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曼玉前男友讲述“大裤衩”设计之谜
怪蜀黍2番
2017年08月25日 17:33:25
只看楼主

编者按 奥雷-舍人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建筑师,令人羡慕的不仅仅是他满满的颜值和漂亮的女友张曼玉,还有他令人惊叹的建筑作品。代表作cctv大楼、新加坡堆叠住宅、泰国堆积大厦等等具有标新立异的建筑外形,有人喜欢、有人厌恶、有人惊叹,当奥雷-舍人为你讲述他的设计思想时,你会了解一种全新的建筑创作出发点。 我们应该反思:乡土、文脉、环境的限制是不是有些狭隘呢?用现代的技术来表达我们对当下生活的理解是不是更加重要呢?毕竟500年以后我们的建筑也是古代建筑啦!


编者按
奥雷-舍人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建筑师,令人羡慕的不仅仅是他满满的颜值和漂亮的女友张曼玉,还有他令人惊叹的建筑作品。代表作cctv大楼、新加坡堆叠住宅、泰国堆积大厦等等具有标新立异的建筑外形,有人喜欢、有人厌恶、有人惊叹,当奥雷-舍人为你讲述他的设计思想时,你会了解一种全新的建筑创作出发点。
我们应该反思:乡土、文脉、环境的限制是不是有些狭隘呢?用现代的技术来表达我们对当下生活的理解是不是更加重要呢?毕竟500年以后我们的建筑也是古代建筑啦!

奥雷-舍人说:
form follows fiction
「形式追随故事」
奥雷-舍人说:建筑设计超越了实体物质、 建筑环境的范筹,它真的与我们想如何生活、 如何阐述我们的故事及其他人的故事息息相关。
过去的几个世纪,建筑界被一条著名的魔咒——「形式追随功能」所禁锢,这个理论一度成为当代最伟大的宣言,同时又是个危险的紧箍咒,因为它虽让建筑摆脱了装饰的束缚,但同时也宣判建筑走向了功利且倍受约束的终点。
当然,建筑与功能有关,但这让我想起了Bernard Tschumi(伯纳德-屈米,著名建筑评论家、设计师)对这句话的改写,并提出一个我完全不同的见解--form follows fiction「形式追随故事」
我们可以这样想:如果建筑设计与建筑物是一个空间的故事,有关居住在那裡的人的故事,有关在里面工作的人的故事,那么我们就可以想像建筑物创造出来的经历。
在这样的概念下,我对fiction感兴趣不是因为它的虚幻,而是它的真实,建筑可以真实地反映人们的生活和互动关系。我们的建筑物一开始是一些雏形、想法,它让我们了解生活或工作空间可以有什么不同,以及文化与媒体空间现今可以如何展现。

我们的建筑物必须是真实的,它们会被建造出来,建筑物是一种实体物质与想法概念两者之间明确的结合产物。我认为建筑物是一种组织结构,它们的核心思想像是一个系统::我们要如何把事情安排的具有功能性与体验性呢?我们要如何创造出可以引发一系列关系与故事发生的结构?而我们在建筑物里面的居民及使用者的虚幻故事要如何在描绘建筑物的同时也能让建筑物描绘出这些故事?
而这当中就会产生出第二个词汇,我称之为「叙事综合体」——多个同时进行的故事结构由我们创造出的建筑物去展现出来。所以我们可以想像建筑是个呈现关联性的复杂系统,既具备标准化和功能性,又具备体验性和情绪性,或者社交性。
一、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总部
这是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总部,我和Rem Koolhaas(库哈斯)在大都会建筑事务所共同设计,2002年我第一次抵达北京时,城市规划部门向我们展示了这张图:除了当时少数的几栋建筑,市中心的商务区规划了雨林般的上百栋高楼大厦。所以我们必须在一个除了垂直以外其他都没有的规划概念底下做设计。


当然,高楼大厦是垂直的--它是个死板板的层级结构:顶部总是最好的,底部总是最差的。 所以似乎是你盖的越高越好。
我们不禁要问:建筑物可不可以有一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可不可以摆脱层级结构体系?它可不可以是一种合作而不是隔离的系统?所以我们把这个竖向的塔弯回到本身,形成一种可以互相串通的环状物。


我们的想法是,把电视制作的所有功能融合到单一系统里面:新闻、节目制作、广播、 研究、训练、管理等全部融合到可互相串通的这个环形里面,人们可以在这里互相见面、交流、合作。

我一直很喜欢这张图,就像人体的构造,它有自己的器官及循环系统,如同学校的生物课所展示的效果。你会突然发现建筑不再只是建筑材料的堆积,而是一个有机体、生命体。
而当你剖析这个有机体时,你会辨识出一系列的主要功能区域--节目制作、广播中心、新闻。 他们与一些社交设施紧紧地缠绕在一起:会议室、餐厅、交谈区等人们碰面交流的场合。 所以这个建物的组织结构是一种混合体,介于技术与社交及人员与行为之间。
我们使用类似循环系统的环形建物来串联每样东西,使访客与员工都能在这个伟大的联合体里面,体验不同的机能。

