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文化性
kamilin208
kamilin208 Lv.2
2007年11月20日 02:48:38
来自于园林植物
只看楼主

高手们能不能帮我解决一下问题有哪些植物具有历史文化内涵??

高手们
能不能帮我解决一下问题
有哪些植物具有历史文化内涵??
免费打赏
zx1963
2007年11月21日 12:29:47
2楼
浅谈诗词中的桂花文化
[来源] 《蓝天园林》2007年第4期总41期   [作者] 夏春辉 孔源 吕峰
自古以来,桂花一直为人们所喜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即用桂花浸酒或作为香料。古时的一些建筑还以桂为柱,如著名的汉朝甘泉宫昆明池中的灵波殿等。桂花,又名木樨、岩桂,是我国的特产名花,在园林建设中有着广泛的运用。桂花系木樨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质坚皮薄,叶长椭圆形面端尖,对生,经冬不凋。花生叶腑间,花冠合瓣四裂,形小,其品种有金桂、银桂、丹桂、月桂等。百花园中,凡花之香者,或清或浓,不能两兼,惟有桂花清可绝尘,浓能远溢,堪称一绝。尤其是仲秋时节,丛桂怒放,夜静轮圆之际,把酒赏桂,陈香扑鼻,不禁令人神清气爽。在中国古代的咏花诗词中,咏桂之作的数量虽不及咏梅、菊、牡丹等,但也颇可一观。
1 桂花诗的发展阶段
  1.1 汉代——萌芽时期
  此时桂的意象发生了变化。桂“其类自为林,间无杂树”(《南方草木状》)。因此在人们眼里,桂具有“独秀”的个性,再加上多生岩岭间,凌风霜而不凋,故而历来被视为隐士象征。“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猿狖群啸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王孙兮不可以久留。”淮南小山的这篇《招隐士》最终确立了桂为隐士的地位。
  1.2 南北朝——发展时期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较为严格意义上的咏桂诗,如南朝诗人范云的“南中有八树,繁华无四时。不识风霜苦,安知零落期。”(《咏桂树诗》)南朝吴均的“桂树夹长陂,复值清风吹。氛氲揉芳叶,连锦交密枝。能迎春露点,不逐秋风移。愿君长惠爱,当使岁寒知。”(《夹树》)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咏叹了桂花。
  1.3 唐代——成熟时期
  此时,桂和众多的神话传说相联系,为其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和神气的色彩。《酉阳杂俎》云:“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至此,咏桂诗词总是和月、嫦娥、仙人相联,桂子落人间的民间传说更是为诗人们所津津乐道。如李峤的“未殖蟾官里,宁移玉殿幽。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侠客条为马,仙人叶作舟。愿君期道术,攀折可淹留。”(《桂》)
  1.4 宋代——鼎盛时期
  到了宋代涌现出众多脍炙人口的咏桂佳作,如梅尧臣的“山楹无恶木,但有绿桂丛。幽芳尚未歇,飞鸟衔残红。不见离骚人,惟悴呤秋风。”(《临轩桂》)如李清照的“暗谈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鹧鸪天》)如杨万里的 “梦骑白凤上青空,径度银河入月宫。身在广寒香世界,觉来帘外木犀风。”(《凝露堂木犀》)等,都被人传诵一时。
  1.5 元明清——继承时期
  元明清时期,咏桂诗词也很可观,但内容不出唐宋,艺术手法上也并无特异创新之处,不过好的篇章时也可见。如山水大家倪赞的“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靡靡风还落,菲菲夜未央。玉绳低缺月,金鸭罢焚香。忽起故园想,泠然归梦长。”(《桂花》)如明朝高启的“桂花庭院月纷纷,按罢霓裳酒半醺。折得一枝携满袖,罗衣今夜不须熏。”(《题桂花美人》)都颇具特色。
2 桂花诗的艺术特色
  2.1 托物言志,咏物言情
  这是桂花诗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诗人们通过桂来表达他们的志向和情感。如南朝吴均的“可怜桂树枝,怀芳君不知。摧折寒山里,遂死无人窥。”(《伤友诗》)诗人借咏桂以抒怀,发泄自己的才华不仅未受重视,反而被闲置贬地,直至放逐而死也无人问津的不平和不满。如唐初诗人王绩的“问春桂,桃李正芬华,年光随处满,何事独无花。春桂答:春华讵能久,风霜摇落时,独秀君知不?”(《春桂问答》)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春桂和桃李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的对比,烘托出春桂独立不羁、刚劲凛然的品质,进而表露了诗人怀才不遇而又峻节凛然的心境。如唐朝李白的“世人种桃李,多在金张门。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咏桂》)全诗完全采用比兴之法,托物言志,以抒发诗人洁身自好、蔑视权贵的情感。但诗人不是直接去歌颂桂的高洁不凡,而是通过桃李的趋势媚俗来加以衬托,因而也更变形象,更具可比性。如李德裕的“欲求尘外物,此树是瑶林。后素合余绚,如丹见本心。妍姿无点辱,芳意托幽深。愿以鲜葩色,凌霜照碧浔。”(《红桂树》)诗人前写红桂白花红心的奇特外貌,后写红桂芳洁高贵的优雅风姿,最后借桂抒情,表明了诗人想以桂为伴,啸傲山林的出世的渴望。
