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嘉车站大断面小净距隧道进洞施工技术
ulpe50838
ulpe50838 Lv.9
2015年07月05日 14:11:00
来自于隧道工程
只看楼主

1 工程概况和工程地质 1.1 工程概况   重庆市轨道交通六号线一期工程为东南方向至西北方向的直径线,是连接渝中区和江北区、北部新区的南北方向轨道交通干线。 本标段为六号线一期工程的终点段: 礼嘉车站形式为地下二层双岛四线暗挖车站,车站主体采用两个小净距单拱大跨结构,站厅层之间采用通道连接, 车站起迄里程 YDK34+786.6~YDK34+970.8, 全长 184.2 m, 最大开挖面积427 m2, 单洞最大开挖宽度 23.2 m, 最大开挖高度18.5 m,两洞之间净岩柱 6.5~6.9 m 宽。

1 工程概况和工程地质

1.1 工程概况

  重庆市轨道交通六号线一期工程为东南方向至西北方向的直径线,是连接渝中区和江北区、北部新区的南北方向轨道交通干线。 本标段为六号线一期工程的终点段: 礼嘉车站形式为地下二层双岛四线暗挖车站,车站主体采用两个小净距单拱大跨结构,站厅层之间采用通道连接, 车站起迄里程 YDK34+786.6~YDK34+970.8, 全长 184.2 m, 最大开挖面积427 m2, 单洞最大开挖宽度 23.2 m, 最大开挖高度18.5 m,两洞之间净岩柱 6.5~6.9 m 宽。

1.2 工程地质

  区域表层为13L14195645560-1N42.jpg回填素填土、 粉质粘土, 褐黄色,硬塑,层厚 0.5~5 m;下伏沙溪庙组(J2s)砂岩 、泥质砂岩与砂质泥岩,呈不等厚互层状,岩体裂隙不发育—较发育,呈整体块状结构,厚层状构造。砂岩:灰色—紫灰色,多为钙质胶结,局部为泥砂质胶结,岩质硬,岩体完整性好,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Ⅲ 级;泥质砂岩:灰紫色,泥质粉砂结构,厚层状构造,多为泥质胶结,岩质较软,岩体完整性好,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砂质泥岩:以紫红色为主,中等风化岩体裂隙不发育,岩体较完整,岩质较硬,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 地质纵断面如图 1 所示。

13L14195E2320-245E.jpg

2 隧道特点分析

  (1) 车站为暗挖隧道,整体埋深较浅,特别是车站起点端 33 m 范围内拱顶上方均为回填土, 土石分界线明显,倾角 8.9°~31.1°,边坡高度 25 m,回填土软弱松散,受土体内毛细水和孔隙水影响,土颗粒粘聚力降低,促使纵向剪切力形成、纵向线性剪切力破坏,变形往小里程方向延伸。

  (2) 本车站全长 184.2 m,隧道单洞最大开挖面积427 m2, 最大开挖宽度 23.2 m, 最大开挖高度 18.5 m,这在国内浅埋暗挖地铁平行分修车站中较为罕见。

  (3) 隧道开挖前,岩体处于稳定平衡状态 。 隧道开挖后,岩体原有天然应力状态遭到破坏,围岩应力状态重新分布,以变形能释放和向围岩深部转移,向围岩深部转移时发生应力重分布和局部区域应力集中,并不断调整以达到与当前环境相适应的新的平衡状态;开挖卸载使得洞壁围岩压力急剧降低,围岩产生随时间增长的变形,变形不断增加使围岩强度降低,进而加剧隧道的变形。 本车站两洞之间净岩柱宽 6.5~6.9 m,应尽量减少围岩扰动,不损伤或少损伤岩柱的固有支护能力,确保中间岩柱的完整性。

  (4) 隧道穿越区为砂岩、泥质砂岩与砂质泥岩,且岩体呈不等厚互层状,岩体裂隙不发育—较发育,呈整体块状结构, 为厚层状构造。 水平层对施工不利,随着隧道开挖导致围岩应力的调整,使得原围岩闭合的结构面张开滑移,岩体碎裂化;围岩裂隙水和地表水下渗软化了砂岩和泥岩,导致层间塑性滑动,围岩有产生较大收敛变形的危险。


3 施工对策

  根据以上特点,施工指导思想为:隧道进洞前对既有回填土边坡进行加固处理,边坡先固后动、明洞延长、早进晚出,洞口采用大管棚超前支护一次穿越堆积体;开挖采用双侧壁导洞钻爆法施工,双洞隧道一前一后错开施工;初期支护用双层格栅钢架加强,开挖落底后两侧边墙仰拱先行, 早封闭成环; 勤量测,二次衬砌紧跟,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3.1 边坡加固