△一系列的主要功能区域

△紧紧缠绕的社交区域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循环系统
拥有47.3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使它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建筑物之一,有10,000人在里面活动。 当然,这样的规模超出了我们对传统建筑物的理解范围。所以我们停工了一阵子,然后坐下来,剪出10,000张小贴纸,然后把它们粘在一个模型上,只是单纯地想挑战我们自己,来理解这个数量真正的含意。

△粘贴了1万人贴纸的模型
与数字无关,而是人——生活在这一栋大楼里面的人,我们要理解这些人并为这个建筑物写出脚本,于是我们创造出五种假想的角色,然后追踪他们在这栋大楼一整天的生活状况:他们会在哪碰面、他们的体验如何等?所以,这是一种描绘与设计建筑物的方法,也是一种体会它的方式。

△创造出五种假想的角色
并追踪他们的生活状况

△艺术展览功能区
这是广播主控室,技术性安装层面的要求相当大,它可同时播放200个频道。

这是它当今矗立在北京的样子。它的第一次现场直播是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在北京奥运会之前,它的外部装修已经全部完成。你可以在最顶端的75米悬臂处看风景,这三个小圆圈,就是贯穿整栋大楼 开放回廊的一部分。你可以站在玻璃上面俯瞰你脚下整个城市在缓缓流动。


△悬挑75米的悬臂


△站在玻璃上面俯瞰
整个城市在缓缓流动
这栋建筑物已经是北京生活的的一部分,它就在那。现在它也变成了北京一个相当受欢迎的婚纱摄影背景。

一本杂志的封面描述了这栋建筑的角色,《城市漫步》週刊很像伦敦的《Time Out》週刊,它描述城市里一周发生了哪些事情。突然间你会发现,这栋大楼不再仅是一栋大楼, 它扮演了城市一员的角色,它像是在北京生活的一系列人物中的其中一员。于是建筑突然间像是具有了参与生活的品质,它可以参与创造故事、展现故事。我认为这是我们思想上必须相信的一个信念。

△杂志的封面描述
建筑成为城市生活的一员
这栋大楼还有另外一个故事,就是它的建造者的故事——400个我所带领的工程人员与建筑师,合作了差不多10年,我们花时间一起设计这栋大楼,从想像它建成后的样子,到最终在中国把它建造完成。
二、新加坡大型住宅开发案
这是一个在新加坡的大型住宅开发案,我们看一下新加坡、亚洲乃至全世界的其他国家, 他们都是以高楼大厦为主,可是这种类型的大楼制造了更多的疏离感而非亲近感,而我想质疑:我们对住家的想法到底是什么?
我们的公寓大厦不仅要有个人的私密性和个性,还要有集体活动的需求,我们要想想如何创造一个社区交流的环境,一个可以让你乐于分享的环境。

我们必须设计1,040间公寓,典型的答案是——外型会像这样子:根据政府法规,会有24层的楼高限制,12栋大楼,只剩下一点点开放空间,其它什么都没有——相当拥挤严密的系统,虽然大楼可以将你与其他人分隔开,但这根本不能给你隐私,因为你离隔壁邻居相当近,所以盖好之后的公寓群质量堪忧。

所以,我提议推掉高塔,把垂直设计改成水平设计,并把它们堆叠起来,从侧面看它有点不规则排列,如果你从直升机往下看,你可以看到,它的组织架构实际上是个水平建物堆叠起来的网状六边形。这是为了创造出几个大型户外庭院,这些中央空间为社区规划了多种设施与功能。


你可以看到这些庭院空间并非是封闭不透气的空间,它们是开放的、通透的、互相连结的,我们称呼这个项目是 " 编织 " ,像是我们人类与空间彼此的交错编织一样。我们设计的每样细节,都与「把空间赋予生命并还给社区居民」有关。
事实上,这个系统可以在我们布局主要的公共空间时,让它层层堆叠出越来越多的个人与私密空间。我们展开的是一种介于总体与个人之间的设计概念。


一个小小的数学算式:如果我们把所有在地面上的绿地面积,扣除掉建物投影面积,然后加上所有有绿色植物的露台面积,我们会得出一个112%的绿覆率,比不盖大楼还要有更多的自然空间。

当然,这个小小的数学算式结果说明了我们增加了居民可利用的空间。事实上,这是第13楼的其中一个露台,你会看到提供给社交活动的新标准、新场所。

我们在“可持续发展”上花费了很多心思,在热带地区,阳光是最需要注意的因素,它们事实上要找的是遮蔽处。我们首先确认所有的公寓大楼整年都会有足够的日照时间,然后再进行外墙玻璃优化,来减少建筑物的能量消耗。



更重要的是,我们确信可以透过地形设计来达成这个目的。建物本身提供了足够的遮蔽给中庭花园,所以花园一整年都适宜人们活动和纳凉。我们更进一步地沿着主风廊设置了水池,让它蒸发冷却后形成一个微型气候,进而有效地改善居民居住的空间品质。
这个想法创造了多样性的选择、一种你想去哪就去哪、想躲哪就躲哪的自由,在一个多样性的环境产生个人生活的多样性。




