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价高手是如何玩转“价格差异”的
一身肌肉的领结
2024年05月24日 09:52:17
来自于造价筹划
只看楼主

      在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费用管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然而,由于国家经济体制、项目建设管理政策与计量计价规范的不完善,以及人为因素等多重原因,项目工程成本费用中的人工、材料(或设备)、机械使用费经常会出现价格差异,即所谓的“价差”。这种价差又会进一步导致工程建设费用上的造价差异,即“差价”。对于初学者乃至一些经验丰富的工程造价人员来说,理解和处理这两种差异都是一项挑战。


     

在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费用管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然而,由于国家经济体制、项目建设管理政策与计量计价规范的不完善,以及人为因素等多重原因,项目工程成本费用中的人工、材料(或设备)、机械使用费经常会出现价格差异,即所谓的“价差”。这种价差又会进一步导致工程建设费用上的造价差异,即“差价”。对于初学者乃至一些经验丰富的工程造价人员来说,理解和处理这两种差异都是一项挑战。

正确理解价格差异的概念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价差”的概念。价差,简单来说,就是市场信息价与实际发生价之间的差异。在项目工程建设中,由于市场价格的波动、供应商价格的变动、合同约定的价格与实际执行价格的差异等多种原因,都可能产生价差。这种价差可能表现为人工费用的涨跌、材料价格的波动或机械设备使用费用的变化。


举个例子,某工程项目在预算编制时,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对人工、材料和机械使用费进行了估算。然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增加等因素,导致实际发生的费用高于预算价格,这就产生了价差。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差价”的概念。差价,是指工程建设费用在估算、概算、预算、结算、决算等阶段之间的差额。这种差额可能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如设计变更、工程量增减、材料替换、价格波动等。差价反映了工程建设过程中费用的动态变化,是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内容。


以某工程项目为例,在初步设计阶段,根据设计方案和预算标准,对工程费用进行了估算。然而,随着设计的深入和施工的进展,可能会出现设计变更、工程量增减等情况,导致实际发生的费用与估算价格存在差异。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市场价格的波动、供应商价格的变动等因素,也可能导致实际发生的费用与预算价格存在差异。这些差异累积起来,就形成了差价。

项目工程中的价差与差价的成因分析


在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价差与差价是常见的现象,它们不仅影响工程成本的控制,还可能对项目进度和质量造成一定影响。本文将详细论述项目工程中的价差与差价的成因,并通过具体例子加以说明。


(一)价差的成因分析

价差主要指的是在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实际发生的价格与合同或预算中约定的价格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

1. 市场价格波动: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政策调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原材料、人工、机械设备等价格的变化。以钢材为例,如果市场价格在合同签订后上涨,那么实际采购价格就会高于预算价格,形成价差。

2. 供应商价格变动:供应商可能因为原材料成本上升、生产能力限制、市场竞争策略等原因调整价格。如果供应商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提高价格,而合同又没有相应的价格调整机制,那么也会形成价差。

3. 合同约定不明确:在合同签订过程中,如果价格条款约定不明确或存在漏洞,那么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就可能出现争议,导致实际价格与预算价格产生差异。

4. 人为因素:在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人为因素也可能导致价差。例如,项目管理人员的疏忽、腐败行为、决策失误等都可能导致采购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形成价差。


(二)差价的成因分析

差价则是指工程建设费用在估算、概算、预算、结算、决算等阶段之间的差额。这种差额的成因更为复杂,涉及多个方面:

1. 设计变更:在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设计错误、客户需求变化、技术进步等原因,可能需要进行设计变更。设计变更会导致工程量、材料用量、施工工艺等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工程造价,形成差价。

2. 工程量增减:由于地质条件、施工方法、管理水平等原因,实际完成的工程量可能与预算工程量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实际发生的费用与预算费用产生偏差,形成差价。

3. 材料替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材料供应问题、质量要求等原因需要对材料进行替换。材料替换会导致材料价格、用量等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工程造价,形成差价。

4. 管理不善:项目管理不善也可能导致差价。例如,施工进度控制不当导致工期延误、资源浪费等;质量控制不严导致返工、修补等额外费用的产生;成本控制不到位导致超支等。

5. 政策调整:政策调整也可能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例如,税收政策、环保政策、安全生产政策等的调整都可能影响工程造价的构成和计算方式,形成差价。


(三)举例说明

以某住宅楼项目为例,在预算编制阶段,根据当时的市场价格和设计方案对工程造价进行了估算。然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如水泥、钢材等)、设计变更(如增加保温层、调整窗户尺寸等)、工程量增减(如地基处理工程量增加)等原因,导致实际发生的费用高于预算费用,形成了差价。同时,由于供应商价格变动和合同约定不明确等原因,也导致了部分材料采购价格高于预算价格,形成了价差。这些差价和价差的存在对项目成本控制和进度管理都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如何处理好“价差”与“差价”之间的关系


