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松民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显示,今年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5%,再次达到了10年来的高点。而且,10月份CPI的上涨与前几个月一样,继续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农村涨幅高于城市;二是食品上涨高于非食品;三是消费品上涨高于服务价格(11月14日《中华工商时报》)。 生活在社会下层的民众对这一轮的物价上涨的感受,可以用雪上加霜来形容,因为很显然,本轮物价上涨,仍然是结构性的,即主要是食品价格上涨。涨价的东西,件件都属于他们早起开门所必须面对的七件事,也许他们对劳力士手表或者劳斯莱斯轿车的价格不必太关心,但对肉价、油价、菜价,却不能不关心。 面对这样的形势,一个最直截了当的办法,就是涨工资!因为这种结构性的物价上涨,对那些非工薪族的富人来说,影响是不大的,但对那些靠工资为生的农民工、城市蓝领和白领们来说,由于他们的恩格尔系数比较高,所以这就是一种不能承受之重,只有通过直接涨工资的方式,使他们的人均收入能够和CPI的上升幅度持平,才能维持他们的实际生活水平不至下降,才能谈得上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问题。其他的措施,如加息、加大人民币的升值幅度等,不是远水解不了近火,就是会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都不如这一招来得有效。 但是,如果要使有关决策者痛下决心,毅然决然地采取决定性措施来提高工资,一个绝对必要的前提,就是要让他们能够对形势的严重性有一个充分的认知。而要做到这一点,那些有话语权、有专业声望、有影响决策渠道的专家学者,就要如实地向公众和舆论报告“军情”,但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们却不无遗憾地看到,有些专家发挥的作用,却刚好是相反的。 比如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就用一种轻描淡写的语气说:“通货膨胀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物价全面上涨。从核心CPI这个角度来分析,我们仍然处于安全的范围内,因此不能讲我们已经进入全面通胀。”(11月14日《中华工商时报》) 听起来真的好象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有网友看了这条新闻后顿时如坠五里雾中,不解地问:“请各位感觉一下,到底什么是核心CPI?食品是人们保证生命的必需品,不是核心?那还有什么是核心?电话费是核心?” 都说中国的网友刁钻,但至少从这个事情看,我看中国的网友还是太天真、太善良了。因为所谓的核心CPI,恰恰是排除了食品价格和油价的CPI。区别仅仅在于,国际经济学界使用这一概念,是为了排除掉一些本国政策无法左右的异常因素的影响,以把握消费价格的真实变动趋势,而国内的一些经济学家,如姚总经济师,使用这一概念,却是为了安抚公众之心和政府之心,“我们仍然处于安全的范围内”。殊不知,由于核心CPI不包括食品价格和油价,即便是老百姓揭不开锅了,但看核心CPI的数字,却是“我们仍然处于安全的范围内”。 核心CPI由于不能反映民生的疾苦,因此只能作为一个研究问题的工具,而不能作为判断形势的依据——身为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的姚景源先生,对这一点不应该不明白。但奇怪的是,自从今年CPI开始不停上涨以来,却每每看到姚总祭出核心CPI这个法宝,安抚舆论和公众,结论总归是形势大好,毋须惊慌。总经济师乎?总化妆师乎?我搞不明白了。 商女不知亡国恨,专家应知民生艰——愿以此句与姚总共勉
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显示,今年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5%,再次达到了10年来的高点。而且,10月份CPI的上涨与前几个月一样,继续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农村涨幅高于城市;二是食品上涨高于非食品;三是消费品上涨高于服务价格(11月14日《中华工商时报》)。 生活在社会下层的民众对这一轮的物价上涨的感受,可以用雪上加霜来形容,因为很显然,本轮物价上涨,仍然是结构性的,即主要是食品价格上涨。涨价的东西,件件都属于他们早起开门所必须面对的七件事,也许他们对劳力士手表或者劳斯莱斯轿车的价格不必太关心,但对肉价、油价、菜价,却不能不关心。 面对这样的形势,一个最直截了当的办法,就是涨工资!因为这种结构性的物价上涨,对那些非工薪族的富人来说,影响是不大的,但对那些靠工资为生的农民工、城市蓝领和白领们来说,由于他们的恩格尔系数比较高,所以这就是一种不能承受之重,只有通过直接涨工资的方式,使他们的人均收入能够和CPI的上升幅度持平,才能维持他们的实际生活水平不至下降,才能谈得上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问题。其他的措施,如加息、加大人民币的升值幅度等,不是远水解不了近火,就是会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都不如这一招来得有效。 但是,如果要使有关决策者痛下决心,毅然决然地采取决定性措施来提高工资,一个绝对必要的前提,就是要让他们能够对形势的严重性有一个充分的认知。而要做到这一点,那些有话语权、有专业声望、有影响决策渠道的专家学者,就要如实地向公众和舆论报告“军情”,但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们却不无遗憾地看到,有些专家发挥的作用,却刚好是相反的。 比如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就用一种轻描淡写的语气说:“通货膨胀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物价全面上涨。从核心CPI这个角度来分析,我们仍然处于安全的范围内,因此不能讲我们已经进入全面通胀。”(11月14日《中华工商时报》) 听起来真的好象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有网友看了这条新闻后顿时如坠五里雾中,不解地问:“请各位感觉一下,到底什么是核心CPI?食品是人们保证生命的必需品,不是核心?那还有什么是核心?电话费是核心?” 都说中国的网友刁钻,但至少从这个事情看,我看中国的网友还是太天真、太善良了。因为所谓的核心CPI,恰恰是排除了食品价格和油价的CPI。区别仅仅在于,国际经济学界使用这一概念,是为了排除掉一些本国政策无法左右的异常因素的影响,以把握消费价格的真实变动趋势,而国内的一些经济学家,如姚总经济师,使用这一概念,却是为了安抚公众之心和政府之心,“我们仍然处于安全的范围内”。殊不知,由于核心CPI不包括食品价格和油价,即便是老百姓揭不开锅了,但看核心CPI的数字,却是“我们仍然处于安全的范围内”。 核心CPI由于不能反映民生的疾苦,因此只能作为一个研究问题的工具,而不能作为判断形势的依据——身为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的姚景源先生,对这一点不应该不明白。但奇怪的是,自从今年CPI开始不停上涨以来,却每每看到姚总祭出核心CPI这个法宝,安抚舆论和公众,结论总归是形势大好,毋须惊慌。总经济师乎?总化妆师乎?我搞不明白了。 商女不知亡国恨,专家应知民生艰——愿以此句与姚总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