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5中弹塑性共同变形法和基坑规范中弹性支点法的对比
wwgclj
wwgclj Lv.3
2014年05月05日 15:18:00
来自于道路工程
只看楼主

本帖最后由 wwgclj 于 2014-5-14 17:53 编辑   最近发现很多用户对GEO5深基坑支护结构分析软件中采用的弹塑性共同变形法还不是很熟悉,也不清楚这种方法具有的优势。下面我就对比一下该方法相对于《建筑基坑支护设计技术规程》(JGJ 120-2012)中的弹性支点法所具有的优势。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中的弹性支点法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中采用平面杆系结构弹性支点法进行基坑支护结构的分析,基本模型如下图所示:

本帖最后由 wwgclj 于 2014-5-14 17:53 编辑

  最近发现很多用户对GEO5深基坑支护结构分析软件中采用的弹塑性共同变形法还不是很熟悉,也不清楚这种方法具有的优势。下面我就对比一下该方法相对于《建筑基坑支护设计技术规程》(JGJ 120-2012)中的弹性支点法所具有的优势。

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中的弹性支点法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中采用平面杆系结构弹性支点法进行基坑支护结构的分析,基本模型如下图所示:


  如上图所示,弹性支点法模型假设支护结构右边为主动土压力,左边为Winkler弹簧。
  初始时,结构右边和左边均作用主动土压力,然后根据结构内力,计算出结构的变形,从而计算出左边弹簧因结构变形产生的作用力。更新作用在结构左侧上的力,再次计算结构的变形和弹簧的变形。按照上面的步骤,依次迭代,直到左边弹簧的变化量小于规定的一个小量为止。
  大家应该已经注意到, 在整个迭代过程中,结构后面的土压力始终是主动土压力。这显然是不对的,随结构的变形,结构两边的土压力应当都是随结构变形而变化的。
  该方法的出现是因为坑内被动区的土压力往往很难判断,因为被动土压力必须在结构有很大的位移时才能达到,而这么大的变形通常是在基坑工程中所不允许的,通过该方法可以较好的计算出被动区的土压力分布,但是该方法却忽略了主动区土压力的变化。

2.GEO5中的弹塑性共同变形法
  GEO5深基坑支护结构分析软件采用弹塑性共同变形法对围护结构进行分析。该方法又称 Dependent pressure ,最早由捷克学者提出,现已在欧美和日本广泛使用。
  该方法的基本假设是结构周围的岩土材料是 理想的弹塑性Winkler材料 。材料性质由土的水平反力系数 kh和极限弹性变形决定,其中水平反力系数描述了材料在弹性区域的变形行为。当超过极限弹性变形时,材料表现为理想塑性。
   该方法还采用以下假设:

  作用在变形结构上的土压力由下式给出:
   QQ截图20140508144711.png

  计算过程大致如下:
  1. 水平反力系数 kh 被赋值到每一个单元,并且结构受静止土压力作用 - 如下图所示:


  2. 分析开始后,软件对作用在结构上的土压力大小进行检查,若其大小超出了极限土压力的范围,软件将调整该处的kh = 0,并在该处施加相应的主动土压力或被动土压力 - 如下图所示:



  以上计算过程将持续迭代,直到结构上每个地方的土压力都满足要求。
  在后续工况阶段对结构的分析中,结构会产生塑性变形(从软件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到这一点),这也是为何要根据施工过程将分析计算分为几个工况阶段的原因。也就是说最终的结果和你的开挖步骤是有关,后一工况阶段的计算结果依赖于上一工况阶段的计算结果,这也更加符合真实情况。
   和弹性支点方法相比,弹塑性共同变形法可以更好的考虑结构前后土压力随变形的变化,可以更真实的反应出结构的变形和土压力的分布,从而也能得到更真实的结构内力。
  软件中提供了多种计算水平反力系数的方法,默认情况下,可以采用广泛使用的“Schmitt法”。

   下面举个简单例子用GEO5软件中的弹塑性共同变形法分析:
  如下图所示,对某基坑先开挖3m:


  通过GEO5深基坑支护结构分析软件得到的土压力分布和结构位移结果如下图所示:


  分析结果显示结构右边的土压力并不一定是主动土压力, 在结构上部,因为结构位移较大,因此达到了主动土压力,但是随着深度的增加,结构位移的减小,土压力逐渐趋近与静止土压力,这和现场实测的结果是一致的。 因此,弹塑性共同变形法计算得到的结果更加真实。
  再对该基坑开挖至5m,如下图:


  分析结果显示如下图:



  分析结果表明 支护结构在底部区域甚至发生了转向,结构左边土压力小于了静止土压力,结构右边土压力大于了静止土压力。
  由于结构顶端位移太大,我们在继续开挖前,先在2.9m深处施加一排锚杆如下图:


  分析结果如下图:


  这里可以看到, 因为锚杆限制了结构上部的位移,再加上锚杆力的作用,结构上部的土压力大于了主动土压力,这和实测结果也是相符的。 因此, 在有锚杆时,按照弹性支点法的方法假设结构右边始终作用主动土压力也是不对的。

   最后总结一下:
  《建筑基坑支护规程》中的弹性支点法模型存在缺陷,因为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坑外的土压力不可能始终是主动土压力,而GEO5中的弹塑性共同变形法很好的弥补了该缺陷,使得计算得到的结构位移、内力和结构上的土压力更加符合真实情况。

  最后提一点,关于很多人问到的深基坑软件中结构配筋的问题。该功能将在v18版中添加,GEO5v18中文版预计于今年6月初正式发布。

  想了解更多GEO5的相关知识,以及如何在实际岩土设计中更好的使用GEO5,请关注微信:GEO5岩土设计





QQ截图20140508144711.png

免费打赏
yiran_2013
2014年05月26日 16:14:35
2楼
楼主强悍,学习了
回复
millin_kk520
2014年05月30日 10:30:06
3楼
有见地,膜拜
回复
kate1013_86
2014年06月06日 09:18:33
4楼
好帖子,楼主行啊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