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的室内设计近20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与世界相融指日可待。但我们也将面临加入WTO后的严峻挑战,同时也看到中国室内设计令人担心的局面。中国室内设计的特点在哪里?优势在哪里?精品在哪里?未来的发展道路是什么?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和展望。以下是自己对中国室内装饰设计的现状和未来的一孔之见,请行家、专家指导赐教。 一、呼唤室内设计精品 中国在20年的改革开放中,固定资产投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100m以上的超高层建筑和30000㎡以上的超大型建筑在中国大地上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有近万栋超高超大型的建筑每年产值都在2000亿元左右,为中国的建筑师、室内设计师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但由于设计师的素质和政府的管理存在问题,导致大部分的建筑室内设计粗制滥造,没有特点、没有内涵,不是色彩搭配不当,就是造型杂乱无章;不是文化内涵缺乏,就是功能不足。现在室内设计艺术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国的室内设计近20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与世界相融指日可待。但我们也将面临加入WTO后的严峻挑战,同时也看到中国室内设计令人担心的局面。中国室内设计的特点在哪里?优势在哪里?精品在哪里?未来的发展道路是什么?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和展望。以下是自己对中国室内装饰设计的现状和未来的一孔之见,请行家、专家指导赐教。
一、呼唤室内设计精品
中国在20年的改革开放中,固定资产投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100m以上的超高层建筑和30000㎡以上的超大型建筑在中国大地上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有近万栋超高超大型的建筑每年产值都在2000亿元左右,为中国的建筑师、室内设计师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但由于设计师的素质和政府的管理存在问题,导致大部分的建筑室内设计粗制滥造,没有特点、没有内涵,不是色彩搭配不当,就是造型杂乱无章;不是文化内涵缺乏,就是功能不足。现在室内设计艺术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楼
1.抄袭成风
天下文章一大抄,室内设计也存在“天下设计一大彷”的问题,模彷成了设计师的怪癖。
一是风格上抄袭。生搬硬套的欧式,随意性的古典,不伦不类的中式,有些更严重的采取全盘端,完全没有自己的特点。如某些酒店模彷香港的君悦,某些酒店模彷深圳的阳光、富苑等。
二是材料上的抄袭。而且天、地、墙同时抄,所以中国近十年进口最多的材料就是大花白、西班牙米黄、沙安娜米黄、银线米黄、美国白麻石材以及榉木、红影木、樱桃木,达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
三是造型上的抄袭。什么地方出现了新潮高档的装饰工程,大家就蜂拥而上,全盘抄袭。北京国际俱乐部开业后,就有很多酒店工程模彷其材料、造型、色彩、绿化。在中国建筑市场上,外国设计师一直统领着中国的建筑装饰潮流,长此下去中国的设计师将更加落后,更无市场立足点。抄袭实际上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
回复
3楼
2.室内设计师综合知识差
中国的室内装饰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大部分设计师综合知识差,高档工程遇到不当的设计师。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设计师设计的高档饭店有80%以上不尽合理,已有60%的饭店急需改造,造成了严重的浪费,也给中国的设计师带来了不好的口碑,很值得我们反思。
酒店设计的主要通病有几方面:
一是重装饰、轻设计:天地墙堆砌着高档豪华的装饰材料,室内空间却死气沉沉,工艺品不到位,摆设不合理,没有把小世界丰富多彩的内容营造出来,只给人腹中空空的感觉。
二是重装饰、轻功能:只追求表面的观感,不注重使用的功能。不是总台的服务半径不到位,就是其他功能不具备;不是卫生间使用不方便,就是房间电源开关工作状态不正常;不是房内色彩搭配不合理,就是隔音效果不到位。有些酒店由于隔音不好,造成严重客源流失。还有一酒店要显示多功能厅的豪华气派,只顾厅内的面积,但由于没有多功能厅的前厅,主通道和疏散口不够面积,每举行一次会议都会被客人抱怨,影响到了整个酒店的声誉。
三是重造型、轻文化:很多室内装饰的造型都是从多个建筑中拼凑而成的,没有超前创意,经不起时间的推敲。从竣工的那天起,就已经落伍了。只有具有文化底蕴和独特风格的设计,才永远不会落后。物质、精神和艺术显然是整个文化的框架,建筑装饰文化也不例外。对于建筑装饰文化而言,材料的选择仅仅是最基层的物质文化而已,艺术的表达也仅仅是装饰文化体系中的一件外衣,真正统领建筑装饰文化的是建筑装饰本身的语言,它所要表达给我们的东西是有时空概念的空间——这就是建筑装饰的精神文化,核心要传达的就是设计师对各自的建筑的精神文化的理解和区域性、不同生活基调的主张。
回复
4楼
