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年, 尤其是改革开放的 40 年, 不仅是城乡现代化的变迁史, 也是航空、 高铁与轨道交通的城市连接方式的大变革史。城市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协同发展, 带来了综合交通枢纽的大规模兴建。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的发布, 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明确要建设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建设世界级机场群。人性化设计是未来的设计趋势, 按照零距离换乘、 无缝化衔接目标, 完善重大交通设施布局。交通建筑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 交通建筑的城市角色
1.1 源于功能特征的标志性的城市门户
建筑承载着人们对美、 尊严、 身份的表达,满足人们对归属感及标志性的需要。大型交通建筑作为一个城市的门户, 需要适度的标志性, 这种标志性源于建筑本身的功能特征。
航站楼是现代建筑的典范, 是迎接旅客的重要门户, 同时也是让世界各地旅客在此交汇的航空枢纽港, 人们在这里交错过往, 或者利用航站楼作为休闲和商业的去处。从现代意义上来讲,大型交通建筑已不仅是一个单纯担负交通功能的场所, 而是一个有许多旅客或市民在此交汇、 许多活动同时发生的场所。因此, 努力让其体现当地特色, 可大幅提升旅客的出行体验。
1.2 充满活力、 聚集人气的城市客厅
借鉴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的经验, 把城市门户和城市客厅两个角色合二为一。大型交通建筑可以作为城市客厅, 为吸引人们驻足、 周末聚会, 可融入风景、 自然空间、 科普展览等, 就像一个城市的乐园, 而不再仅是交通枢纽。将交通与商业休闲设施结合, 旨在打造一个充满活力、聚集人气的城市客厅。如白云机场 GTC(地面交通中心) 整合土地资源, 利用航空商务的带动作用, 高效整合各类功能模块, 释放宝贵的航站区空间资源, 使其成为集合轨道换乘和值机、 停车楼、 酒店、 办公会议、 商业、 航空主题馆等功能复合的空铁联运综合体。
大型交通建筑不仅是一座用于接待旅客的建筑物, 更是一个全天候开放的微型城市。此外,必须将大城市的都市概念融入设计之中, 包括简单明了的导向指示、 规模合理的功能区域、 娱乐和文化场所精美的绿化景观等。
通过便捷的旅客流程、 多样化的购物选择、价格亲民的本地特色餐饮、 丰富的文化吸引力、智能化的出行, 意图打造一座可以用来玩、 可以用来逛街的交通枢纽型城市综合体, 使其就像一座微型城市, 成为城市生活的新载体。
1.4 区域带动及辐射的城市引擎
航空+轨道+公路+航运的多式联运, 成为当代中国城市之间连接的重要方式。机场, 作为城市中规模最大、 能级最高的交通枢纽, 是城市与世界交往的窗口。纵观国内外知名机场,“多式联运”“临空经济” 等主题词所代表的空港 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 模式已悄然孕育,机场成为区域新兴板块强势崛起的见证者。
密集的铁路网, 拉近了白云国际枢纽与空港经济区、 大湾区其他地区的时间与空间距离, 输出空港TOD和AED(Airport Economic Development) 模式, 优化珠三角机场群与港口群的区域分工与协作, 携手提升大湾区的世界竞争力。
粤港澳大湾区将新建11条高铁线、 13条城际线, 将拥有近200个铁路站场, 超50个站场周边正在建设与孕育产业新城与枢纽综合体。
