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波透射法检测中声测管斜管管距修正用什么方法好?
上海岩联
2019年07月17日 15:20:21
只看楼主

声波透射法是什么?相信行业内的朋友都不陌生。它作为目前最常用的桩基质量检测技术手段之一,具有操作简便、检测范围广、检测细致全面、数据丰富可靠等优点。在声波透射法检测中,波速是用于判别桩身完整性最重要的声学参数;但波速并不是通过声波仪直接测量得到的,而是通过在基桩顶部测得的声测管间距除以声波在两根声测管所夹混凝土中的传播时间得到。 那常用的声测管斜管、管距修正方法有投影法、扇形扫测法、神经网络法,今天岩联小编就这三种常用的管距修正方法,结合长沙某改造工程桩基完整性检测中遇到的实际案例,来对这3种不同方法的修正效果进行综合评估,选出最优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声波透射法是什么?相信行业内的朋友都不陌生。它作为目前最常用的桩基质量检测技术手段之一,具有操作简便、检测范围广、检测细致全面、数据丰富可靠等优点。在声波透射法检测中,波速是用于判别桩身完整性最重要的声学参数;但波速并不是通过声波仪直接测量得到的,而是通过在基桩顶部测得的声测管间距除以声波在两根声测管所夹混凝土中的传播时间得到。

声波透射法检测中声测管斜管管距修正用什么方法好?

那常用的声测管斜管、管距修正方法有投影法、扇形扫测法、神经网络法,今天岩联小编就这三种常用的管距修正方法,结合长沙某改造工程桩基完整性检测中遇到的实际案例,来对这3种不同方法的修正效果进行综合评估,选出最优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本节选取的声波透射法实测桩的基本信息见表1。

声波透射法检测中声测管斜管管距修正用什么方法好?

选择试桩的实测声速深度曲线如图4所示,曲线在8m左右的深度处开始下弯,至15m左右处又逐渐上扬。以曲线的转折点即15m处为分界点,对实测曲线进行拟合,然后再对管距进行修正。

修正效果分析

如图5所示分别为投影法、扇形扫测法和神经网络法对实例中选取的剖面实测曲线的修正结果。修正曲线能够在反映桩身质量缺陷的基础上,将其他非桩身质量缺陷引起的异常声速值修正至混凝土正常声速范围内。为评估不同方法的修正效果,对其修正后的声速值进行统计,对比分析。

表2中:

声波透射法检测中声测管斜管管距修正用什么方法好?

式中:Δv为声测管弯曲剖面修正后声速平均值与非弯曲剖面声速平均值的差值;v軃是声测管非弯曲剖面的声速平均值;vi是对声测管剖面修正后的声速平均值。

声波透射法检测中声测管斜管管距修正用什么方法好?

通过表2所反映的Δv,其数值大小客观反映了不同管距修正方法的效果。分析如下:

1.投影法拟合曲线精度低,误差最大,拟合效果也最差。

2.扇形扫测法避免了声速波动带来的影响,规避了系统误差,拟合效果较好。

3.神经网络法通过BP神经网络对声测管弯曲函数实现逼近,其精度最高,拟合效果也最好。

不同修正方法综合评价

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工程经验,从简易性、工作量、适用范围和精确度四个维度对三种修正方法进行评估,每个评估因素分上、中、下三个相对指标(见表3)。

声波透射法检测中声测管斜管管距修正用什么方法好?

在评价前,从修正过程和修正效果两个角度出发,对以上四个评估要素进行重要性排序。第一,修正管距的目的是获得某深度处的真实声测管间距,故修正效果的重要性大于修正过程,即适用范围和精确度两个评估要素相对简易性和工作量而言更重要;第二,修正的精度直接影响桩身完整性的判别,故精确度的重要性大于适用范围;第三,由于声波透射法检测采集得到的数据量巨大,伴随而来的数据处理工作量也会大大增加,因此工作量的重要性大于简易性。综上所述,重要性排序为:精确度>适用范围>工作量>简易性。

将上述四个评估要素从左至右按其重要性从小到大依次赋予10%、20%、30%和40%的权重,再将每一个评估要素的上、中、下分别赋值为3、2、1,最后统计得到每种修正方法的真值;真值越大,则对修正方法的综合评价越高(见表4)。

声波透射法检测中声测管斜管管距修正用什么方法好?

采用声波透射法进行基桩完整性检测时,由于声测管不平行而导致测得的声速值偏大或偏小,影响了检测人员对于桩身完整性的正确判别。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力求寻找最优方法来修正斜管管距问题。主要结论如下:

1.总结整理了三种常用的管距修正方法,即投影法、扇形扫测法和神经网络法,分析其原理,并详细阐述了修正步骤。

2.将整理出来的修正方法运用到工程实例中,比较不同修正方法的修正效果和差异。并从简易性、工作量、适用范围和精确度四个维度出发,以赋权重的方式综合评估了三种管距修正方法。其中,神经网络法的综合得分最高,修正效果最好。

所以,岩联小编建议采用神经网络法来进行声波透射法检测中声测管斜管的管距修正最为宜。

免费打赏
liubo-humn
2019年09月02日 04:51:07
2楼

谢谢楼主分享的资料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