3.中国的室内设计精品很少
也存在很多客观因素。一是政府的管理不到位,不重视人才的培养,现在室内设计师的职称资格都还没有得到解决。二是市场上存在违反设计客观规律的恶性竞争,也没人管。通常设计一座五星级酒店,建设方只给30天时间和2%的设计费,甚至更少。三是施工队伍粗制滥造,豆腐渣工程多,以上种种因素造成了中国建筑装饰工程精品甚少,令人担忧。
二、呼唤中国自己的室内设计大师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专业室内设计师及涉足装饰设计的建筑师已达到25万人,相当于世界上总专业人数的15%,人数众多,名师却极少。像张绮曼、郑曙旸、来增祥、张世礼一样的大师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平心而论,中国有几项著名的作品是中国设计师自行设计的?尤其是室内设计,我们现行知道的一些大建筑、知名酒店,大都是外国或香港设计师设计的,如上海金茂、上海大剧院、北京中银大厦、北京国际俱乐部、北京凯宾斯基、中国大饭店、深圳阳光酒店、深圳香格里拉等。80年代以前中国连三星级以上档次的建筑装饰设计都要请外国设计师,20世纪90年代后大量高档次建筑装饰慢慢地由中国自己的设计师承担,可惜的是,我们做出来的精品太少了,我们的设计大师也太少了。设计大师的称谓是和著名的业绩联系在一起的,如上海大剧院的室内设计师,美国的JACKY先生,原来在中国的设计界没什么名气,但当上海大剧院设计成功以后,他的名字就如雷贯耳。他在中国人甚至外国的设计师眼里就正式跨入了大师级的行列了。接着上海浦东的工商银行大厦的室内装饰也委托他设计,又获得了成功。我们中国有这么多室内设计从业人员,为什么培养大师这么难呢?究其原因如下。
1.中国在培养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的教育定位上有偏差
建筑系属工科,入学不用考美术科。在五年的本科中,色彩、素描课达不到10%的学时。室内环艺系属美术科,不用考理科,在四年的本科中,学建筑知识的学时达不到10%。所以学建筑学的人美学、色彩、工艺造型基础较差,学室内环艺系的人对空间、人体功能学、建筑构造知识肤浅,这样就使他们的缺陷都暴露在工程设计中。学建筑专业的设计师设计的工程,大部分单调呆板,艺术氛围太差,学工艺美术专业的设计师设计的作品,显出小气、繁杂、功能不适、缺乏建筑文化。所以时下很多设计师毕业后进行再续教育。学建筑本科的再去研读室内研究生,学室内本科的再去读建筑研究生,这样会使未来的设计师水平有很大提高。我建议教育部门最好像国外的教学一样同时培养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因为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二者是分不开的。现有的室内设计师都缺乏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室内设计是一门学科多专业交*的体系,不仅在于美化环境,更在于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所以中国现有的延续了几十年的传统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回复
6楼
三、呼唤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室内设计
中国不论在古代还是在近代都有着辉煌灿烂的科学、文化、艺术,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20年,经济飞速发展,大国风范更加突出。作为一个大国,它的文化特征和建筑艺术风格是体现一个国家形象和尊严的标志。如古典欧式、新古典、巴洛克风格,都是欧洲人,尤其是法国、意大利人为之骄傲的建筑艺术风格,永盛不衰。伊斯兰风格、纹样也有着很鲜明的特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的日趋国际化,国外室内用品的大量涌入,欧美的生活方式,室内装饰的样式、设施、消费观念也随之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在丰富我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对我国传统的文化、建筑艺术产生了强大的冲击。盲目照抄照搬国外的室内装饰样式,导致大量的中国室内装饰中不中、洋不洋、不伦不类的工程随处可见。有一个市政府的贵宾接待室,天地墙按现代风格装饰,但家具却选用了法国路易十四时期的沙发,据说要体现豪华气派,真是贻笑大方。
以皇家帝王的宫殿、亭台、楼阁为首的中国式的建筑也很有特征。但在新的发展时期,在与世界设计的交融中,抄来主义、拼凑主义涌进市场,我们的设计师把自己的特色忘记得一干二净。民族的文化、民族的精神,民族的艺术要永放光芒,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用中国自己的式样、自己的造型、自己的色彩,去提炼一种涵义深、造型美、艺术性强的固定形象,光复我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艺术,只要设计师努力去创新,不信东风唤不回。开创2l世纪建筑和室内装饰艺术风格的先河,是我们这一代设计师义不容辞的使命。
回复
7楼
四、展望21世纪,建筑室内精品、
室内设计大师将在中国辈出
中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中国的建筑装饰更是史无前例,世界上有史以来投入最大、规模最大的建设,必将带动建筑艺术、室内装饰艺术纵深发展。2l世纪的建筑市场将是中国的市场,中国将是出精品出人才的市场,何以见得呢?