  2.2 颂其芳香,赞其气节
  桂花异常芳香,且气节高尚,古往今来,许多诗人用诗来称赞它的芳香和气节。如宋诗人邓肃的“雨过西风作晚凉,连云老翠入新黄。清芬一日来天阙,世上龙涎不敢香。”(《岩桂》)诗人以极为珍贵的龙涎香作为类比之物,就连它都不敢香于桂花之前,由此可见桂花之香了,全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令人叹服。如女诗人朱淑真的“移根蟾窟不寻常,枝叶尤垂月露香。可笑当年陶靖节,东篱犹带菊花黄。”(《咏桂》)桂花移根月窟,仙风道骨,不比人间凡木,似乎一枝一叶还带着月露的清香,最后诗人通过批评陶渊明的冷桂爱菊,从侧面托出桂花之美,别有一番风味。如宋朝范成大的“月窟飞来露已凉,断无尘格惹蜂黄。纤纤绿裹排金粟,何处能容九里香。”(《次韵马少伊木犀》)诗人将神话里的月中桂和眼前的月下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桂花抹上了神奇的色彩。细腻工致的描写把桂花的色、香、形和内在品格都绝妙地表现了出来,尤其是诗的最后,巧妙地以桂花的别称九里香镶嵌其中,一语双关,天衣无缝,既赞美了桂花之香,又抒发了诗人的内心情愫。如南宋吴文英的“怨蛾坠柳,离佩摇洪,霜讯南圃。漫忆桥扉,倚竹袖寒日暮。还问月中游,梦飞过、金风翠羽。把残云、剩水万顷,暗熏冷麝凄苦。渐浩渺、凌山高处。秋澹无光,残照谁主。露粟侵肌,夜约羽林轻误。剪碎惜秋心。更肠断、珠尘藓路。怕重阳,又催近,满城细雨。”(《古香慢•沧浪园看桂》)词人把沧浪园中的即将凋落的桂花作为描写对象,运用象征手法,借景抒情,痛惜大好河山的沦陷,感叹复国希望渺茫,隐曲地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2.3 咏花以自喻
  这类诗也非常多,诗人通过咏桂花来表达自己的人生际遇。如唐朝白居易的“偃蹇月中桂,结根依青天。天风绕月起,吹子下人间。飘零委何处,乃落匡庐山。生为石上桂,叶如剪碧鲜。枝干日长大,根荄日牢坚。不归天上月,空老山中年。庐山去咸阳,道里三四千。无人为移植,得入上林园。不及红花树,长栽温室前。”(《庐山桂》)诗人托物喻意,以庐山桂自喻,一方面显示出诗人高洁的情怀,一方面又婉转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苦闷心情,直接渲泄了胸中的不平之气。全诗不务奇丽,通俗质朴,但在这质朴之中却蕴藏着诗人深沉的情感。如宋朝方夔的“曾住仙山九折岩,夜凉萝荔挂衣衫。月窥尊里如相伴,人立花边自不凡。丛绿联环玱玉佩,残黄琐骨现金函。枝空蟾窟今谁记,犹道东陵系旧衔。”(《木犀花》)夜幕中的桂花似乎比平日更为迷人,月影在诗人手中的酒杯里轻轻摇曳,把酒赏桂花,举杯邀明月,反映了他隐居生活的自得愉悦及他的孤傲。如清朝萧赵琰的“桂之树,托根君之墀。大火当昏,郁郁离离。桂之树,结叶叶,交枝枝,中有丹心君不知。君不知,含情直待秋风吹。秋风吹,君知之。”(《桂之树》)诗人是一介书生,借歌咏桂树以寓怀抱,竭力向君王显示自己的一片丹心,尽显其失意的悲凉和求仕的迫切。与这些诗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月宫移向日宫栽,引得轻红入面来。好向烟霞承雨露,丹心一点为君开。”(《红木犀》)朱元璋在诗中充满了帝王君临天下的自得之意,并通过咏桂花绝妙地体现了他的倨傲之气和唯我独尊之态。”
  2.4 赞桂以颂人
  由于桂花气节高尚,所以许多诗人通过称赞桂花来称颂别人。如唐诗人王建的“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桂花幽香,明月皎洁,冷露无声,诗人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情思悠远的秋夜望月怀人图,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与怀想。如北宋文人欧阳修的“有客赏芳丛,移根自幽谷。为怀山中趣,爱此岩下绿。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更待繁花白,邀君弄芳馥。”(《谢人寄双桂树子》)客人特意移根送来,可见其品味之高雅,同时诗人也为客明已之心而深感谢意,并殷勤相邀,待到花开香飘时,共赏此良辰美景。最典型的莫过于宋朝苏轼的“月缺霜浓细蕊干,此花元属玉堂仙。鹫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记昔年。破戒山僧怜耿介,练裙溪女斗清妍。愿公采撷纫幽佩,莫遣孤芳老涧边。”(《八月十七日的天竺山送桂花分赠元素》)元素是苏东坡的老朋友,曾任御史中丞,因对新法不满而遭外放,苏东坡借扬桂高洁超迈之质赞颂杨绘,既表现自己耿介的品格,又以此互勉,全诗采用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寄情于物,则情因物显,物缘情深。诗中既刻画出天竺之桂的风姿,又把自己的人格和思想感情融入其中,用笔细腻,措词委婉,韵味无穷。
3 结束语
  在历代诗词中,除了专门吟咏桂花的诗词外,一些诗人的作品中还有不少咏桂花名句,他们以不同的吟咏方式丰富着咏桂诗的内容。如宋之问的“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灵隐寺》)、卢照邻的“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长安古意》)、谢榛的“江汉光翻千里雪,桂花香动万山秋”(《中秋宴集》)等,千百年来同样受到人们的喜爱与传颂。