1.5 交通枢纽带动的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为交通更新带来契机, 也带来巨量交通需求的增长。通过引入高铁站, 综合上盖物业开发, 缝合两侧用地, 带动整个区域的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
2012年, 耗资 5亿英镑的国王十字火车站改造完工, 欧洲之星引入并与圣潘克拉斯火车站接通, 加上原有的6条轨道线路和12条公交线路, 形成英国最大和最重要的综合交通转运站, 每年乘客数量高达5 700万人次。整个国王十字区街区实行高强度城市更新模式, 基于“交通枢纽带动经济” 的发展模式, 运河以南地块(包含两座火车站与一座地铁站) 主要用于开发办公空间, 运河以北规划住宅区和相关配套。高强度混合开发原则贯穿始终, 10.5万 ㎡的公共空间与其周边的多元化建筑, 构成了交通更新与城市更新。
1.6 功能与空间维度的城市缝合
快速交通设施是现代大都市重要的基础设施, 其在带来交通便利的同时, 也破坏了城市的景观和尺度, 割裂了城市, 造成城市空间和功能的破碎化, 以及大量的环境、 经济和社会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 许多城市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践, 试图通过交通基础设施的更新, 消除或减轻快速交通设施对城市功能、 城市生态和城市空间的分割。
因轨道交通对于城市的意义, 以及轨道交通本身运营方式的转变, 沿线老城区城市空间得以通过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的城市设计方法, 与城市其他区域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 以解决老城区交通拥堵、 活力衰退、 居住环境恶化、 城市空间割裂系统不连续等城市问题, 实现地区城市空间在功能与空间两个维度的织补与缝合。
2.1 粤港澳大湾区核心枢纽门户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2006~2018年)
白云机场是大湾区核心枢纽机场之一。2004年转场启用的1号航站楼, 主楼跨越贯通南北的陆侧道路系统, 候机指廊分列东西两侧站坪, 形成中轴对称的航站楼门户形象, 以独特的构型范式在机场设计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2018年启用的2号航站楼是1号航站楼的升级版。本期航站楼总建筑面积为 65.87万 ㎡, 交通中心及停车楼面积20.8万 ㎡, 总建设规模约90万 ㎡。两个航站楼最终形成一个整体, 既分又合, 具有弹性和灵活性, 独树一帜。2号航站楼是一个崭新的、 令人印象深刻的、 具备国内先进建筑水平的复合型交通枢纽, 建成启用后获得了社会各界好评, 被全球民航运输认证权威机构SKYTRAX评为“全球五星航站楼”。它助推了白云机场的世界级航空枢纽建设, 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
“云” 概念是2号航站楼建筑造型和空间的核心元素, 塑造出具有原创性的2号航站楼建筑与空间形象, 为到访的旅客带来个性化并具有亲和力的独特感受。
从“云” 概念提炼出连续云状、 拱形的造型母题。连续多跨拱形的张拉膜雨篷, 与航站楼南立面檐口连续拱形曲面在造型上相呼应, 形成连绵起伏的“云” 意象。张拉膜雨篷是白云机场特有的设施和标志之一, 适合岭南地区的多雨炎热的气候(图1)。
△ 1 白云机场2号航站楼主立面
装修设计与建筑的动感造型一气呵成, 同样表达出“轻盈、 漂浮、 流动” 的感觉, 且与结构形状相适应。 办票大厅的吊顶采用全国首创的旋转、 渐变的天花。 以 36 m 为单元的波浪吊顶造型, 简洁而富有动感(图2)。
△ 2 白云机场2号航站楼办票大
厅
“宇宙飞船”——办票大厅的文化广场,彰显出独特的公共文化魅力, 成为展示公共文化艺术和商业的独特平台, 也可举办商业推广活动(图3)。
△ 3 白云机场2号航站楼办票大厅文化广场
