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一直都是看起来很美,但是用起来很多问题; 目前制约BIM普及应用的因素太多了:BIM人才、软件、硬件、数据标准、数据交换、规范等等,造成BIM应用成本太高,对标杆(高大上)项目、装配式建筑(包括钢结构),投入产出比还不错,对普通项目来说,用BIM相关技术并不经济。
BIM一直都是看起来很美,但是用起来很多问题; 目前制约BIM普及应用的因素太多了:BIM人才、软件、硬件、数据标准、数据交换、规范等等,造成BIM应用成本太高,对标杆(高大上)项目、装配式建筑(包括钢结构),投入产出比还不错,对普通项目来说,用BIM相关技术并不经济。
现阶段,BIM技术被人吹嘘的越来越神了,神奇到我甚至曾一度的怀疑自己;就拿机电安装来说吧!刚接触的时候我以为BIM机电管线综合就是做到“零碰撞”就完美了,现在看来我当时的想法是多么的片面化。
说起来做机电综合管线设计非常简单,会操作CAD或者BIM软件就可以,但所有的软件都只是一个工具,操作是具体的“人”,因而每个人的专业水平、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都直接关系到机电综合管线的真实性、合理性、可行性;对于掌握一些基本的专业知识对做好一份综合图是必须的:
1、各种管道的规格,配件规格?外形尺寸?有无保温?保温采用何种材料?保温厚度多少?支架规格多少?保温的施工工艺对操作空间有无要求?
又如:各种阀门的规格?真实尺寸?实体大样?安装位置的操作维修空间是否足够?安装方向如何?
2、桥架或线槽,放置电缆的操作空间是否足够?是否考虑到大型电缆的转弯半径要求?(因为大型公共建筑的电缆敷设半径非常的长,敷设电缆容易与否对人工成本影响非常的大)
3、风管上的阀门,阀门的真实尺寸,常见700C防火阀维修口的设置位置如何选择(风管底还是侧面?)
以上只是一些需掌握的基本知识,这些基本知识非常的具体,没法在此一一叙述,但只是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对做好一份机电综合图还是远远不够;
机电综合管线制作好坏,重点体现在设计师专业知识背景与综合协调能力上,所有大型公共建筑的机电管线综合设计,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是经过多次协调、讨论、调整;再协调、再讨论、再调整最终完成,而且其真实行与可行性必须经过现场施工的实际检验,所以在充分协调讨论的过程中,除了对本身机电专业有充分了解以外,还必须对建筑、结构、装饰有充分了解,只有当你掌握信息足够全面的时候,你所做的机电综合方案才有可能相对的合理、可行,特别是在协调过程中,处理的问题往往都非常具体的,当机电专业与其它建筑及装饰专业产生冲突的情况下,如何调整、解决这些现实冲突与矛盾都显得非常具体、非常实际。
要求设计师有一定的专业背景与综合协调能力作为后盾,其中解决矛盾冲突过程中,经常需要自问:机电专业本身有调整的可能吗?调整后对机电的单个系统有影响吗?影响在哪里?(造价或系统?)内部不能解决的情况下,如何与相关专业进行沟通?在机电安装空间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机电综合管线的合理性、可行性?(因为在建筑层高一定的情况下,保证室内空间净高,压缩机电安装空间,基本已成为各位业主的一种常态)尽可能的保证室内装修的效果无可厚非,但如何确保机电单个专业系统的完整性、合理性,又要保证综合后的机电管线具有良好的真实性、可行性,这就对机电管线综合的实际制作人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零碰撞上的层面上。
我们在利用电脑进行辅助设计时,基本都是在模型空间里任意建模,但毕竟我们所有的设计成果,都要变成实实在在的施工图纸,图面的内容除了正确以外,图面是否清晰、美观、易懂是往往被设计人忽略,我们设计的施工图最终要交到施工人员的手中,图面表达是否完善,施工人员是否真正明白设计者意图非常关键,只有当施工人员真正明白设计意图后,才能把所有的设计变为现实,毕竟施工人员与设计者在读图能力上有一定差距,况且设计者可以利用电脑无限的放大图面,如何把自己的设计理念转换成一份清晰明了的图纸,这对每位设计者的都是一种考验。所以一份好的施工图纸一定是真实的、美观的、浅显易懂的、经得起推敲的,图纸经得起推敲,在综合图的设计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当图纸经得起推敲以后,图纸的真实性、可行性、合理性才能变成现实!才不会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上。
众观国内外众多大型公共建筑机电设计、深化设计、及管线综合设计的经验告诉我们,做一份好的机电管线综合设计,不论你采用2D也好,3D也好,最最根本的是自身要练好内功,当内功不够的时候,做出来的东西,在一些真正行家看来不屑一顾,始终经不起推敲,“理”通常是越辩越明,只有真正经得起推敲的东西才是真的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