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家眼中的徽式建筑原来是这个模样》一文中,我们不但知道了徽式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还知道了徽式建筑白墙黑瓦、青砖青瓦的特征,同时也对古建物所使用的材料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不论是徽式建筑中的木雕还是天井,建筑多为木料结构,以柱、枋、檩、椽等构件组成。大家都知道木料最怕火,那么古人在古代建筑防火方面都有哪些措施呢?在消防设备和消防队伍强大的今天,不论是防火科技还是防火意识,显然都要强于古代,而我们仍然在时刻强调古建筑保护、古建筑防火的重要性。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没有报警设施,没有消防栓,古代防火完全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回看古代建筑防火措施个个堪称奇迹,古人智慧不可猜想。
在《美术家眼中的徽式建筑原来是这个模样》一文中,我们不但知道了徽式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还知道了徽式建筑白墙黑瓦、青砖青瓦的特征,同时也对古建物所使用的材料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不论是徽式建筑中的木雕还是天井,建筑多为木料结构,以柱、枋、檩、椽等构件组成。大家都知道木料最怕火,那么古人在古代建筑防火方面都有哪些措施呢?
在消防设备和消防队伍强大的今天,不论是防火科技还是防火意识,显然都要强于古代,而我们仍然在时刻强调古建筑保护、古建筑防火的重要性。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没有报警设施,没有消防栓,古代防火完全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回看古代建筑防火措施个个堪称奇迹,古人智慧不可猜想。
古代建筑防火措施-信仰防火
1、五行之说。古人对自然现象及科技认知有限,信奉神佛,“阴阳五行”之说最为流行,认为世间万物均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运动转化而成,五行之间也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在电视剧和电影中,我们经常看见衙署类官式古建筑通常采用黑瓦为顶、黑砖为墙,这是由于黑色不但能够彰显衙署的威严、肃穆,而且古人认为“北方壬葵水,其色属黑”,黑色在五行中代表水,进而蕴含有“以水克火”的寓意。
到了明、清时期,这种五行之说渐淡,金碧辉煌的故宫,到处皆是红墙黄瓦,但东华门内文华殿后的藏书楼、文渊阁仍保留了黑色琉璃瓦和黑色实心砖墙的“以黑克火”的做法。
2、神灵之说。古建筑房顶正脊上的鸱吻,又叫鱼龙,有驱邪吞火的说法,寓意防火。古建筑房顶戗脊上的10大神兽,有一半有防火之意,详见《古建琉璃瓦配件中有哪些神兽?为什么仙人骑凤排第一?》一文。
古代建筑防火措施-建筑防火
1、马头墙
徽式建筑中常见的马头墙,又名防火墙、封火墙,指的是高于山墙屋面的墙垣,在相邻建筑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到隔断火源的作用。
2、火巷
火巷作为最重要的古代建筑防火措施,在城池建设中被大量应用。火巷在宋朝被创造,宽阔笔直且两边均挖设排水沟,可以有效隔绝临街的火源。元代古城池--元大都城的街巷胡同共计300余条,其中“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通”,仅有29条称为胡同,其余均称火巷。
3、防火材料
在盖房子的时候,建筑材料表面做加工处理,提升其耐火性能,比如在木材表面涂抹石灰泥等。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大地湾文化中就发现了泥土构筑的“防火保护层”,木柱上就被涂抹了一层坚固的防火涂料(胶结材料)。
春秋战国时代春申君为了防火,在《野客丛书·禁用黄》一书中有如下记载:郡治之黄堂,由春申君在郡,涂雌黄以厌火灾,遂为黄堂故事,外臣下室庐鲜有谓黄者。
可见,涂抹厌火、防火材料,在古代已比较常用。
4、建造防火水缸
建造蓄水池,放置蓄水缸,平常可以满足日常生活所用,发生火灾时则可以作为消防用具。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故宫内的308口大水缸,据《大清会典》记载,“宫中水缸由皇帝颁布命令”,缸内要常年保持有水,夏季要保持缸内水质干净,冬季还要点火给水缸加温防止缸内水结冰。
古代建筑防火措施-制度防火
1、颁布防火法律
从周朝至明清,每个朝代都对防火、用火进行了规范。如战国时期提出失火人用车裂的酷刑斩之,十六国时期提出夜间百鼓之后不允许用火,否则处以鞭刑,造成火灾的,官员连带被斩。可见古代防火制度的严苛,但也反映了火灾对于古人的伤害。
2、设置防火机构
设置专门的防火机构,配备专门的官员。如黄帝时期叫做火正,周朝时叫做司煊、司爟,宋代的防灭火机构称防隅、火隅、潜火军,元明时期称救火兵丁,清初称防范火班。同时东汉末年已设置望火楼,由专人瞭望、预警。随着朝代更迭,防火机构、防火队伍不断改进,呈现出专业化、职业化的特征。
3、改进灭火工具
灭火工具由水桶到水袋水囊,到北宋的“救火唧筒”,再到清代“水龙”,喷水射程由3米到20米、30米,提高了灭火效率。
4、设置防火提醒
在古代甚至民国初期,夜晚都有打更人员,看过这个时代电影电视的人都知道,“天干易燥、小心火烛”这是打更人员的口号,更是提醒人们对用火的谨慎和小心。
古代建筑防火措施的演变是一部消防史,也是一部科考史。古代建筑防火措施个个堪称奇迹,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鲜血的积累。
本文转载自恒荣琉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