回复
zx1963
2007年11月21日 12:48:58
3楼
拜倒在石榴裙下由来
石榴开花,有红、黄、白三色。人们特别欣赏红花。唐代大诗人杜牧在《山石榴》中写道:“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诗人虽没有直接写石榴花为红色,见丽人发簪榴花,却担心红艳似火的榴花会不会烧坏少女的翠簪和秀发?这真是赞美榴花的神来之笔。

笔者游西安华清池,特地欣赏了相传杨贵妃亲手所栽之根深叶茂石榴树。传说杨贵妃非常喜爱石榴花。唐天宝年间,唐明皇投其所好,在华清池西绣岭、王母祠等地广泛栽种石榴,每当榴花竞放之际,这位风流天子即设酒宴于“炽红火热”的石榴花丛中。

杨贵妃饮酒后,双腮绯红,唐明皇爱欣赏宠妃的妩媚醉态,常将贵妃被酒染之粉颈红云与石榴花相比,谁红得艳丽?因唐明皇过分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大臣们不敢指责皇上,则迁怒于杨贵妃,对她拒不使礼。
杨玉环无奈,依然爱赏榴花,爱吃石榴,特别爱穿绣满石榴花的彩裙。一天唐明皇设宴召群臣共饮,并邀杨玉环献舞助兴。可贵妃端起酒杯送到明皇唇边,向皇上耳语道:“这些臣子大多对臣妾侧目而视,不使礼,不恭敬,我不愿为他们献舞。”唐明皇闻之,感到宠妃受了委屈,立即下令,所有文官武将,见了贵妃一律使礼,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严惩。
众臣无奈,凡见到杨玉环身着石榴裙走来,无不纷纷下跪使礼。于是“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流传千年,至今成了崇拜女性的俗语。
回复
zx1963
2007年11月21日 12:49:22
4楼
斑竹传说
斑竹驳文点染,传说是舜的两个妃子洒泪渍竹而成。

