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传统建筑重视与环境的映衬,追求曲折尽致、虚实相生、意有回境、情趣相生,以达到天人合一的高上境界。西北民居多为挖穴为窑,古朴苍茫;东北平原,雕梁画洞,厚重庄严;西南潮湿,幢幢竹楼,拙朴雅致;或褐柱青砖、粉墙黛瓦,或绿窗黄瓦,红墙朱门。 历史亘古,文化源远流长。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祖先们充分发挥着智慧和才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造出具有不同地域风格、丰富多彩的建筑遮阳。走进中国历史,见证传统建筑遮阳技术。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建筑重视与环境的映衬,追求曲折尽致、虚实相生、意有回境、情趣相生,以达到天人合一的高上境界。西北民居多为挖穴为窑,古朴苍茫;东北平原,雕梁画洞,厚重庄严;西南潮湿,幢幢竹楼,拙朴雅致;或褐柱青砖、粉墙黛瓦,或绿窗黄瓦,红墙朱门。
历史亘古,文化源远流长。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祖先们充分发挥着智慧和才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造出具有不同地域风格、丰富多彩的建筑遮阳。走进中国历史,见证传统建筑遮阳技术。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挑檐是很常见的建筑元素。早在春秋战国、秦时期就被广泛应用及流传。古人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角夏季高、冬季低的特点,屋檐挑出一定宽度,有效遮挡夏季强烈阳光曝晒,而又不致遮挡冬季温暖阳光的进入。无论北方的传统建筑还是南方地区的干阑式木构架建筑都有较深的挑檐,挑檐遮阳是古代最通用的建筑遮阳方式。
大屋顶是挑檐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古代的帝王宫殿、庙宇祠堂、官府衙门等重要建筑,往往都采用厚重的大屋顶,宽大的屋檐向外延伸。这种做法除显示帝王威严、庙宇神圣和官府权威外,也有其明显的实用价值,可遮挡强烈阳光的进入,显著改善建筑内部的热舒适和视觉舒适环境等等。
这种大屋顶大挑檐的建筑遮阳做法,也有一些民居采用,但比较轻薄,构造也较为简单实用。像我国傣族干阑式住宅,便是一种大屋顶建筑,也是民居建筑中遮阳、隔湿及通风的典范。此外,很多建筑物还另加一圈腰檐,也加强了遮阳效果,保护了结构不受雨淋。
我国很多民居窗上设有遮阳板,又称支摘窗,这种窗用木板制成,窗板向外支出起遮阳功能,可固定设置,有的遮阳板支出角度可根据实际需要调节。
利用窗体自身材料及构造形式遮挡太阳辐射也是传统民居常用的遮阳手段。临街商居两用的铺面采用木制垂直转轴长窗板,开启时对侧向光线有遮阳作用,并可导风;关闭时能挡风避雨。另外,我国各地民居中的门窗隔扇,由于格网较密,客观上也具有较好的遮阳效果,其图案和花纹还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连廊可连通同一建筑或不同建筑,分为外走廊、中廊、骑楼等形式,具有遮风、蔽雨、遮阳及连通往来的作用。像福建、闽南地区客家住宅,因地处温热多雨、日照强烈,故以屋檐、外廊巷道贯穿全宅,内设厅堂、厢房,这样的布置既有利于遮阳避雨,又有利于采光通风。
我国许多园林或私家庭院内采用有遮蔽的中间走廊,连接各建筑或庭院,其初衷是在连廊下行走可免日晒雨淋,作为遮阳避雨的通道,为居住者提供便利,再配以雕花绘画等装饰,增加了园林的观赏效果,使整个园林形成整体,空间富于层次并显灵动。
在有些南方市镇为适应日照强烈且多雨的气候条件,在街道侧边,跨人行道建造了一些骑楼,在路边相互联接形成步行的长廊,既改善了当地居民热天、雨天的出行条件,又有利于侧边商店营业与招揽顾客。这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发展而成的建筑形式,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商业实用性也十分突出。
天井既能采光又能通风排湿,直射阳光可经由天井进入大厅,通过天井内侧边的窗户进入房间的主要是散射光,是不失为一种巧妙的变通遮阳方法。这种构造方式在太阳高度角最高时为居民提供了户外活动的可能,也创造了极有特色的建筑形态。
湖北、江西是典型的夏热冬冷地区,该地区民居中常用的天井非常独特。一般民居的大宅院,在连排的屋顶间每一进都留出狭长天井,天井的设计科学合理,它既能采光又能通风排湿,直射阳光可经由天井进入大厅,通过天井内侧边的窗户进入房间的主要是散射光,这也不失为一种巧妙的变通遮阳方法。江西抚州南城县上唐镇清代民居中普遍使用一种“开合式”小天井,可根据日照情况调节开合程度,这种构造方式反映了地域建筑对当地极端气候的适应性。
南方的一些低层建筑为缓解直射阳光照射,采用花草树木遮阳,或用藤蔓植物攀爬于外墙或外边的棚架上,或在窗外种植落叶植物,炎夏时植物吸收太阳辐射热,产生光合作用,生长茂盛,通过叶面蒸发,降低空气温度,可隔热并遮挡窗户,降低墙面温度,减少辐射到建筑物中的热量;到冬天叶落,也可透过阳光。在建筑外部使用攀援植物也是夏热冬冷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常用的手法,也是一直流传至今的“植物遮阳”手法了。
传统建筑的遮阳技术,是先人们的智慧的象征,也是丰富的建筑文化科学遗产的深刻体现。现代建筑遮阳技术和古代建筑的遮阳技术相比,在材料和结构方面有了很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