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应的规范条文规定,一般建筑(隔震建筑和消能减振部位除外)在不同的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场地类别下,当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不同时,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分别按不同烈度取值,见表3-1和表3-2。建筑设防类别不同时,计算时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取值见表3-3。按建筑类别和场地类别调整后的抗震措施(烈度) 表3-1建筑类别 场地类别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 0.05 0.10 0.15 0.20 0.30 0.40甲、乙类 Ⅰ~Ⅳ 7 8 8 9 9 9丙类 Ⅰ~Ⅳ 6 7 7 8 8 9+丁类 Ⅰ~Ⅳ 6 7 7 8- 8- 9-按建筑类别和场地类别调整后的抗震构造措施(烈度) 表3-2建筑类别 场地类别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 0.05 0.10 0.15 0.20 0.30 0.40甲、乙类 Ⅰ 6 7 7 8 8 9 Ⅱ 7 8 8 9 9 9+ Ⅲ、Ⅳ 7 8 8+ 9 9+ 9+ 续
答复“建筑抗震设防分类的问题” —— 回复 网友 “mouse801” 网友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95规定: 3.0.2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可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类别,其划分应符合下列要求。 3.0.2.1甲类建筑,地震破坏后对社会有严重影响,对国民经济有巨大损失或有特殊要求的建筑。 3.0.2.2乙类建筑,主要指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且地震破坏会造成社会重大影响和国民经济重大损失的建筑。 3.0.2.3丙类建筑,地震破坏后一般影响及其他不属于甲、乙、丙、丁类的建筑。 3.0.2.4丁类建筑,地震破坏或倒塌不会影响甲、乙、丙类建筑,且社会影响、经济损失轻微的建筑。一般为储存物品价值低、人员活动少的单层仓库等建筑。 3.0.3各类建筑的抗震设计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3.0.3.1甲类建筑,应按提高设防烈度一度设计(包括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 3.0.3.2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计算。抗震措施,当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提高一度设计,当为9度时,应加强抗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 50223-2004[附条文说明].rar
电信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pdf 如题
03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2004含条文说明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doc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2008,需要的朋友请下载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2008)
民用电气工程设计深度图样《DX003~004》中九层住宅的设计说明将此建筑定义为二类普通高层住宅,为什么呢?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应为多层建筑。
本帖最后由 zhuzaiyifang 于 2015-5-21 17:55 编辑 楼主在工地上呆的时间少,请问混凝土空心砌块、混凝土多孔砖、混凝土实习砌块各长的什么样子,请赐教,特别是混凝土多孔砖和混凝土空心砌块有什么不一样吗
请问谁有上面这本规范呀,谢谢。如果论坛里有,麻烦您告诉一下我地址。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2008新版)
小弟刚得到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与大家分享:hug:
什么是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指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并采取一定的抗震构造措施,以达到结构抗震的效果和目的。抗震设防的依据是抗震设防烈度,地震烈度按不同的频度和强度通常可划分为小震烈度、中震烈度和大震烈度。所谓的小震烈度即为多遇地震烈度(众值烈度),是指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63%的地震烈度值,相当于50年一遇的地震烈度值;中震烈度即为基本烈度,是指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值,相当于474年一遇的地震烈度值;大震烈度即为罕遇地震烈度,是指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2%~3%的地震烈度值,相当于1600~2500年一遇的地震烈度值。由烈度概率分布可知,基本烈度与众值烈度(即多遇地震烈度)相差约1.55度,而基本烈度与罕遇烈度相差约为1度。例如,当基本烈度为8度时,其众值烈度(多遇烈度)为6.45度左右,罕遇烈度为9度左右。抗震设防烈度是按国家批准权限审定的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一般情况下可采取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的地
现在对建筑的分类比较多,容易引起混淆,自己做的尝试区别开
相关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