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中磷的形态与生物可利用磷的分布及相互关系
应用 SMT法 (The Standards , Measurements and Testing Programme)对南京市江心洲污水处理厂不同处理阶段污泥中磷的形态进行了分析 ,揭示了污泥中生物有效磷的可利用性和迁移性 .结果表明 ,污泥中的磷主要以无机磷 ( IP)的形态存在 ,占总磷 (TP)的 61 %以上 ;有机磷 (OP)含量较低 ,仅为 15 %~35 %;而在无机磷中,非磷灰石无机磷 (NAIP)是主要的赋存形态
,占 IP的 60 %以上 .这表明污泥中的磷具有较高的潜在生物可利用性 . TP与 NAIP + OP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 R2 =01960 7 , p < 0101) ,表明在不具备磷形态分析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 TP的测定来预测污泥中磷的潜在生物有效性 .污泥的理化性质和磷形态
含量的相关分析表明 ,有机质和 pH是污泥理化性质中的重要指标
,对污泥中磷的潜在环境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温度对反硝化过程的影响以及pH值变化规律
摘要:以乙酸钠为碳源
,采用序批式反应器
(SBR)考察了不同温度对全程和短程
2种类型反硝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温度为
10~30℃时,2种类型反硝化均可以进行完全 .相同温度下 ,短程反硝化的平均比反硝化速率是全程的 1.312倍.降低温度 ,2种电子受体的比反硝化速率均会下降,且 20~10℃的温度转变较 30~20℃转变的影响显著 ,其中以 NO2 --N的还原过程受低温影响较大 .低(10~15℃)条件对 NO3 --N向 NO2 --N的还原过程有一定抑制作用 .在起始电子受体浓度与 pH值相同的条件下 ,温度越低 ,反硝化过程中 2种系统 pH值增量越大 ,反硝化结束时的 pH值越高 ;温度相同条件下 ,短程反硝化结束时 pH值曲线上峰点的值高于全程反硝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