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转移的转化途经主要有三种方式: 第一,一些非常成熟的国外技术和产品,直接引进,因为国内国外的工程条件相似。这种情况下,往往国内公司的参与度比较低,大部分的利润在国外公司的手中。 第二,参与一些技术的研发引进。比如高校、公司和国外的团体合作,这种技术引进只能算是技术合作,离真正产品化还有一段距离,并且应用领域也不确定。 第三,就是我现在着重做的技术本地化,已经比较成熟,应用领域的其它配套措施都很完善,而且国际市场需求比较多,近些年会有一些技术在中国环境领域爆发。
技术转移的转化途经主要有三种方式:
第一,一些非常成熟的国外技术和产品,直接引进,因为国内国外的工程条件相似。这种情况下,往往国内公司的参与度比较低,大部分的利润在国外公司的手中。
第二,参与一些技术的研发引进。比如高校、公司和国外的团体合作,这种技术引进只能算是技术合作,离真正产品化还有一段距离,并且应用领域也不确定。
第三,就是我现在着重做的技术本地化,已经比较成熟,应用领域的其它配套措施都很完善,而且国际市场需求比较多,近些年会有一些技术在中国环境领域爆发。
引进环境技术的本地化操作和问题分析:
案例:DynaSand连续沙滤
介绍这个案例的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在引进技术和设备时,往往忽略经验和管理。这个技术诞生于70年代,在90年代欧洲应用比较多,在日本、澳大利亚也有相应的产品,然而一直没有在国外出现特别大规模的应用,直到近几年帕特森收购了以前最原始技术的所有者。之后,2012年、2013年这几年,该技术在北美市场几乎是一统天下的局面,美国的很多公司专门做这种技术的运营,以上是这个技术的背景。
设备的形式包括传统应用、及针对生化去除氨氮的单元,他们之间有很多细微的差别。该技术真正在国内开始应用,应该是2000年之后,也是从2000年开始学这个技术。如果忽略很多细节,可以做成这套设备,而且常规过滤领域国内现在也已经有应用。
但目前批量生产往往会出现问题,这也是由于我们对一些细节的处理还不够彻底,而且对于氨氮和反消化这两个方面的应用欠缺得更多。过滤技术对技术和管理的要求比较高,所以有的时候往往是技术来了,但是经验没跟上,导致产品的应用出现问题。技术的细节实际上都是经验的积累和演进,这个技术从70年代发展到现在,各种细节都有一定的道理。和这个技术类似的一些应用,比如说生物滤池,是非常重管理的技术,现在国内大型污水厂用生物滤池的非常多,但是真正能运行好的很少。
案例:蚯蚓工业化
我想通过这个案例表达一些技术的引进难度非常大,需要深度的本地化。蚯蚓养殖技术对于一些固体废弃物、污泥的处理非常有用。这项技术工业化与非工业化有巨大的区别,工业化和传统蚯蚓散养的效率相差10倍,而且通过管理可以将蚯蚓的价值利用得更充分,还可以用蚯蚓进行碳工业的转化。
这项技术在国外一些国家已经比较成熟,包括美国、加拿大、欧洲、荷兰、比利时等,但是本地化难点在国内非常明显,主要是蚯蚓品种的问题。蚯蚓品种的引进非常难,用了一年的时间想引进加拿大的品种,但是基本上没有办法,因为国内的海关要求单只检疫,可是因为工业化程度的品种衰退非常快,所以引进一次起码得上千万只。一个农大的教授,他说,“我这边折腾十几年了还没(引)进来,就别折腾了。”
另外一个问题是原材料复杂。起初我们雄心勃勃想做污泥,但是后来发现污泥的复杂性很难控制,如果有了问题,对养殖车间是灾难性的毁灭。我们并没有放弃这个技术,想了一些改进的思路,比如碳源的来源,用单一的机制——牛粪来做,这也是国内唯一的工业化的技术。
案例:BioDopp生化技术
这个技术的节能效率非常突出,可在一个常规污水厂的基础上,通过改造生化实现节电40%。现在有一个核心数据,6米水深,我一度电可以供6公斤的氧,现在离最接近的技术可能也只能供三公斤到四公斤。
案例:BioComb一体化小型污水设备
产品的引进可能稍微简单一些,主要在于充分利用国内的加工能力。该产品是一体化的污水处理装置,主要针对农村污水,我把这些污水技术集成在一个集装箱里。可能很多人认为把大污水厂做小就可以了,但其实不是,这种产品的定位就是终端处理。
处理前端的收集非常重要,收集决定整个污水的处理程度。这个产品我们采用了整体供货加安装调试的模式。这个小装置里技术难点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来水极度不均匀,第二个是有非常长的污泥排放周期,这两个问题解决之后小装置一般就不会有什么障碍。
案例:河道修复
这也是一个最简单的本地化案例。这个照片中河道的中间有一条白线,白线下面就是我们做的300米河流的水域循环的装置。这个技术之前在德国鲁尔河修复时用过,可以达到非常低的修复能耗。此项技术虽然原理比较简单,但要达到处理效果还得注意一些细节,比如300米的板子能不能曝出气来,气泡均匀到什么程度等等。实际上本地化成功也很简单,装好通气和水之后,整个河面就得到处理,设备本地化也完成,以后其它的河都类似。这就是我们的河道修复技术。
本文来源:JIEI创新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