  由于进洞施工正处于雨季, 边坡回填土孔隙率大,地表渗水极强,为防止边坡受雨水和地表水冲刷造成边坡失稳、塌方,施工前对坡顶采用双道截水沟进行地表截、排、引水,并对仰坡地表平台采用 C15混凝土封闭。 仰坡范围内从上向下依次施作 φ76mm 钢花管(长度 6~8 m,间距 1.2 m×1.2 m,梅花型布置), 嵌入中风化岩层中不小于 4 m, 宁强勿弱;φ8 钢筋网 (20 cm×20 cm 网格) 与钢花管焊接牢固,C25 网喷混凝土厚 20 cm。 钢花管安设完毕后立即采用 M30 水泥浆进行注浆固结,注浆初压为 0.2~0.5 MPa,终压为 1.2~1.5 MPa,保证注浆饱满;注浆时要时刻注意仰坡地表情况, 防止注浆压力过大造成的仰坡滑动。钢花管施作完成后稳定了边坡,为隧道安全进洞创造了条件。

3.2 管棚施作

  仰坡土体较为松散, 钢花管注浆加固完成后马上要进行大管棚进洞施工,为减少坡脚土体的扰动,将套拱向外延伸 3 m,加长明洞,提前进洞。 采用 60根 40 m 长的 φ158 大管棚(管棚间距 40 cm),并辅以超前小导管的综合超前支护。 管棚超前支护采用φ158 mm、壁厚 8 mm 的热轧无缝钢管,钢管前端加工成尖锥形,尾部焊接 φ10 mm 钢筋加紧箍,管壁四周有 2 排 φ20 mm 压浆孔, 钢管以 1°~3°外插角打入围岩; 大管棚施工采用国产 TTHD-100 型有线导向管棚钻机进行钻孔, 钻孔采用 φ110 冲击器、φ160 钻头成孔。

3.3 分块开挖支护

  隧道断面较大,为保证安全,将隧道开挖支护分块施作。 图 2 所示为车站隧道结构布置情况及支护参数。 开挖过程中以大管棚为主、φ42 小导管为辅的超前支护手段保证施工安全;为保护中间岩柱,对两洞间岩柱施作约束,采用 φ28 螺纹钢、长度 6~8 m、间距1.0 m×1.0 m 的对拉预应力锚杆支护, 以增加围岩的自撑能力。 明洞段仰拱先施工,洞口段下台阶岩柱没有取消时,将单洞两侧仰拱先行;然后向洞内围岩较好地段中间岩柱全部取完, 整幅仰拱一次性施作,这样将洞口段混凝土结构完全封闭成环,保证了安全。

  图 3 为开挖支护步序示意图, 图中阿拉伯数字表示开挖步序, 初期支护及临时支护步序与开挖步序相对应。 对两洞间中间岩柱施加预应力锚杆,锚杆一端通过钢垫板锁紧,另一端锚固在岩体内,后施加预应力,并锁定。 中间岩柱对拉锚杆采用 φ28 螺纹钢筋,张拉设备采用穿心式单作用千斤顶,锚杆预张拉应力为 100 kN。

13L14195KBP-3C10.jpg

13L14196300540-4a40.jpg

4 监控量测

  施工过程中要进行监控量测, 目的是为了解和掌握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地表沉降、 洞内收敛情况及其规律性,同时了解围岩与结构物的相互作用力等,以便及时调整施工参数,控制地层扰动、减小变形,确保施工安全。 监控量测主要项目见表 1。

  监测结果:隧道洞口仰坡为素填土,在进洞施工过程中变形较大,最大水平位移为 129.60 mm,最大竖向位移为 143.07 mm,出现在 4 号测点,位于隧道左主线中隔墙上方。 4 号测点水平及竖向位移具体数据及变形发展趋势详见图 4、图 5。

  根据现场监测数据, 洞室拱顶下沉及水平收敛累计变形值均在设计允许范围内, 施工过程中未发现异常变形情况。 拱顶下沉最大值为 33.90 mm,水平收敛最大值为 25.40 mm, 出现在 YDK34+790~YDK34+805 段(隧道进洞围岩软弱段),证明了隧道初期支护采用双层格栅拱架加强支护的必要性。

13L141963C910-5E31.jpg

5 结 语

  洞口段为大堆积层,采用分步开挖,确保支护体系具有足够的强度储备是控制变形的关键因素。 监控量测信息及时反馈指导施工, 支护参数经过多次调整, 最终采用双层格栅拱架作为强有力的初期支护; 随着隧道进洞的延长, 特别是过了土石分界线后,支护措施逐步减弱,采用单层 I20 工字钢架,可以保证安全、顺利完成掘进。

  小净距隧道对中间岩柱的保护至关重要, 采用对拉预应力锚杆施工技术,增加了围岩的自撑能力,同时对围岩变形也起到了约束作用。

  早封闭成环对特大断面时空效应上要求更高,礼嘉车站施工中在开挖支护的平面体系内早封闭,在仰拱跳挖跳浇筑时也尽早封闭, 发挥了地圈梁的作用,这样在三维体系内都保持封闭成环,在保证施工安全上影响深远。


13L14195645560-1N42.jpg


13L14195E2320-245E.jpg


13L14195KBP-3C10.jpg


13L14196300540-4a40.jpg


13L141963C910-5E31.jpg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