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香现场!BIM的五大好处,学完之后就有老婆啦!
卿十四
卿十四 Lv.6
2019年07月18日 16:46:13
来自于行见BIM
只看楼主

本文为行见BIM知士建工学院原创内容,禁止转载; 关键词:建筑设计、三维模型、设计方案、施工现场、建筑师 BIMer们好,这里是行见BIM。 BIM课程全面上线了,近期购买课程的BIMer也越来越多 也是因为BIM课程的推动,小编用经验总结出了学BIM的五大好处。 减少纠纷  传统上,设计师和业主讨论建筑设计方案,都是在设计图(CAD上讨论,可能会造成沟通了解上面的盲点,至于

本文为行见BIM知士建工学院原创内容,禁止转载;

关键词:建筑设计、三维模型、设计方案、施工现场、建筑师

BIMer们好,这里是行见BIM。

BIM课程全面上线了,近期购买课程的BIMer也越来越多

也是因为BIM课程的推动,小编用经验总结出了学BIM的五大好处。


  1. 减少纠纷  传统上,设计师和业主讨论建筑设计方案,都是在设计图CAD上讨论,可能会造成沟通了解上面的盲点,至于BIM所产生的三维信息模型,将所有的设计条件参数化,可以从不同的参数内容形成另一个替代方案,设计师与业主可以进行充分的讨论,选出最适合的设计方案,将双方的立场由对立转为协同,沟通变得更为清楚透明化,减少设计方案在中期修改或再度翻案的机会。也这是BIM的特点:可视化

微信截图_20190718164428.png

  1. 工作区域的跨越  以往的工作内容总是划分的很清楚,建筑师和土木工程师之间的工作内容划分清楚,总是一个阶段后再进行讨论,无法进行随时随地的变更讨论,且互相衔接的接口不容易分清楚,导致可能建筑师的图和结构工程师的图都是对的,但放在一起之后,便合不起来了,要花相当多的时间进行修改。但如果利用BIM的概念,建筑师和土木工程师便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交流,用相同的模型,用共通的语言,进行双向式的探讨,这样的工作就像个团队,可以达到良好的沟通,专业间的界面重叠处衔接清楚,减少设计内容相互抵触的现象。


  1. 建筑信息整合一致  以往数据含量大,各种平面图、立面图、结构图等,都处于不同档案,要修改总是分别将档案修改,而且修改过后可能还是会有些微误差,要经过多次校正检核,才可以确保图纸的正确性,但若利用建筑信息模型,所有信息都处于同一个模型当中,如有变更设计,所有的信息都会跟着更动而自动更动,陆续的各种平面图、立面图、结构图也都会一起变动,这样就不用一一的去校正,省去了大量的沟通校正时间,当然也减少错误及遗漏的可能性。


  1. 讯息实时更新  有了这接口对于信息的更新更为便利,监理单位可以直接利用ipad或手机,来比对工程是否有按图施工,如果有彼此不兼容的地方,便马上做记号标记,整个讯息便会传到BIM的整合接口中,结构工程师再进行检核是否影响建筑的安全性,考虑是否要更改设计,缩减了沟通的时间,传统上,查核出错,便要带着施工图去找结构工程师询问,并且在图纸上做记号,还要讨论是否要修改设计,若必要的话可能还要找上建筑师,过程相当琐碎,可见其平台重要性。


  1. 化解交代不清楚的死角  以往利用二维图形去描述设计图,有些视觉死角会比较难沟通甚至造成误会,导致施工后工地现场和图纸不一,如果建筑设计过程上应用了BIM三维建筑信息模型,三维的空间可以清楚的交代设计图,减少沟通上面的误解,并且在设计时间上轻易地察觉到冲突断面,如管线冲突、钢筋冲突等,加以改善,不至于到了施工后才发现问题,可以理清责任。


十年BIM,经验与你分享。今天就先到这里啦!

获取更多BIM资讯,也可以添加小编微信号了解BIM土建课程哦,目前所有的BIM课程已在行见BIM网全面上线啦~欢迎各位前来试听和购买!https://edu.co188.com/bim.html


课程咨询报名及优惠活动参与方式可联系张老师咨询
QQ:2355735342或微信:bimzhang(18551086115)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张老师.png

免费打赏
liupoquan
2019年07月31日 22:55:50
3楼

学习使人进步!

回复
xingye8860
2019年08月13日 09:01:23
4楼

在这些文章中大部分会去体现机电深化这个专业名词

回复
a_kang
2019年08月14日 10:39:25
5楼

虽然有些夸张,但确实是很有用


回复
nageshijie
2019年08月25日 13:41:32
6楼

虽然有些夸张,但确实是很有用

                

回复
xingye8860
2019年08月28日 08:53:56
7楼

用经验总结出了学BIM的五大好处。

回复
builderone
2019年09月18日 11:16:49
8楼

学习使人进步!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