  舜原是一个普通人,他的父亲是个盲人,母亲早死,继母生了个弟弟叫象。继母喜欢象而厌恶舜,父亲也顺承母意而虐待舜。但舜仍孝敬父母,爱护弟弟,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尧此时为帝,自知年纪已大,要选接替自己帝位的人。人们向尧推荐了舜。尧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借以观察舜的品德行为。

  尧的两个女儿美丽而贤惠。大女儿叫娥皇,二女儿叫女英。她们嫁给了劳作在田野中的舜,并没有因自己是帝尧的女儿而骄横怠慢,而是很谦恭勤俭来尽做媳妇的责任。

  舜的父亲与象预谋杀舜。他们让舜去给仓廪涂泥,舜回来把这事告诉两个妻子,跟她们商量去还是不去。两个妻子说:“父母让去干的活,当然要去干啊!”舜去了。当他爬到廪顶上涂泥时,他父亲把梯子撤走,然后放起火来烧廪,想把舜烧死。舜发现廪顶有两个斗笠,就拉住斗笠的绳像伞兵那样降落到地上。这两个斗笠是娥皇预先放在那儿以防万一的。舜的父亲又让舜去浚井,舜又同妻子商量这事儿,妻子说:“当然应该去啊!”舜去浚井,父亲把井口堵死,想把舜闷死在井里,舜发现井壁旁有一道洞隧,就从那儿爬了出来,这是女英帮他事先开挖的。父亲又让舜饮酒,想借他酒醉时杀死他。舜告诉了妻子,妻子给了他一种药,让他事先在在种药水里洗浴。舜去喝酒,喝天也不醉。就这样在娥皇,女英的帮助下,舜终未遇害,同时,他并不怨恨父母和弟弟,仍像往常一样善待他们。

  尧知舜治家有方,又用舜干一些组织,管理方面的工作,舜总是与妻子商量怎样处理这些事情。结果舜总理百官,百官都服从命令,使百事振兴无一荒废;舜接持来朝见的诸侯,使诸侯们都能和睦相处;舜进入深山与森林中,经受暴风骤雨的考验也不迷失方向。尧经过如此考察后,让位给舜。
回复
zx1963
2007年11月21日 12:50:21
5楼
愁思百结赋丁香—四时花木诗话之七
来源:吉林日报 作者:李信 日期:2006年8月18日
丁香属木犀科丛生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原产于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史,在宋代更是广泛栽植。初春开花,一般开在枝头,花朵细小而繁密,有纯白、淡黄、淡紫、蓝紫、紫红等色,清艳雅丽,素香远溢,被看作友谊、爱情、幸福的象征。

在我国,丁香多栽植在庭院、公园、寺庙、住宅等处,是雅俗共赏,非常受人喜欢的观赏植物,也很得文人的青睐。杜甫《江头五咏》中就有一首专咏丁香:“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

丁香未开时,其花蕾密布枝头,称丁香结。自唐宋以来,诗人常常以丁香花含苞不放,比喻愁思郁结,难以排解,用来写夫妻、情人或友人间深重的

离愁别恨。李商隐《代赠》诗:“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暮春里的黄昏时分,一位女子倚楼而立,不知不觉间已是如钩弯月高挂天上。芭蕉未展,丁香不开,此情此景正如同女子与情人不能相见而各自牵肠挂肚,愁肠百结。

五代南唐中主李瞡《摊破浣溪纱》词:“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此词是写一个女子,手卷珍珠帘上玉钩的时候,仍然是春恨绵绵紧锁高楼,风里落花无主,云外不见青鸟传来亲人的书信。雨中的丁香花蕾空结在枝头,又一次绝望的愁绪浓得化也化不开。回首三楚大地,天低日暮,长江水滚滚东去,更加映衬了愁思的深广和渺无尽头。“丁香空结雨中愁”一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情,情景交融,意象生动。“接天流”3字,也不禁让人联想到李瞡之子后主李煜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源头。

唐代陆龟蒙《丁香》诗:“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枝头散诞春。”五代牛峤《感恩多》词:“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毛文锡《更漏子》词:“偏怨别,是芳节,庭下丁香千结。”尹鹗《何满子》词:“欲表伤离情味,丁香结在心头。”宋代钱惟演《无题》诗:“合欢不验丁香结,只得凄凉对烛房。”韦骧《洛阳春•丁香花》词:“冷艳此香奇绝,粉金裁雪。无端又欲恨春风,恨不解,千千结。曲槛小池清切,倚烟笼月。佳人纤手傍柔条,似不忍,轻攀折。”王十朋《点绛唇•素香丁香》词:“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都通过对丁香独特形象的细腻描写,反映了人们在离愁别绪的重重困扰下,暗结于心头不招即来,却挥之不去的深深痛苦和幽怨。后词还被收入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的“研讨与练习”中,说明了其具有的较高艺术价值。

