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像展览馆的办公楼:谁说同类建筑就一定是同种样貌?
善良的夕阳
2021年03月25日 09:02:14
只看楼主

本文经授权转自微信号 一只建筑精 提问:评图时你听到过最扎心的话是什么? 我还没开始讲,老师就问了一句: 你做的是办公楼吗?




本文经授权转自微信号 一只建筑精



提问:评图时你听到过最扎心的话是什么?
我还没开始讲,老师就问了一句: 你做的是办公楼吗?

为什么这样子
文化展馆 被当作办公楼
怎么这样子
我还没讲 你就打了分数
……

评图结束,我深刻反思。 什么楼应该就有什么样 。比如这组照片看上去应该都是 办公楼 。因为它们形体都比较规整,玻璃幕墙也传递着简洁与高效。
没有问题! 接下来这组照片看上去应该都是 展览馆 。因为它们的边界柔和,形量感更强,也更有标志性。
错了,第二个是办公楼。

它怎么会是办公楼呢? 采光面全都是楼梯,窗子还开的这么小, 这合理吗,这合理吗?

大胆质疑,小心求证。 吐槽归吐槽,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个看起来 “不合理” 的办公楼是如何被设计出来的。



第一阶段:概念设计,满足需求

  第一步:看场地
场地

场地位于日本东京传统商业区——港区新桥。该区域主要由中高层租赁式办公楼组成,而目前这些 基本同等规模的办公楼开始相继翻新重建。如何从相似的功能、体量中脱颖而出,是本项目需要关注的重点 。基地位于街角,用地面积 139.51㎡ ……


停停停!多少?用地面积是多少?
139.51㎡,你没听错,约等于1.7个羽毛球场,1/3个篮球场,0.02个足球场那么……
嗯……乐观点,至少不用考虑场地设计了。老规矩,从 方盒子 开始。

▲体块

场地东南侧为 街道交汇 ,不能用一个尖尖角对着。先在方盒子上切一刀, 柔化边界

▲削减体块


第二步:看功能
业主是当地一位享有声望的企业家,众所周知:企业家,企业家,公司就是我的家。在 一点都不 友好的沟通后,建筑的基本功能被确定下来。

商业、租赁办公、业主办公、住宅。 面积过小没有水平组合的可能性,那就 根据私密性从低到高依次增加的顺序 ,采用 垂直组合 的方式。

▲功能垂直组合

办公空间更要考虑人性化的需求, 传统的办公空间被实体界面所包围,空间单调且缺少与外部环境的互动 ,因此要在办公楼的界面中 增加与城市空间互动的“灰空间”

建筑 东、南 两侧为街道空间,就采用 退台 的方式,形成 室外观景平台

▲东、南侧界面

建筑 西、北 两侧已有建筑,就采用 直上直下 的方式,达到 最高的效率

▲西、北侧界面

友情提示: 向内退让1.2m,不叫观景平台,那叫 观景走廊

忍了!走廊就走廊,毕竟这样看上去更具有 标志性 ,至少和周边那些建筑不一样嘛。稍微深化一下退台, 俺就是这条街上最靓的仔!

▲深化退台


█    第三步:看结构

采用 核心筒结构 ,将服务空间整合,来争取尽量 宽敞、完整的使用空间 。核心筒可以采用 中央布置,沿边布置,沿角布置。

沿角布置 时,服务空间包围被服务空间,分区不明确,办公空间不完整,空间使用效率较低。

▲沿角布置

沿边布置 时,将核心筒布置在一侧,分区明确,被服务空间完整,空间使用率高,建筑整体性较强。

▲沿边布置

中央布置 时,由于建筑平面的制约,核心筒四周均为属于线型空间,办公空间不完整,不利于使用。

▲中央布置

因此,我们选择将核心筒布置在采光条件最差的 西侧 。东、南两侧的室外走廊增加了内外空间的交流与互动。

▲方案初步



第二阶段:深化方案,优化空间

第一步:深化空间

核心筒布置在西侧可以保持使用 空间完整 ,但带来的问题是这一侧会有很多 ,所对应的就是 通道和前区 ,并将办公空间一分为二。

▲通道与前区

原有的组合方式将楼梯、电梯、服务空间放在核心筒中,功能过多。既然如此,那先 让楼梯往外挪一挪

将楼梯从核心筒中分离出来 ,服务空间的面积增大,留出的空间也成为了电梯的前区。再整合楼梯和服务空间的通道, 保证办公空间的完整

▲楼梯移出核心筒

这种布置下的办公空间虽然完整,但是为 “L型” ,依旧不利于布置家具。既然已经对楼梯下手了,那就 让楼梯再往外挪一挪

将楼梯从建筑中分离出来 ,办公空间就是一个完整的 矩形 。但是这样外挂一个楼梯看上去也太憨憨了,你可是要做靓仔的人啊!

