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钱买房,BIM造梦:建筑业革命的创投野望
年念1
年念1 Lv.9
2018年09月02日 10:08:02
来自于行见BIM
只看楼主

这个时代的关键词离不开房子,创投圈也一样。 有投资人投资项目成功了,在西四环买了套房;有创业者创业失败了,卖掉了东三环的家。 有人说,走到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第 7 个年头,TMT 不行了,世道要变了...说来说去,绕不开“线上红利殆尽”这几个词。 此时,不妨将眼光往那些很大、很老、很土、很贵的行业看看,比如房子背后的建筑行业。那里缺乏互联网的思维、缺乏更行之有效的改变,相应地,也意味着有可能产生大批优质创业公司的机会。



这个时代的关键词离不开房子,创投圈也一样。
有投资人投资项目成功了,在西四环买了套房;有创业者创业失败了,卖掉了东三环的家。
有人说,走到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第 7 个年头,TMT 不行了,世道要变了...说来说去,绕不开“线上红利殆尽”这几个词。
此时,不妨将眼光往那些很大、很老、很土、很贵的行业看看,比如房子背后的建筑行业。那里缺乏互联网的思维、缺乏更行之有效的改变,相应地,也意味着有可能产生大批优质创业公司的机会。
建筑业的“二次革命”
今天,在建筑行业里,同时进行着两场规模很大的变革,其一是我们更为熟知的金融性质变革:“泡沫”、“库存”、“杠杆”、“投资炒货”、“套牢”等等涉及因素众多,门槛较高、操作难度大;其二,则是建筑行业客观发展的技术变革,相比前者,这场变革更值得关注,它本质上促进这个行业的良性发展,符合社会前进趋势。
这场变革在业内称为建筑行业近五十年来的“第二次革命”。
第一次革命是从手工绘图到 CAD (Computer Aided Design),通过计算机辅助进行设计。
而正在发生的第二次革命,则是从 CAD 过渡到 BIM ,这也将是未来计算机辅助建筑工程的发展趋势,它比 CAD 带来的革命更为颠覆,产生的价值也更为巨大。这也成为了36氪前沿科技组近期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
BIM 是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的缩写,本身并不是一个具体的软件名称,而是一个技术趋势,从字面上可以看出,强调的关键点在于——信息建模。
换言之,就是以建筑项目各类相关数据信息为基础,进而建立完整的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模型,模拟施工的各个环节。数据信息的颗粒度越高,模拟越准确,就越能精确地指导真实的项目落地过程。
为便于理解,请想象这样一个过程。你在《我的世界》中建立了一套建筑,设计之初,就将每一块砖、每一根梁的信息都记录在这个模型中了,这个模型的信息颗粒度很高,那到了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采购多少块砖、多少根梁都可以非常精细的算出来;在这个施工过程中的信息又会在前面模型的基础上继续记录进去,到了后面住的过程中,即便某一块墙漏雨,你能够对比该模型知道,墙体中哪一块砖受力最有问题,在模型上进行维护后所模拟的效果,就是你真实维护后能有的效果,非常精确。
以上举例只是很抽象的描述 BIM 技术的意义所在,此为基础铺垫。
市场规模有多大?
在研究中国 BIM 市场之前,我们先把视角放到全球 BIM 市场。毕竟 BIM 的实践最初由几个比较小的先锋国家所主导,比如芬兰、挪威和新加坡,美国紧随其后(2003)发展 BIM ,逐渐成为主流,36氪认为,这也将对中国的 BIM 实践产生影响。
36氪观察到,全球大环境下 BIM 经过近 20 年的验证已步入健康发展阶段,数据显示,到 2022 年,BIM 仅软件部分的市场预期将达到 115.4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785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保持在 19.1%。我们认为,随着 BIM 技术的成熟,BIM 软件将会具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而根据 TMR 指出 2014-2022 年,亚太地区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达到 21.2 %,在此背景下,来看看中国的 BIM 市场。
机构研究表明,2014 年中国建筑资产规模达到47.6万亿美元,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建筑规模最大的国家。BIM软件行业也正在迎来更大商机。
根据 DodgeData & Analytics 机构 2015 年发布的《中国 BIM 应用价值研究报告》,基于2014年350家BIM相关企业的调研结果显示:逾半数(52%)施工企业预测,未来两年内将在30%以上的项目中应用BIM。
考虑到调研基数中多是已经应用了BIM技术的企业,保守估计2022年全国所有新开工项目的BIM应用率为15%。根据《2016年上海市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与发展报告》,30.6%的项目BIM技术应用费用投入超过项目总投资的0.5%,保守估计2022年的BIM技术应用费用(包括软件使用与咨询费用)平均投入在0.5%左右。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的我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为49万亿,即使未来五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不变,则2022年中国BIM市场规模将达367.5亿元。
36氪认为,在当前的经济周期下有如下特征值得关注:经济下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建筑行业下行亟待转型升级。这意味着,全行业对建筑的若干阶段如设计、造价、施工、维护等各类信息的可视化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因此 BIM 技术将会拥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拆解建筑行业链条,看供给侧痛点
建筑工程行业链条相对较长,拆解开来看大致分为三大阶段:设计——建造(施工、造价)——运维。
建筑行业还存在以下特征,给 BIM 创业公司留下大量空间和机会。
以传统设计为例,痛点在于:资源共享沟通成本高、信息没法同步更新、长链条中各参与方协调难度大、做不到可视化、设计成果容易在实际落地中遇到各类问题(典型的如碰撞问题)。
而在施工阶段,复杂结构施工方案设计和施工结构计算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前者难点关键就在于施工现场的结构构件及机械设备间的空间关系的表达;后者在于施工结构在施工状态和荷载下的变形大于就位以后或结构成型以后。而工程质量中的难点在于统筹规划、资源整合、具象化联系和平台构建。
到了最后一步,即项目的运维阶段,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且运维阶段需要处理的数据量巨大且凌乱,从规划勘察阶段的地质勘察报告、设计各专业的 CAD 出图、施工各工种的组织计划、运维各部门的保修单等,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运维管理平台协调处理这些数据,可能会导致某些关键数据的永久丢失,不能及时、方便、有效检索到需要的信息,更不用提基于这些基础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决策了。
各阶段应用落脚点
目前来看,各阶段可以应用 BIM 的主要内容有很多。
设计阶段:
施工阶段:
运维阶段:
切入的机会点
我们认为,BIM 行业目前极大落脚点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来看:软硬件服务、内容服务、金融服务。
这三个层次对应整个发展的前中后阶段,由于软硬件服务目前落地更为直接,而内容服务更多需要结合大数据的开发和使用能力,从现阶段来看,落地得等到国内装配式建筑进一步推广才更为务实,金融服务道理类似,因而在本分析报告中暂且不提,希望可以抛砖引玉。
软硬件服务:
总的来说:
据36氪观察,相比海外,国内建筑行业过于偏买方市场,甲方很强势,修改频次很高;加上 BIM 行业将原本业内信息不对称之处(比如低价抢标,后期靠错误变更获利)变得过于透明,影响施工单位的利益,推动难度大。
当然,目前国内 BIM 行业仍处在早期,但其规模巨大、数据多元,在国家政策和各方推动之下必定能够跑出若干百亿市值的头部玩家。
来源:搜狐网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