何形状
解构,甚至杂乱无章
却恰恰相反,是源于同一个运动、
受到严格控制的创意装置


其外皮设计非常有特色
一个由棋盘式密铺组成的交错图案
每块单元
都是由一个经过处理的金色矩形衍生而来的
覆盖在外部表面

Studio Balmond 的网站表示
这个 "数学马赛克......
说明了建筑螺旋形态的顺序性"


就像是 在折叠墙面上跳舞的像素化静态模块
这些单元同时被混沌和规律的辨证关系所激发
贯穿于整个项目
受到分块式几何的启发
他们试图寻找获得一种宇宙般宏大且无限的能量



  03. 玫瑰博物馆 
建筑师:NEXT architects



玫瑰博物馆位于中国北京
是2016年世界玫瑰展会的主展馆

NEXT architects 设计了该项目
博物馆被布满玫瑰形孔洞的
软不锈钢外立面结构覆盖


这个独立的表皮
在立面与主建筑结构之间
形成了四个半开放的庭院
玫瑰孔洞在这里投射出变化多端的光影效果

这些开放空间与建筑的 相互围合的姿态
让人立刻想起传统的 中国屏风
夜幕降临的时候 ,效果发生反转
建筑 立面亮起灯光并向外投射花瓣的剪影



  04. 圣经博物馆 
建筑师:SmithGroup


圣经博物馆 位于华盛顿西南部
是专门收藏最古老圣经书籍的博物馆

整个建筑改建于一个旧冷库
建成后的博物馆 就像是圣经手稿里的文字
随着时间的推移添加和删除
人们可以看到有着多个版本的历史痕迹


建筑设计本身并没有简单的复制圣经的符号
而是 通过大量的隐喻和微妙的暗示来进行




  05. “烧不尽”博物馆 
建筑师:Verner Johnson


Prairiefire博物馆
位于美国堪萨斯州
项目的建造 述说着
该地源于堪萨斯的受控大草原燃烧
( controlled prairie burns )的传统故事


整个建筑不只是 唤起火焰的形象
捕捉了火焰 向上和广泛的运动
无生命建材构成的建筑物却呈现出一种动态

建筑师 使用多色
彩虹不锈钢瓷砖 的组合
与二向色 玻璃 混合创新使用
这些产品与石材作为相结合
集耐用性和多功能性于一体
产生了 生动,永恒的色彩



  06. 石材博物馆 
建筑师:Esrawe Studio


石材博物馆位于墨西哥
记录采石场成为 人类改造自然的途经


设计师 通过寻找原始材料的痕迹
而创造出有机建筑形态
有意识的将我们带回到原始石材的来源处



  07. PANEUM面包博物馆 
建筑师:Stephan Sobl


面包博物馆位于奥地利阿斯滕
建筑包含两部分:
方盒子基座 以及 盒子上方的“云”

基座部分是能够容纳多种活动的开敞空间
可用于汇报展示、招待会以及工作坊等各种活动
基座上方的展览空间
其设计概念则来自巴洛克时期
“珍奇屋”的藏品陈列形式
它非常适用于展出一系列与面包相关的不同寻常的小物件


在嵌入中庭的旋转楼梯令到访者
自由上下于两个展览层


在立面的材质选择上
面包博物馆的 基座部分使用了现浇混凝土
而上部 云形态的展示空间则采用了不锈钢材质饰面
这两种充满矛盾与冲突的建筑材料
使上下两部分的 对比变得更加强烈

-
看了这么多案例
你最喜欢哪一种表皮设计和其背后立意呢
快给小编留言一起来讨论吧

Reference:
https://www.archdaily.com
https://mp.weixin.qq.com/s/qJktCI40XnqIOeRHRy7zfg
部分图片来源:
HAS design and research ? The Carnival Museum  ? Balmond Studio & Studio Libeskind ?Xiao Kaixiong ? Alex Fradkin ?Alan Karchmer ?Sam Fentress ?César Béjar ?Genevieve Lutkin  ?Jaime Navarro  ? Markus Pillhofer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