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学院】活性污泥的培养步骤和注意事项
活性污泥(activesludge)是微生物群体及它们所依附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总称,1912年由英国的克拉克(Clark)和盖奇(Gage)发现,活性污泥可分为好氧活性污泥和厌氧颗粒活性污泥,活性污泥主要用来处理污废水。活性污泥法是利用悬浮生长的微生物絮体处理有机污水的一类好氧处理方法。 活性污泥中复杂的微生物与废水中的有机营养物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最先担当净化任务的是异氧菌和腐生性真菌,细菌特别是球状细菌起着最关键的作用,优良运转的活性污泥,是以丝状菌为骨架由球状菌组成的菌胶团。沉降性好,随着活性污泥的正常运行,细菌大量繁殖,开始生长原生动物,是细菌一次捕食者。活性污泥常见的原生动物有鞭毛虫、肉毛虫、纤毛虫和吸管虫。活性污泥成熟时固着型的纤毛虫、钟虫占优势;后生动物是细菌的二次捕食者,如轮虫、线虫等只能在溶解氧充足时才出现,所以当出现后生动物时说明处理水质好转标志。
【环保者】污泥处理:基于泥质,保障出路,逆向设计,分质处理
作者:李欢,长期从事有机固体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技术研究,深圳市污泥及厨余协同处置与资源化技术工程实验室,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教授。 本文依据作者在2018年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 前言 为了加速污泥处理处置工作的开展,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污泥处理处置标准和技术指南,但很多项目的设计、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许多项目只考虑采用单一技术实现污泥中单一组分的资源化,而缺乏系统的布局,特别是缺乏对污泥最终出路的详细规划,导致大量的消化污泥、干化污泥、焚烧灰渣等中间产物无处可去。另一方面,在常用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路线中,污泥中的水分、有机质、无机质等三类组分往往互相制约,如污泥有机质含量及其组成严重影响污泥的水分脱出效率,而水分、无机质的存在也会影响有机质的燃烧转化。
【环保学院】收藏|影响颗粒污泥形成九大因素!
颗粒污泥技术具有污泥量大,沉降速度快,微生物种类丰富,抗有机负荷冲击能力强和具有良好的有毒、重金属污染物去除等优点,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目前人们已初步掌握了培养颗粒污泥的基本条件,但其形成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本文对影响污泥颗粒化的因素的进行探讨,希望为污泥颗粒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个参考。 影响因素 1、基质 培养颗粒污泥首先对基质有一定的要求,一般的,在培养颗粒污泥的基质中COD:N:P=110~200:5:1.而有机废液的基质可分为偏碳水化合物类和偏蛋白质类。为了能顺利培养出颗粒污泥,对于偏碳水化合物类的污水需要添加N和P.而对于偏蛋白质类的污水需要添加碳源(如葡萄糖等)。有学者研究表明,不添加碳源,颗粒污泥的形成较为困难可见,适当比例的碳源对促成颗粒污泥形成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