三、德国柏林的媒体公司
从亚洲来到欧洲:一栋座落在德国柏林的媒体公司, 正从传统印刷媒体转型到数字媒体。公司的执行长问了一个很中肯的问题:“为什么现今每个人仍希望到办公室上班,即使他们可以在任何地方办公?一个公司的数字形象定位要如何在建筑物上体现出来?”。
我们创作的不只是一个物体,我们还在物体的中心创造了一个大空间,一个有关于共同合作、一起团结奋斗的空间。 沟通、互动是空间的核心思想,它会自己浮上来,像是我们所说的" 合作云 ", 它就在建物中间,被一个标准模组的办公室所围绕包裹著。从你的办公桌,只要走几步,你就可以到核心空间里的合作云来共同体验。





四、伦敦奥林匹克公园文化中心
最后,我们来到伦敦,参与了伦敦传承开发公司的一个项目任务。我们被要求要负责研究、调查斯坦福德奥林匹克公园基地的开发潜力。
在19世纪,Albert王子当时建立了Albert城,而Boris Johnson想建立奥林匹克城。

想法是把一些英国最伟大的机构和一些国际机构组织在一起,创造出一个新的协同效益系统。 当时Albert王子在19世纪建立的Albert城,是想用来展示人类的所有成就,让艺术和科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于是他打造了会展路, 把一系列这样的机构沿路串联在一起。

Albert城

Albert城会展路
当然现今社会已经比当时要进步很多,我们不再是活在每样东西都被界定很清楚的世界,我们活在一种不同领域之间开始模糊的世界,一个彼此合作互动远比保持疏离还要重要的世界。
所以我们想建立一个大型的文化机器,一个会协调并赋予不同领域生命的建筑物, 但同时也可以让它们彼此互动与合作。


而它的基础是个非常简单的模组,一个环形模组。它有双走道、日照、通风佳的功能,可以被透视,也可以变成一个大型展览表演空间。

这些模组被堆叠起来,随著时间流逝,任何功能彼此都可能会被其他功能占用,所以机构可能缩小或扩大,因为文化的未来,在某种程度上是最无法预测的。


这栋建筑将坐落在邻近的水上运动中心旁,正对奥林匹克运动场,你可以看到它的悬臂式空间如何伸出并融入开放空间,它的中庭如何在公共空间里赋予生命。



当时的想法是创造一个多样性复杂的系统,让里面的机构实体可以维持它们本身的辨识性, 使它们不会被归类为单一个体空间。

这个是它与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的比例对照图,两者都显示出其项目的庞大规模与潜力, 但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它是一个多重异质建筑, 里面不同的机构彼此间可以互动,同时保持它们的识别性。

创作的想法是这样的:创造一个组织结构可以让不同的故事可以被描述出来--文创、教育、视觉艺术、舞蹈等功能,人们可以自由进入这个一系列空间形成活动轨迹,来阐述他们个人 对这些故事叙述的理解与经历。

五、泰国的海上漂浮电影院
我想用一个小项目来结束演讲,与常规项目有很大不同:一个在泰国的海上漂浮电影院。

我的朋友创立了一个电影节(编者:当时张曼玉还是他的女友),而我当时在想:如果我们来思考电影的故事及脚本,我们也需要思考观看这部电影的观众的脚本。 所以我设计了一个小型的飘浮平台模组, 主要技术来自当地渔民的龙虾田及鱼田的技术,我们与当地社团合作,全部由他们的回收材料建造。
这个令人惊艳的漂浮平台,慢慢地移往海裡,当我们观看来自英国电影资料馆 1904年的「爱丽丝梦游仙境」时,观众最原始的经历会与电影的故事情节相结合。



所以我相信:建筑设计不仅超越了实体物质、 建筑环境的范筹, 它真的与我们想如何生活、 如何阐述我们的故事及其他人的故事息息相关。


cnhanhan
2017年08月29日 08:17:42
13楼
说真的,才华横溢的人国内也有很多,只是被当前国家体制埋没了,外籍男友只是虚荣,张曼玉这傻娘梦和宋美龄一样,自己的市场在国内非要说自己是西方人,又不受西方待见,回来还要跟国人说西方看不起她也就是看不起大家。
回复
xubeibei_5
2017年08月29日 08:29:54
14楼
感谢楼主分享
回复
天地不言
2017年08月29日 08:50:29
15楼
这个建筑褒贬不一,网络上讲有一种很前卫的象征性。
回复
结构小师傅
2017年08月29日 09:21:35
16楼
标题党,如此著名建筑师还需张的名头?
回复
sadan22
2017年08月29日 09:29:22
17楼
张曼玉这么有品位,曾经选择了一位建筑师。
回复
xlhxlh19750525
2017年08月29日 10:12:35
18楼
:handshake:handshake:handshake:handshake
回复
hemin163
2017年08月29日 13:39:58
19楼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jayerin
2017年08月29日 16:51:09
20楼
这个建筑做的真心不错,希望国内的建筑家们也可以有举世闻名的惊世之作!
回复
ff2003061405
2017年08月30日 08:58:15
21楼
感谢楼主分享
回复
tumutumutu00
2017年08月31日 08:54:55
22楼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