▲楼梯移出建筑

既然 楼梯 被甩到了外面, 观景走廊 也在外面。它们 尺度 差不多, 功能相关度 也很高,能不能 合并 呢?

▲楼梯与观景走廊合并

单跑楼梯 可以直接加在观景走廊之中,并将其在垂直方向上联通,这个方式更适合 通行
▲单跑楼梯与观景走廊

双跑楼梯 可以扩展观景走廊的宽度,形成观景平台,并存在梯段平台,更适合 交流
▲双跑楼梯与观景走廊

在南侧布置双跑楼梯 ,创造交流区; 在东侧布置单跑楼梯 ,保证采光。

▲楼梯与观景走廊演变图示

楼梯与悬挑的体量形成了立面上的“ 缘侧”空间 ,也就是 灰空间 自然的连接城市,并将人们的日常活动展示给外界。 (经常看日漫的小伙伴应该对“缘侧”空间并不陌生↓↓↓)

▲电影《龙猫》中,小梅与小月在缘侧空间中玩耍


第二步:深化结构

由于核心筒在西侧,那么在东侧需要柱子来传递竖向荷载。而这两根柱子跨度超过10米,梁高达到800mm以上,这会极大程度上 影响层高

因此建筑师使用 扁平梁 以避免空间被结构件分割,为此在东南角上采用了三维变形的 “图腾柱” ,来承接各楼层不同位置、不同形状的扁平梁。 但这样改变了梁的高宽比,空间的刚度就会受到影响。

▲扁平梁与图腾柱

▲扁平梁与图腾柱分析


这该怎么办呢
不知不觉就到了晚上
建筑师走到窗边
端起已经凉掉的咖啡喝了一口
这时
一个 光点 从天空中划过


看看看!有流星,快许愿!

那是飞机,不是流星。

肯定是流星!等会,你说啥?

真的是飞机。

飞机!飞机在天上承受那么大的力,它为什么不变形?


在咨询了 飞行器设计 的同行后,我们了解到飞机的受力体系可分为 蒙皮结构(框架承受所有的力),半硬壳式结构(框架和蒙皮共同受力),硬壳式结构(蒙皮承受所有的力)。 而目前最常用的就是 半硬壳式结构 ,这种结构整体性强而且很 轻巧

那建筑能不能也这样做呢?

不局限于核心筒,建筑西、北侧墙体均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 (蒙皮) ,结合图腾柱和扁平梁 (框架) 让建筑成为一个受力的整体。

▲钢筋混凝土外墙

螺旋而上的楼梯 不仅创造了雕塑般的立面,也相当于 “横梁” ,进一步加固建筑结构。

▲钢筋混凝土楼梯

▲FEM模型分析



第三阶段:研究细节,创造价值

场地东、南两侧由于 道路间距 以及 天空率 的制约,建筑高度受到严格限制,在目前体量的高度之上, 这两侧必须向内缩进 (可以理解为限高和红线退让,目的是限制建筑在沿街部分的(投影)面积。)

天空率(%)=圆面积-建筑投影面积/圆面积 ,需要满足:最大天空率<实际天空率,即最大面积>设计面积,才符合规范。

通过精细化外部楼梯而形成的凹凸体量,满足了天空率的要求,又通过向内退让,使 建筑可以由8层增加到9层,实现了体量的最大化。

▲天空率

▲天空率分析

这合理吗? 我让你做设计,你还顺便给我一套房?

根据建筑标准法, 疏散楼梯2m范围内只能设置1㎡以内的固定式防火窗 考虑到结构与承重墙,窗户的位置被精心设计,最大程度上 保证通风和采光。

开窗的同时再加 亿点点细节 ,搞定,下班!

