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BIM你喜欢吗?
素颜男神
2019年05月28日 16:32:23
只看楼主

一、可视化沟通              传统设计沟通藉由平面图交换意见,立体空间的想象需要靠每个人的知识及经验累积。虽于讨论阶段获得了共识,但实际执行时才发现经常是认知不一的情形,实际施工完成后若不符合使用者需求,又得重新施作。透过BIM模型之导入,每个专业角色可以很容易透过模型来沟通,轻易的从虚拟现实中浏览空间设计,在立体空间所见即所得,快速明确的锁定症结点。而透过软件的功能,更有效的检讨出视觉上的盲点。

一、可视化沟通       

      传统设计沟通藉由平面图交换意见,立体空间的想象需要靠每个人的知识及经验累积。虽于讨论阶段获得了共识,但实际执行时才发现经常是认知不一的情形,实际施工完成后若不符合使用者需求,又得重新施作。透过BIM模型之导入,每个专业角色可以很容易透过模型来沟通,轻易的从虚拟现实中浏览空间设计,在立体空间所见即所得,快速明确的锁定症结点。而透过软件的功能,更有效的检讨出视觉上的盲点。

      BIM模型在本案已经变成工务沟通的关键媒体,即使不具备机电工程专业背景之人员,都能参与其中,工程团队之各方均能给予较多正面的需求意见,有助于确定空间使用需求,减少设计变更次数。    

  

二、冲突检查       

      传统套图工作系由资深工程师进行建筑、结构及各系统机电图之汇整,工作量庞大且复杂,较容易造成疏漏及人为判断的错误,最后结果就是现场施工再做弹性调整,往往浪费不少时间及费用。透过BIM的冲突检查流程,于前端发现管线的硬碰撞、使用机能的冲突及视觉的冲突,先行检讨改善后,可达到减少工程阶段须变更设计之次数、缩短工期及节省工程造价,甚至透过空间优化手法,提升日后空间使用价值,国外之营建工程在施工阶段应用BIM所创造30%以上投资报酬率(ROI),已经获得实例验证。

点击查看大图


 三、工务流程的改变       

      BIM的导入在国内建造业是新的尝试、创造新的角色,也将会产生新的工务流程,未来并将成为整合全营建周期的信息服务。以施工阶段的机电套图为例,服务依据CSD机电套图调整BIM模型,再由BIM模型提供可视化沟通平台、冲突检讨报告及空间优化建议…等信息回馈给建案甲方、建筑师、结构技师、营造厂及机电包商,甚至在工务所安装能自行浏览模型的软件,由机电包商自行发掘问题,提出更佳方案的设计,再依据修改的设计方案调整模型,施工团队则可直接透过模型来确认冲突状况的排除,及空间优化的成效。未来这种工务流程将逐步成形,甚至施工团队在具备BIM基本能力后,更可自行修改BIM模型,发挥更大的效益。


BIM的优势:

    1、模型的创建。在模型创建上,可供选择的三维软件越来越多,其造型能力可谓强悍,同时创建的模型不再只包含几何信息,还可添加诸如构造、材料、造价等物理信息,使得模型可供统计,并可对建筑进行量化,甚至直接支持数字加工。

    2、工作方式的改变。BIM使三维协同设计成为新的工作方式。以Revit为例,其三款软件基本上涵盖了设计所需的各个专业,并通过网络创建中心文件,使本地文件与中心文件保持同步,因此各专业可以在同一模型中工作,并通过工作集开放权限,使多人同时搭建同一模型,协同使设计差错减少,设计协调更加容易;再次,这种工作方式通过网络使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共同参与一个项目,使建筑分工再次细化。


BIM的问题:

    1、三维模型标准问题。甩图板运动尽管改变了设计工具,但并未改变行业的二维标准。BIM的发展也推动行业内部标准的改变,相信制定一个既不限制创作又可供审核的三维标准才是BIM发展所需要的。

    2、数据流通的问题。任何软件都不是万能的,如Revit本身在创建Nurbs曲面上不够自由,并且本身的内部功能还不够完善,也就是说完成BIM可能需要几种软件,那么在数据的流通上就会出现问题。如在上海中心项目中,把Rhino模型导入到Revit中,曲面信息会发生丢失现象,而导入的模型也不能再编辑,没有完全做到设计的无缝链接,目前这样的问题需要通过编程和脚本对模型信息进行转变来解决,而这种方法恐怕对大部分设计师来说都不是很轻松的事情。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