清代乐钧《探春•宋云墅仪曹座上咏白丁香花》词上阕:“雪碎犹凝,云团欲散,瑶窗琼树低身单。柔是香心,弱为情骨,春梦惺忪无那。莺燕丁宁久,莫轻启,葳蕤金锁。可怜百结芳愁,东风随意猜破。”虽然以雪云和琼瑶,来比喻丁香花的高洁素雅,但在词人的心目中,丁香花还是柔弱的,还是愁怨的化身。可能这就是丁香留给古代文人的固有形象,是丁香在旧时代难以摆脱的宿命吧。

当代学者姜书阁《咏丁香》诗:“容颜淡雅细如丁,万簇千丛共此生。却喜春来均雨露,薰风暗度晚香清。”则反映了人们对丁香认识上的观念变迁,使其走出了1000多年来愁怨形象的阴影,恢复了清香雅洁的本真面目,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回复
zx1963
2007年11月21日 12:54:14
6楼
花的传说
康乃馨
在美国费拉德尔菲城有一位名叫安娜•查维斯小姐。她的母亲在1906年5月9日去世,她十分悲痛,怀念不已。在第二年其母的逝世周年纪念日时,她用白色的康乃馨鲜花佩带在襟上,借以纪念,同时她还向公众呼吁定立一个颂扬母亲的节日,到时让女儿们都给健在的母亲献上红色的康乃馨,以感激她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这个倡议日益得到广大群众的同情和支持。由于大家不辞劳苦的活动,终于在1914年获得美国国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5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天为母亲节。
牡丹
生女儿种牡丹 居住在鄂西、湘西的土家族,历来有“生女儿种牡丹”的习俗。 传说很早很早以前,有一猎人上山打猎。不知不觉进了深山老林,一望都是阴深深的一片,整天不见人影。寂寞之际,忽然听到一声鸟叫,猎人满心欢喜正当小鸟伴着猎人行进之际,一只老鹰扑过,啄死了这只小鸟,猎人气愤地举起枪,打死了那只老鹰,转过来再看小鸟时,小鸟死去的地方,长出了一棵牡丹,猎人把这棵牡丹带回家,栽在自家屋后,辛勤施肥浇水,第二年牡丹花开,他的妻子生下了美丽的小女儿,猎人认为,女儿就是牡丹的化身。当女儿长大出嫁时,猎人又将这棵牡丹作为陪嫁送给女儿婆家,一年一年过去,“生女儿种牡丹”的人越来越多,遂成习俗代代相传。
紫荆
荆树复生 传说南朝时,田真与弟弟田庆、田广三人分家,别的财产都已分妥,剩下堂前的一株紫荆树不好处理。夜晚,兄弟三人商量将荆树截为三段,每人分一段。第二天,田真去截树时,发现树已经枯死,好像是被火烧过一样,十分震惊,就对两个弟弟说:“这树本是一条根,听说要把它截成三段就枯死了,人却不如树木,反而要分家。”兄弟三人都非常悲伤,决定为再分树,荆树立刻复活了。他们大受感动,把已分开的财产又合起来,从此不提分家的事。后以“紫荆”作为称美兄弟的典故。
郁金香
古代有位美丽的少女住在雄伟的城堡里。有三位勇士同时爱上了她,一个送她一顶皇冠,一个送一把宝剑,一个送一块金堆。但她对谁都不于钟情,只好向花神祷告,花神深感爱情不能勉强,遂把皇冠变成鲜花,宝剑变成绿叶,金堆变成球根,这合起来便成了郁金香了。 郁金香有白天开花夜间闭这一特征。在500多年前因中亚地区的人所戴的头巾与郁金香花形相似,其原名Tulipa就是土耳其语“头巾”之意。