▲开窗和亿点点细节

这就是 株式会社日建设计 在东京的 荒川大厦 这个第一眼看起来最不合理的形态,却交出了最合理的答卷。

让我们再来看一遍全过程。

▲全过程





附图
▲荒川大厦夜景

▲楼梯上的交流空间1

▲楼梯上的交流空间2

▲室内空间1

▲室内空间2

▲五层平面图

▲剖面图

▲剖面详图

▲立面图

▲“缘侧”空间分析图



建筑精有话说

荒川大厦已经建成,可它的故事结束了吗?


我相信你也一样有着一堆问号。在上述内容中没有提到的一些问题,我将在这里 集中解释并做出猜测。


第一问:为什么要在最好的采光面布置楼梯?

从必要性来看, 需要创造室内空间与城市空间之间的缓冲空间,同时塑造建筑形体的标志性。这种情况下,在规范要求内牺牲一定采光来满足功能和造型要求的做法是很合理的。

从可能性来看, 楼梯+休息交流平台+疏散楼梯在形式上是一致的。此外,设计团队还结合已有成品新开发了一种可以照亮整个天花板的 预制上下配光型线性照明系统 ,完全可以满足室内办公的光照要求。


第二问:建筑间距这么小,消防问题怎么解决?

相邻建筑之间均采用防火墙、防火玻璃等,消防设施也有专人定期检查。


第三问:为什么建筑只有一部楼梯?

作为2016年重建的建筑, 个人猜测 是因为建筑平面面积较小,人员也不多,建筑内墙体均采用防火墙等因素,毕竟不合规范是不可能建起来的。 如果有小伙伴知道是什么原因,请留言告诉我们!


第四问:如果有火灾,内部的人怎么逃生呢?

在日本的住宅中,每户的 阳台上都有一个应急避难口 ,直接通往下一层的阳台。如果公共楼道出现问题或被阻挡的话,住户也可以从这里逃生。

▲阳台上的应急避难口1

▲阳台上的应急避难口2

然后再看一下实景图片中的阳台。

▲阳台上的应急避难口3


不能说大同小异,可以算的上是一模一样。


最后一问:日本、欧美的城市为什么密度这么高?

▲日本神户市


第一,与土地制度有关。 资本主义社会下,土地和建筑都是私有的。只要购买了这块地,在这块地的投影范围内,想咋搞就咋搞,而城市规划导则对其的约束力是有限的。在这样的条件下,建筑间距很小也可以理解。


第二,与既有事实有关。 由于西方的城市化较早,而消防规范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的,因此早期并没有很严格的规定。当城市设计师看到城市已经被建成了这个样子,一个头顶三个大。


第三,与消防规范有关。 在这样的情况下,西方的消防规范在很多条例中的要求是比国内要宽松的。1956年4月,国家建设委员会批准了由公安部和建筑工程部编制的《工业企业和居住区建筑设计暂行防火标准》102-56,首次具备了法律效力。相当于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因此,当建筑遇到自然灾害时,西方社会更多强调的是自救。

在消除火源方面, 对于电器老化、电线排布等问题,消防设施的更新等问题上有更严格的要求以及专人定期检查制度。

在阻止蔓延方面, 建筑中有更多的防火墙、防火门。特别是对于防火门和逃生通道的设置以及监管,力度和措施都不是国内可以相提并论的。

在疏散逃生方面, 主要为新增消防疏散口:比如建筑立面上的外挂楼梯;以及新增逃生通道:日本很多住宅的阳台都是连续的,每户之间采用隔板划分,并设置逃生避难口。就是为了当灾害发生时,可以向水平以及垂直方向迅速疏散。

不同的体制,不同的社会环境,也就带来了不同的要求。 但其设计逻辑以及设计手法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任何建筑都不是唯一解,但一定是解之一。提出问题是研究的第一步,多问“为什么”,然后去寻找它“是什么”,正如最开始的那句话——

大胆质疑,小心求证。

加倍努力
2021年03月25日 15:00:40
2楼

很明亮的建筑设计,学习了。

回复
qianlo
2021年05月24日 10:43:23
3楼

好资料,条理清晰,谢谢分享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