在项目工程建设中,处理好“价差”与“差价”之间的关系是确保项目成本可控、预算准确以及决策科学的关键。以下是一些策略和建议,旨在帮助项目团队有效管理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一)建立全面的市场监测机制

为了及时了解市场价格动态,项目团队应建立全面的市场监测机制。这包括定期收集和分析原材料、人工、机械等成本要素的市场价格信息,以便预测未来的价格走势。通过准确的市场预测,项目团队可以制定更为合理的预算和采购计划,从而减少因市场价格波动导致的价差和差价。例如某项目团队设立专门的市场研究部门,负责定期收集和分析建筑材料、人工费用等成本要素的市场价格数据。通过分析,他们预测到在未来几个月内,钢材价格将出现上涨趋势。基于此预测,项目团队提前与供应商进行谈判,锁定了一段时间内的钢材价格,有效避免了因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价差。


(二)优化合同管理和调价机制

合同管理是控制价差和差价的重要手段。项目团队在签订合同时,应明确价格条款、支付方式和调价机制,确保合同价格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同时,应定期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因市场价格变化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合同价格调整问题。通过建立完善的调价机制,可以确保项目成本与市场价格的动态平衡,减少因价格差异导致的风险和损失。在与供应商签订合同时,项目团队特别注明了价格调整条款。例如,合同中规定,当原材料价格波动超过一定范围时,双方可协商调整合同价格。这样,即使在市场价格发生较大变化时,项目团队也能通过调整合同价格来减少差价。


(三)加强项目管理和成本控制

项目管理和成本控制是减少差价和价差的关键环节。项目团队应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和成本控制目标,明确各阶段的成本预算和支出计划。通过加强项目进度、质量和成本的管理,确保项目按计划进行,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同时,应建立成本控制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成本超支问题,确保项目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例如:项目团队制定了详细的成本控制计划,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严格执行。他们通过优化设计方案、控制工程量、降低材料损耗等措施,有效减少了项目成本。同时,他们还建立了成本控制预警机制,当项目成本超过预算时,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四)建立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机制

项目团队内部应建立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通过及时分享市场信息、设计变更、工程量增减等信息,提高项目管理的透明度和效率。同时,应建立跨部门协同工作小组,共同研究解决因市场价格变化或其他原因导致的价差和差价问题。通过团队协作和信息共享,可以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风险。例如项目团队内部建立了信息共享平台,确保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畅通。当市场部门发现原材料价格发生变化时,能够迅速通知采购部门和财务部门进行调整。同时,项目团队还建立了跨部门协同工作小组,共同研究解决因市场价格变化或其他原因导致的价差和差价问题。


(五)制定灵活的风险应对策略

在项目工程建设中,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等多种因素都可能影响项目的成本和预算。为了应对这些风险,项目团队应制定灵活的风险应对策略。这包括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制定风险应对措施、加强风险监控和评估等。通过及时识别和应对风险,可以减少因风险导致的价差和差价问题,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团队遇到了多种风险,如供应商违约、设计变更等。例如,当供应商无法按时提供材料时,他们迅速寻找其他供应商进行合作;当设计变更导致工程量增加时,他们通过优化施工方案来降低成本。


(六)加强培训和知识更新

为了提高项目团队对价差和差价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应加强培训和知识更新。通过培训,项目团队成员可以了解最新的市场动态、管理理念和成本控制技术,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成本控制能力。同时,通过定期的知识更新,项目团队可以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和技术进步,更好地应对价差和差价问题。例如项目团队定期组织内部培训活动,邀请行业专家进行授课。通过培训,项目团队成员了解了最新的市场动态、管理理念和成本控制技术。同时,他们还定期参加行业研讨会和交流活动,与同行进行经验分享和知识更新。


综上所述,处理好“价差”与“差价”之间的关系需要项目团队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建立全面的市场监测机制、优化合同管理和调价机制、加强项目管理和成本控制、建立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机制、制定灵活的风险应对策略以及加强培训和知识更新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确保项目成本可控、预算准确以及决策科学,为项目的成功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工程建设中市场风险因素的充分考虑与差价规避


在工程建设项目中,市场风险因素是不可避免的,它们可能源于原材料价格波动、劳动力成本变化、政策调整等多个方面。为了有效规避和防止差价的发生,必须在工程建设费用中充分考虑这些风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一)项目背景

假设某市正在规划一个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该项目包括商业、办公、住宅等多个子项目,预计总投资额达到数十亿元。由于项目规模庞大、涉及面广,市场风险因素对项目成本的影响尤为显著。