一是有功底有业绩的年青设计师正不断涌现,近来由各地兴建由国内设计师设计的五星级度假酒店、高档建筑装饰,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好评。如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系主任苏丹,30岁出头,就有较为扎实的功底,设计作品屡屡获奖。同济大学的陈忠华教授,40岁出头,作品遍神州,人民大会堂国宴厅获得较大成功,尽显其设计风采。深圳的设计师姜峰、顾伟、杨邦胜、魏雪松,都有良好的业绩。这一代新人预示着中国的室内设计必将走向世界、赶超世界!
二是中国的室内设计师有得天独厚的本土优势,庞大的市场份额为设计师提供锻炼机会。
三是中国的室内设计及装饰已有忧患意识,已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誓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四是中国加入WTO后,建筑向世界开放,必将吸引一大批国外著名设计大师在中国市场大显身手,中国的设计师可以从大师身上学到不同档次、不同风格的设计知识,能取长补短,再加以发展,未来的中国将是设计人才辈出的地方。
回复
8楼
五是精品意识不断加强,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有较多的高档建筑、五星级宾馆获得了成功。如深圳的特区报业大厦、五洲宾馆、东莞的湖景大酒店、宁波南苑饭店、北京亚洲大酒店等。
好的作品也初露头角,2001年在广东省就有2座五星级休闲度假酒店是由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的,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好评。
位于广州番禺长隆野生动物园内的长隆酒店,是针对野生动物园主题公园而设计的,在集休闲、观光、度假功能为一体的酒店这方面做出了成功的探索。
深圳的圣廷苑酒店,是中国首家生态式五星级酒店,设计上不仅利用建筑有利的空间进行园林式的布置,而且按生态环境、生态植物、生态平衡的要求进行安排,得到了各方专家的好评,取得了五星级酒店当年开业当年盈利的好效益。
只要中国的室内设计师孜孜不倦地学习,大胆地借鉴,融会中西文化,创新民族特色,中国的建筑市场将是世界的建筑博览市场,中国的未来将是精品林立、设计大师辈出的时代。
我很欣赏的一篇文章,经常重读,现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希望与大家共同提高认识能力!注:曾坚先生是中国室内设计学会荣誉会长。
回复
9楼
再读钟华楠的《“抄”与“超”》
曾坚
最近重读钟华楠先生80年代写的一篇文章《“抄”与“超”》,结合室内设计专业的情况,仔细揣摩,很有教益。
几年来,我们在文章中、在论坛上对“超”的谈论很多。一般对“抄”抱批评的态度。《“抄”与“超”》帮我们把问题挖了一层,读了有些感触:
为何而“抄”
“抄”有很多情况,如果不分青红皂白都一概打五十大板,其中可定有冤枉的。从文章中可以看出,钟先生善于分析,并加以区别对待。
第一种,是为超而超,采取限“抄”后“超”,这种情况不但可以原谅,而且是必经之路。
第二种,是甲方领导人的固执意见而“超”,这是情有可原的。
第三种,是只知道“抄”而不知道“超”,那就没有意思了。
第四种(是我加的),为“钞”而“抄”,那就更糟糕了。
总之,不能对“超”一概否定。的一种应加以肯定和鼓励。第二种,设计员是违背自己意愿的,所以可以原谅。但如果未向甲方和领导人作有力的说服工作,多少有点遗憾。第三种,是因为创作抄袭难得多。至于第四种是较普遍的,把室内设计变成纯粹的商品交易,怎么好卖就怎么干。这类的设计人员正在改变自身的价值观,成为雇主的绘图员了。因而为何而“抄”里大有文章。
“抄”和“模彷”