岭南花园让旅客在现代化的航站楼内可以感受到传统园林的魅力, 是建筑与自然融合的实践。
游客身处这里, 犹如在漫长旅途中遇到一片绿洲, 体现了广州地处中国南方的气候特点。
岭南花园绿化墙面的提取体现岭南特色窗、 墙元素, 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图4)。
△ 4 白云机场2号航站楼岭
南花园
2.1.2 一个全天候开放的微型城市
航站楼是融合旅客流程的非典型商业综合体, 其重中之重是旅客流程。旅客聚散集中, 旅客流动性高, 停留时间短, 因此为了达到增加非航收入的目标, 在和商业顾问共同研究之后, 从多方面创造了不同于国内其他枢纽机场的航站楼商业布局模式, 使旅客在出行途中可享便利的购物环境, 增加非航收入——整合旅客流程, 合并商业动线 ;创造跃层中庭, 营造商业氛围 ;组合功能布局, 控制业态配比 ;引入生态绿化, 优化商业环境(图5)。
△ 5 白云机场2号航站楼陆侧商业区
通过乘客进出港混流、 多样化的购物选择、价格亲民的本地特色餐饮、 丰富的文化吸引力、岭南花园、 智能化的快速进出港流程, 意图打造一座可以用来玩、 可以用来逛街的航站楼, 就像一座微型城市, 成为城市生活的新载体。 网上评论说, 这座航站楼体现了中国机场正在从单纯交通设施的1.0时代, 迈向“一种生活方式” 的2.0时代(图6)。
△ 6 白云机场2号航站楼国际免税区
2.2 粤港澳大湾区西翼新门户 :珠海金湾国际机场T2航站楼(2019年至今, 在建)
作为广东省“5+4” 骨干机场, 珠海机场将被打造为复合型国际干线机场, 主要服务于珠江西岸及其周边地区。随着横琴新区的建设和长隆海上世界的营运, 国内航班的数量增长迅速, 因此建设面积为19万 ㎡的 T2航站楼被作为国内航站楼使用, 与 T1航站楼共同满足年旅客量2 500万人次的需求。珠海航展已跻身于世界五大航展之列。2018年珠海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已突破1 100万人次, 机场与航展的飞速发展, 为机场周边交通组织、 商业商务等配套设施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兼顾航展的机场运行模式也是独一无二的。由于机场和航展的双重作用, 其周边的土地价值明显提升。
2.2.1 展现珠海特色的城市门户
珠海, 南中国的滨海城市, 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城市, 也是一座花园城市, 中国浪漫之都。
设计师从海洋主题中提取 “海浪 ”“海鸟”“贝壳” 等形象中的曲线元素, 形成 T2航站楼“碧波银贝”“展翅腾飞” 的建筑形象, 与 T1航站楼相呼应, 并以“湾区之翼” 的理念, 将珠海机场打造成大湾区西翼新门户, 寓意展翅飞翔(图7)。主楼立面构成的逻辑延伸进办票大厅,波浪形的吊顶与天窗进一步呼应了航站楼海洋主题的造型(图8)。
△ 8 珠海机场T2航站楼办票大厅
观山看海, 花园空 港, 珠海机场是一个既能看山, 又能看海的机场。 把综合交通中心下挖,留出航站楼前方的景观绿化空间, 既营造了“花园空港” 的景观, 又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图9)。
2.2.2 多元集约的“城市中的空港, 空港中的城市”
位于机场路北侧的航空城, 是功能复合的综合体。设计通过跨路的高架绿化平台及地下空间, 与航站楼、 交通中心建立了立体联系。
设计师以“山海航城” 的理念, 将其打造为南中国滨海航空城, 挖掘机场和航展的双重附加值, 重点打造八个项目——航空企业总部、 休闲公园及水舞台、 山景湖景酒店、 滨水创意商业街、 航空商务酒店、 过街绿化平台及地下空间、航展主题综合体、 航展主题酒店。建筑群体与山海生态元素的融入, 用飞翔与海浪延续航站楼的元素。6.5 hm2的绿地与水面, 创造了优越的区域景观, 实现了土地价值与绿色生态价值的平衡。整齐的城市界面与航站楼相呼应, 生态和航空元素贯穿主题花园(图10)。
