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tner曲线是个啥? 我们先看看科技领域著名的Gartner曲线,它比较科学的解释了新技术的成长曲线,当然也能解释为何今年无人不提的概念为何到了第二年就被冷落的现象。如2017年的人工智能、2015-16年的AR/VR,2014年的无人机等等。 第一个区间是技术启动期。一项新技术从无到有,开始受到业界和媒体的关注,无论是大众还是业内人士都对该技术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这个阶段的产品往往并不成熟,但却有大量的资金进入。
Gartner曲线是个啥?
我们先看看科技领域著名的Gartner曲线,它比较科学的解释了新技术的成长曲线,当然也能解释为何今年无人不提的概念为何到了第二年就被冷落的现象。如2017年的人工智能、2015-16年的AR/VR,2014年的无人机等等。
第一个区间是技术启动期。一项新技术从无到有,开始受到业界和媒体的关注,无论是大众还是业内人士都对该技术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这个阶段的产品往往并不成熟,但却有大量的资金进入。
第二个阶段是期望值高峰期。人们对新技术的期望值达到最高点,一拥而上,纷纷采用该技术。这时它的估值达到最高峰,泡沫也最大。
第三个阶段是幻灭的低谷期。过度的预期全部被商业现实打破,所有泡沫都被抹去。人们与之前相比冷静不少,开始反思问题,从实际出发考虑技术的价值。此外,用户需求逐渐明确,产品在设计和使用场景上也趋于成熟,最佳实践开始涌现。这是最艰难的时刻,也是最有价值的投资时刻,因为满地都是坠落的天使。
第四个阶段是领悟的爬坡期。新技术找到新的突破点,由它产生的利益和潜力也被市场所认可,从此进入产品化阶段。
第五个阶段是效率的饱和期。该技术开始真正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BIM学习网对中国BIM市场的感知
2009,尽管软件市场一直存在,国内真正将BIM作为一项创新业务高调进行推广宣传的第一家机构应该是CCDI了,其在2008年筹划BIM事业部,2009年与清华CIOB中心合作举办首期BIM业主论坛,其后几年快速跑马圈地,国内当时数家大型地产机构及超高层项目业主皆成为其客户。但在2013年前后,该项业务遇到些问题,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客户预期和实际效果的差异。
2010年,在《2010-2015建设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重点提到BIM技术,其后国内行业组织及相应培训机构开始陆续主办相关的论坛、培训,当然中国BIM培训网也是其中的一员。
2013年,各种会议、论坛及活动明显密集,中国BIM网从几个专业人士的业余爱好,逐渐有了成为一个专业媒体的绩效,筑龙网也专门开设筑龙BIM二级网站,客座主编栏目让业内眼前一亮,带来一股清风。
2014年,中国BIM培训网开始发力,联合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香港理工和台湾大学发起“中国BIM大师论坛”,在全国6个城市举办六场超高水平的公益论坛,迫使其后所有论坛高水平化和免费化。其时,鲁班软件着手启动全国百城百场BIM论坛的推广活动,跑马圈地;广联达低调的忙着资本收购和整合。也是在当年,施工企业的BIM应用热情开始高涨。
2016年,BIM的概念已经普及,对于BIM的应用大家都能说出个一二三了,也陆续出来一些BIM案例以及成果了,但几乎所有应用皆停留在项目层面,而所应用的BIM项目本来就是承包商的既有之肉,BIM在帮助企业和承包商获得更多肉的问题上似乎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大家关注和热情似乎有所削减,逐渐有点BIM是BIM小圈子的BIM,虽然当年《2016-2020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出台,全国近20个省市也陆续出台相应的BIM政策文件。
时间来到2017年,《国务院建筑业健康发展意见》和《建设部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接踵冲击而来,加上《国家装配式建筑标准》和《国家BIM技术标准》等正式开始实施,BIM从政府层面的关注度一下似乎达到了顶点。
而近期看到的一份关于BIM市场的统计数据如下,感觉其中数字也不是怎么惊艳:
美国联合市场研究(Allied Market Research)近日发布了《全球BIM市场》报告,称预计到2022年,全球BIM市场收益将达到117亿美元,2016-2022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将达到21.6%。商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将继续成为BIM的主要消费者,到2022年,将占全球市场的63%。基础设施行业预计增长速度最快。软件在在2016-2022年继续主导服务市场。北美地区占据了目前市场份额的大部分。然而,预计到2021年,亚太地区将主导市场。越来越多的建筑活动和政府授权将有助于该地区的快速发展。除此之外,中国、印度和阿联酋等国日益增长的商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活动为亚太地区和LAMEA地区(南美·中东·非洲)提供有利可图的市场机遇。
来源:BIM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