从表面看两者似乎相彷,仔细想想,很有出入。模彷不是简单地抄袭,而是一种积极的学习。通过模彷可以领会别人的精辟之处,取其精髓,转而融入自己独到的风格中,可以更上一层楼。钟先生文中所说的墨西哥简氏,日本二战后抄的欧美产品,以及书法名家成功之路,都是从模彷开始,也就是为“超”而“抄”的结果,而不是那种简单的抄袭。说到简单的抄袭,室内设计中有这类的例子。CAD发展到今天,有些人就把“克隆技术”引入室内设计。他们为了省时间,用拼凑组合的办法来代替设计。一张透视图例,第面是从xx大酒店中“克隆”过来的,墙面是从xx杂志“克隆”过来的.....,家具、陈设、吊顶都可以“克隆”。这样的抄袭,也许能选中而得标。实际上设计人员并未做设计,与现场情况和业主要求是否符合,只有天晓得了。
“抄”与“创”
过去我们鼓励大家创新,反对抄袭,我们的思想上就简单的把“抄”和“超”对立起来,甚至到了要创作就不许超的程度。读了钟先生的文章,才感到没有找到“抄”和“创”的辩证关系。有目的的“抄”是“创”的初阶。创造性的构思很少凭空产生的,它总是在吸收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前进。所有的一切发明,几乎毫无例外地通过重新组合和改进,从以前的老发明重产生出来的。在重读钟先生的“抄”与“超”是我重新认识了“抄”与“超”,“抄”与“创”的关系。
“抄”与“超”
钟华楠
同香港建筑师谈论国内的建筑设计,往往听到:“你看过北京的某某饭店没有?你觉得怎么样?”我说:“不错。”这一来便遭到很多非议,如“你一定没有看到过三藩市的某某饭店,东京的某某饭店,如果你看过,便知道北京的某某饭店是抄过来的?!”
我也反唇相讥:“如果你看过某市某饭店、香港的饭店、甚至办公楼又何尝不是抄的!”
这些年来,大陆的一些建筑物似曾相识,很面善。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局面下,百废待兴,抄是比较快捷而且稳妥的,不至于“冒险”,就算有错也不会铸成大错。这样看来,朝野不无其道理。相反香港抄了几十年,倒是没有什么道理了。香港建筑师笑大陆建筑师,不但是五十步笑一百步,而且他们还不理解大陆的“甲方”和领导人的意见是很固执的。可能某甲方或领导人去外国看过某饭店,回来便要建筑师照抄也未有所料。国内向我索取现成建筑物的设计图则也有之。所以,我认为大陆建筑师抄是情有可原的。
五十年代我在英国读书的时,大学常常请一些国际知名学者或专家到校里做学术报告。这种报告一般是由某系来邀请,校内其他的学生可以参加。
就是这样的一个场合,我参加了一个由著名墨西哥工程师简氏(Felix Candella)所作的演讲会。大大的会堂,几百个座位通满。简氏是世界上很有名望的薄壳混凝土工程师,他的作品很受建筑师的欣赏和重视。简氏走上讲台,台下一片热烈的掌声。“女士们先生们!我不是天才,我是抄才,在大学毕业后,我就想成为世界上一流的薄壳混凝土工程师。但如果我从头做赶起,做到我死也不能如愿。所以我决定‘抄’”。他说,他去了法国,那时候法国是这一门科技最高水准的国家。他花了10年的时间,一心一意的抄,从头到尾,从理论到实践,百分之一百掌握了全部有关“薄壳”资料与其施工方法。再回到墨西哥去,不到两三年便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薄壳混凝土工程师。这位坦白的抄才,终于“超”过了他抄的人。
日本二次大战后,也是“抄”才,抄尽了欧美的产品,现在也在科技上、经济上超过了欧美。
学习书法必由之途不也是“临摹”吗?王羲之、张旭等也少不了“抄”前人,再用余生找出自己的风格。现在很多书法家只花20年时间就可以写出奇妙的不同的书法名家书法来。但是最终他还要有自己的面貌。没有自己地面貌,便不能成为一个承先启后的艺术家。
我认为抄要有抄的目的,先“抄”后“超”不但是可以原谅,而且是必经之路。但一生只知抄,不知超,那就没意思了。如果只抄不知抄是愚蠢,而且自己抄又笑别人抄,那就更加愚蠢了。
回复
10楼
楼主辛苦了,这么晚为中国设计行业的未来所担忧,实在令后生感动。会慢慢领会您的教导。
回复
11楼
不错,可以参考一下,顶一下
回复
12楼
分析的真是透彻啊............................好啊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