2.3 肇庆新区发展引擎 :肇庆东站站前综合体(2016~2018年)
肇庆新区位于广东省肇庆市, 是肇庆市各功能区紧密连接的主要纽带, 是珠三角联通大西南各省区的重要交通节点, 是珠江西岸正在崛起的具有较大开发潜力和支撑引领作用的新兴增长极。
高铁肇庆东站与广佛肇城轨鼎湖东站, 分属两个不同的投资建设运营主体。政府决定新建肇庆东站站前综合体, 作为组织高铁、 城轨、 长途客运、 公交大巴、 出租车、 社会车辆及地铁等交通方式换乘的重要节点, 充分发挥枢纽中心作用, 为站区提供完备的服务配套及环境优美的集散广场。项目用地面积约68 440 ㎡, 总建筑面积为85 295 ㎡。
2.3.1 呼应独特山水格局的新区门户
设计立意为“山之起伏 · 水之涟漪”, 采用三维曲面自由、 流畅的建筑造型, 呼应肇庆独特的山水格局, 以节约土地、 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结合已建成的高铁站和城轨站, 进行建筑、 结构、室内、 景观一体化设计, 创造一个和谐的、 现代的、 新颖的交通建筑, 提升站区的整体气势和空间品质(图11)。
△ 11 肇庆东站站前综合体鸟瞰
项目于2018年7月竣工并开始运营, 为“第十五届广东省运动会” 提供了重要的交通支撑和展现窗口, 并为2019年春运带来良好的服务, 使其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标志性门户建筑之一。
因高铁、 城轨及客运的旅客负荷较大, 高峰时旅客数超过7 000人/时。本着“以人为本, 快速换乘” 的设计原则, 在高铁站及城轨站之间设置换乘枢纽交通厅。换乘大厅高效集约, 承担快速换层及分流的功能, 铺设与高铁站、 城轨站间的连廊。
城市公交同时服务于站外人群, 大巴车体型较大, 因此在首层临市政路设置。出租车上客区设置在换乘大厅首层, 提供舒适的候乘环境, 有利于快速疏散人群(图12)。
△ 12 肇庆东站站前综合体城市公交站架空候车区
高铁、 客运站站厅位于首层, 城轨站厅位于二层, 地铁站厅标高在地下二层, 各交通工具间换乘存在换层的需求。
通过立体化流线设计,整合公交车、 社会车辆、 出租车、 地铁等交通方式的功能流线, 满足换乘时的竖向及水平连接需求, 结合流线组织商业空间。
城市公交站架空候车区(图13)。
△ 13 肇庆东站站前综合体枢纽中庭近景
2.3.3 建筑与空间互融的城市客厅
建筑采用边缘消减的手法, 创造出边界模糊的半室外空间和露天中庭, 各层次开放空间中的绿植及台阶使场所气氛轻松、 活跃, 也为公交车和出租车站提供舒适的候乘环境。
因地制宜打造公园式的站前广场, 新建交通综合体尽量不对高铁站和城轨站造成立面遮挡,在有限可建设用地上, 出租车落客区及私车库设置在地下, 置换出地面空间以打造站前广场。站前广场打破传统设计, 以自由、 灵动的曲线为元素进行大面积绿化微地形设计, 具有层次的绿化景观结合覆土下的商业, 使整个场地协调、 统一而富有活力和动感, 为市民及旅客提供漫游、 休息的场所, 实现站城一体(图14)。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以航空、 高铁与轨道交通为代表的大型交通建筑也在快速演变, 并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大型交通建筑为例, 从多维度探讨了在城市视野下的当代交通建筑设计。
大型交通枢纽作为城市门户, 每天人来人往, 肩负着城市形象塑造的重任。事实上, 它们远远不止是交通建筑和城市门户, 已经是城市生活方式的载体, 有效促进“交通+产业+人” 的融合发展。大型交通枢纽 TOD开发模式, 综合利用土地, 提升换乘效率, 打造立体都市, 营造枢纽产业社区, 做到站城一体空间融合, 为城市提供高品质的公共空间。■
图片来源
陈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