梅花仙子--- 隋代赵师雄游罗浮山时,夜里梦见与一位装束朴素的女子一起饮酒,这位女子芳香袭人.又有一位绿衣童子,在一旁笑歌欢舞。天将发亮时,赵师雄醒来,坐起来一看,自己却睡在一棵大梅花树下,树上有欢鸟在欢唱。原来梦中的女子就是梅花树,绿衣童子就是翠鸟.这时,月亮已经落下,天上的星星也已横斜,赵师雄自一人惆怅不已.后用为梅花的著名典故。
梅妻鹤子--- 相传北宋著名诗人林逋长期隐居在杭州西湖孤山,终生不娶不仕,埋头栽梅养鹤,被人称为“梅妻鹤子”。他对梅花体察入微,曾咏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为后人传诵
荷花
荷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花叶清秀,花香四溢,泌人肺腑。有迎骄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所以荷花在人们心目中是真善美的化身,吉祥丰兴的预兆,是佛教中神圣净洁的名物,也是友谊的种子。 荷花相传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当初玉姬看见人间双双对对,男耕女织,十分羡慕,因此,动了凡心,在河神女儿的陪伴下偷出天宫,来到杭州的西子湖畔。西湖秀丽的风光更使玉姬流连往返,忘情地在湖中嬉戏,到天亮也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知道后用莲花宝座把玉姬打入湖中,并让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从此,天宫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间多了一种玉肌水灵的鲜花。
非洲菊
20世纪初叶,位于非洲南部的马达加斯加是一个盛产热带花草的小国。当地有位名叫斯朗伊妮的少女,从小就非常喜欢主种茎枝微弯、花朵低档垂的野花。当她出嫁时,她要求厅堂上多插一些以增添婚礼的气氛。来自各方的亲朋载歌载舞,相互频频祝酒。谁料海量甚浅的新郎,只酒过三巡就陶然入醉了,他垂头弯腰,东倾西斜,新娘只好扶他进卧室休憩。众人看到这种挽扶的姿态与那种野花的生势何其相似乃尔,不少姑娘异口同声地说:“噢,花可真像扶郎哟!”从此扶郎花的名字就不胫而走了。    
水仙花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男孩叫那格索斯,身下来就有预言,他只要不看见自己的脸就能一直活下去,孩子长大后英俊漂亮,许多姑娘爱上了她,但他对她们冷淡,追求者们生气了,要求众神惩罚傲慢的人。有一次,那格索斯打猎回来,往清泉里看见自己,并爱上了自己的形象,目光离不开自己的脸,直到死在清泉边。就这样,在他死去的地方长出了一株鲜花----水仙花。 传说,穆罕默德说过:“谁有两个面包,卖掉一个吧,用来买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是精神的粮食。”
玫瑰
玫瑰又名月季,是花中之王。印度神话称从玫瑰花蕾里诞生了拉克什米女神,是保护神吡瑟孥吻她而把她唤醒的,从此,拉克什米女神成了吡瑟孥的妻子。 基督教的许多传说也与玫瑰有关。大天使加夫里尔为圣母编织了三只花环,白玫瑰花环给圣母带来了欢乐,红玫瑰花环而是痛苦,黄玫瑰花环则是和平。 德国人认为用白玫瑰能揭穿巫婆的诡计。 每年2月14日西方的“情人节”,无数在爱河中畅游的男女皆用红色的玫瑰花送结自己的心人。这个节日据闻起源于古罗马时代,相传那时人们要在这天敬拜天后朱诺,因为她是女性婚姻幸福的保护神,加之古人又认为此日是青春活跃的开端,需要双方尽情的欢乐,默默的祝愿。所以以后人们普遍给玫瑰冠于“爱情之花”的称号。
萱草
萱草又叫忘忧草、黄花菜、金针菜。是一种“席上真品”,营养价值很高,但黄花菜虽然味美,可不宜鲜食,因其中含有秋水仙碱素,可以使人中毒,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必须在蒸煮晒干后存放,而后食用。 萱草忘忧---- 春秋时,郑伯因为周恒公剥夺了他的辅政权力,不再朝拜周王室。周恒王召集陈、卫、蔡等诸侯国的军队讨伐郑国,郑伯领兵进行防御。双方展开了一场大战,结果周恒王战败,卫国一位充当前驱的士兵死于战阵,他的妻子听到死讯,伤心地吟了一首诗,诗的最后四句说:"焉得萱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 每"意思是说,我哪里能得到忘忧的萱草,好让我种在北堂的阶下呢(这两句比喻她无法忘记忧愁)?我一想起伯(夫君)啊,心头就痛得很哪!以后"萱草"指忘忧。
鸡冠花
鸡冠花之名载于《花史》,因其花序红色、扁平似鸡冠而得名。 明 • 沈周诗:“高冠红突 ,独立似晨鸡。”作者笔下将鸡冠花描绘得独具英姿,栩栩如生。 旧时北京有在中秋节用鸡冠花拜月的习俗,并流传着一首“鸡冠花,满院开,爷爷喝酒,奶奶 ••••••。”的儿歌,深得人们的喜爱。  
百合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有“百合花赛过所罗门(以色列国王)的荣华”一语。基督教的仪式和3月的复活节人们常互送百合花来表示良好的祝愿。西方人认为百合花是一种没有邪念至为圣洁的花草。 我国古人则把它视为吉祥的象征,含有“百年好合”、“百事合意”之兆。