(二)市场风险因素分析

1. 原材料价格波动:城市综合体项目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如钢筋、水泥、玻璃等。这些材料的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2. 劳动力成本变化: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的调整,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变化。特别是在一些劳动力密集型的施工环节,劳动力成本的变化对项目成本的影响更为显著。

3. 政策调整:政策调整是市场风险的另一个重要来源。例如,税收政策、环保政策、安全生产政策等的调整都可能对项目成本产生影响。

(三)市场风险因素对差价的影响

市场风险因素的存在可能导致实际工程成本偏离预算成本,进而产生差价。以原材料价格波动为例,如果项目在预算编制时未充分考虑这一因素,而实际施工过程中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那么项目成本就会超出预算,形成差价。同样,劳动力成本变化和政策调整也可能导致类似的问题。

(四)充分考虑市场风险因素,规避差价

为了有效规避和防止差价的发生,必须在工程建设费用中充分考虑市场风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做法:

1. 加强市场研究:在项目前期阶段,加强市场研究,深入了解各种材料的市场价格、供应情况等信息,为预算编制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2. 设定合理的预算调整机制:在预算编制时,设定合理的预算调整机制。当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发生较大变化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预算进行调整,确保项目成本的可控性。

3. 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对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通过制定风险应对预案、加强风险监控等措施,降低市场风险对项目成本的影响。

4. 加强合同管理:在合同签订过程中,明确价格条款、支付方式等关键内容,并约定相应的风险承担机制。通过合理的合同条款设计,降低市场风险对合同双方的影响。

(五)具体案例分析

在城市综合体项目中,项目团队充分考虑了市场风险因素,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他们通过加强市场研究,设定了合理的预算调整机制,并建立了风险管理机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当原材料价格出现较大波动时,项目团队及时与供应商进行谈判,锁定了一段时间的价格,有效避免了因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的差价。同时,他们还加强了合同管理,确保合同条款的公平性和合理性,进一步降低了市场风险对项目的影响。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项目团队成功规避了差价的发生,确保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在工程建设项目中充分考虑市场风险因素是有效规避和防止差价发生的关键。通过加强市场研究、设定合理的预算调整机制、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和加强合同管理等措施,可以降低市场风险对项目成本的影响,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建设工程中“价差”与“差价”的辨析与定价机制的完善


在建设工程领域中,“价差”与“差价”这两个概念常常令人混淆,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本末倒置,给项目的成本控制和投资效益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究其根本原因,我们发现这主要源于我们当前的工程建设定价机制,尤其是在项目招投标中的中标价确定环节。如前所述,在建设工程中,“价差”通常指的是因市场因素、时间因素等引起的材料、设备、劳务等价格的变动差异;而“差价”则更多指的是由于合同价格与实际执行价格之间的差异,可能包括工程变更、索赔、材料价格波动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费用调整。然而,在当前的定价机制下,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晰,往往导致了成本控制上的困难。


特别是在项目招投标阶段,中标价的确定缺乏一个科学的、明确的、体现充分市场竞争的原则。传统的定价方式往往基于预算定额,但这种方式往往无法准确反映市场的实际供求情况和竞争状况,导致中标价与实际成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可能导致项目执行过程中的“价差”问题,更可能引发“低价抢标,高价结算”的现象,严重影响建设投资的经济效益。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推行高于成本的最低价中标原则。这一原则的核心在于,在确保中标价不低于项目成本价的前提下,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选择最优的承包商。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

1. 建立科学的成本估算体系。通过对项目所需材料、设备、劳务等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和成本分析,建立科学的成本估算体系,为中标价的确定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2. 制定合理的招投标规则。在招投标文件中明确规定中标价的确定原则和方法,要求投标报价必须高于成本价,并体现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3. 加强投标评审和监管。对投标文件进行严格的评审和监管,确保投标报价的合理性和真实性。对于明显低于成本价的投标报价,要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防止低价抢标的行为。

4. 强化合同管理。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价格调整机制、变更索赔等条款,确保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费用调整合理合法。

以某市的城市道路建设项目为例,通过推行高于成本的最低价中标原则,该项目成功吸引了众多具有实力的承包商参与竞标。经过严格的评审和监管,最终选择了一家报价合理、技术实力雄厚的承包商作为中标人。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由于中标价高于成本价,承包商有足够的利润空间来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同时,通过加强合同管理和费用调整机制,确保了项目成本的有效控制。最终,该项目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总之,推行高于成本的最低价中标原则是解决建设工程中“价差”与“差价”问题、避免“低价抢标,高价结算”现象的有效途径。通过科学的定价机制、合理的招投标规则和严格的监管措施,我们可以实现建设投资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在项目工程建设中,正确理解并处理“价差”与“差价”问题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加强项目管理、优化设计方案、严格合同管理、强化成本控制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价差和差价的产生。同时,也要注重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平,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和成本控制的有效实施。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