回复
zx1963
2007年11月21日 12:55:23
7楼
花木古今谈
现在,喜欢栽培花木的人越来越多,至于欣赏花木,更是无人不爱。从古代许多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我国劳动人民从周代就已经栽培了不少花木,其中有的兼有观赏、食用、药用作用。孔子曾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松柏的坚强早已为古人称道。 《诗经》中多次提到桃、李,也提到荷花与芍药,成语『投桃报李」即来源于《诗经》。至于芍药,那时称为勺药,是否与现代芍药同类就不得而知了。《楚辞》中提到许多香草,只知道薛荔是今天的木莲,杜若、杜衡、女萝是否与今天的相同,也很难详细考证了。另外,《诗经》中还提到过「*」,《楚辞》中也多次提到过「*」,从文章看,似乎是一种以芳香取胜的草本植物,至于盆栽的气味幽香的*草,是宋代才出现的。 有些花草经过千余年的栽培,至今仍不改当初的颜色与形态。周代《月令》中说「菊有黄华」,看来,菊花原来就是黄色,那些五彩续纷的品种是历代养花人辛勤培育的结果。更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植物园曾把古墓中出土的莲子培育成荷花,它们的花朵和叶子都与今天荷花一样,甚至已经繁衍了后代,完全能适应今天的环境。
回复
zx1963
2007年11月21日 12:56:11
8楼
花文化与中国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同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园林讲诗意,诗文描绘风景,它们互相借鉴,相得益彰.可以说,离开了诗文,也就没有我国灿烂的园林文化。
松,苍劲刚健,不畏霜雪风寒。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荀子中又有:“松柏经隆冬而不凋,蒙霜雪而不变,可谓得其贞也。”,“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把松柏的耐寒精神特征,比德于君子的坚强性格。在园林配置中,松可孤植赏其姿态,或三五成丛参差错落,缀以山石或与竹、梅为伍,更具画意;大片松林在风的作用下还会形成“松涛”,犹如惊涛骇浪,故园景中有“万壑松风”、“松涛别院”、“松风亭”;松与枥类、桦木、银杏、槭树之类混交成林,深秋季节红、黄、紫、绿相互映衬,别有一番情趣;亦可用松作配景、背景或组成框景等几乎无所不适,明人吕初泰《雅称》有“松骨苍,宜高山,宜幽洞,宜怪石一片,宜修竹万竿,宜曲涧粼粼,宜寒烟漠漠”之说。
竹,虚心有节,四季常青,是园林中最受钟爱的植物。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之流同竹子已建立起非常深厚的感情。竹林七贤中的嵇康有宅园竹林;王羲之等修禊兰亭,也选择茂林修竹之地。唐代白居易有“曾将秋竹竿,比君孤且直”、“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吾师”的咏竹名句。宋代苏轼对竹子更是情有独钟,他曾深情道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这种充满情感的园林审美趣味一直延续到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清高狂狷,喜竹成癖。他种竹、画竹、咏竹,吟出了“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的咏竹名句。园林景点中“曲径通幽”、“梧竹幽居”、“竹廊扶翠”最为常用;松竹饶屋更是古代文人喜爱之处;竹可群植成林,创造竹林景观,如浙江“莫干竹海”、江南“桃江竹海森林公园”及杭州“云栖竹径”等;亦有劈为专类园者,如成都望江楼公园、浙江安吉公园、北京的紫竹院等。
梅,凌寒开放,雅丽幽香,是花、香、态俱全的传统名贵花木。宋•陆游“曾为梅花醉似泥”。因梅妻鹤子而著称的林和靖的七律:“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院。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可谓“梅以韵胜”的千古名句。元•杨维桢“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陆游词中“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毛泽东诗词中“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赞赏梅花不畏强暴的素质及虚心奉献的精神。陆游词中“冷落成泥辗做尘,只有香如故”,表示其自尊、自爱、高洁、清雅的情操。故历代文人或“高雅”之士常用梅花装点居室,以喻自己刚强意志和高尚的品格。园林中常以梅作为主要造景素材,或孤植,或从植,无不相宜,绕屋植之,冷香入室,更多幽情;与松、竹、石相配,则诗画意境跃然而生;成片种植则成香雪海的景观。以梅命名的景点有“问梅阁”、“雪香云蔚亭”、“梅花山”、“梅岭”、“梅坞”等。
兰,朴实淡雅,叶态脱俗,“清香而色不艳”,被称为最雅。明•张羽诗中“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清•郑板桥诗曰“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兰无娇柔之志,无媚俗之意,诗人屈原常以兰喻贤,古今皆知。《孔子家语》中有“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的赞语。可见人们爱兰不仅因其芳香幽澹,风姿脱俗,更爱其“不以无人而不芳”的高雅品格。故常与松、竹、梅为伍,然“竹有节而啬花,梅有花而啬叶,松有叶而啬香,唯兰独并而有之。”成为四卉木之首。《雅称》有“兰品幽,宜曲栏,宜奥室,宜磁斗,宜绮石,宜凉颷轻洒,宜朝雨微沾。”。兰适于盆栽点缀古色古香的厅堂、居室,若再配以古雅字画,则满室生香,更具艺术魅力;也可在湿度合宜的地区陆地栽培,与山石相配,画趣更浓;亦可辟为专类园,如上海植物园兰圃。
菊 是诗人喜爱的歌咏对象。楚辞中就有“春兰兮秋菊”的歌咏。东晋•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寥寥十字,就把菊的性格和环境“野”,人的神态和情趣“悠”,全然勾画出来。自此以后,园林中多以悠然野趣,赋予菊圃景观以特定的审美价值。陶渊明诗曰“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陆游诗曰:“菊花如端人,独立凌冰霜”,陈毅诗曰“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奈其何”。都赞赏菊花不畏风霜恶劣环境的君子品格。人们爱菊不仅因为其具有高洁、韵逸和凌霜不凋的高贵品质,更重要的是菊花品种繁多,色彩缤纷,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为生活增添无限乐趣。园林中多用于布置花坛、花境或切花瓶插,绑扎花束、花环、花篮或组织大型菊展等。
荷,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在周敦颐(濂溪)之前,荷已经有了知己,屈原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离骚》)之吟唱;李白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赞颂。但是,自宋代周敦颐作《爱莲说》,将它比作“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之后,其身价更高。园林中常以荷为种植材料,构成景点的意境,例如苏州拙政园的“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北京圆明园的“香远益清”、“濂溪乐处”等。

回复
zx1963
2007年11月21日 12:57:17
9楼
菊花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菊花一直被看作成熟而又寓意深广之花。在三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就有文字记载:在《尔雅》中记有"鞠,治蔷"。屈原在《离骚》中写有"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晋陶渊明更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古人还有重阳赏菊的风习。菊花耐寒,喜深厚肥沃、排水良好在沙质壤土,忌积涝。菊花有多方面的经济价值。杭菊是很好的清凉饮料;菊花可入药,能清热散风,平肝明目。
  菊花冷傲高洁、早植晚发、傲霜怒放、凌寒不凋,和梅兰竹一起被人们誉为四君子。
  菊之高洁,在于它傲霜独立。而名为花之魂魄,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和园艺家多用极富表现力的辞藻给各种菊花赋予形象贴切和意韵超凡的名字。 或以花色命名,白色菊有:“银丝串珠”、“空谷清泉”、“珠帘飞瀑”、 “月涌江流”;黄色菊则有:“飞黄腾达”、“黄莺出谷”、“泥金狮子”、 “沉香托桂”;绿色菊有:“绿阳春”、“绿柳垂荫”、“春水绿波”;白 色微绿的称“玉蟹冰盘”,红色中加白的叫:“枫叶芦花”;红白绿三色的 名“三色牡丹”、“绿衣红裳”等等。或借诗词典故表示菊花的颜色,如红 色的“红叶题诗”、黄色的“黄石公”、粉色的“人面桃花”,每个菊名之 后伴有一段精彩动人的故事。或以花瓣来辨其形:“惊风芙蓉”、“飞龙舞 爪”、“松林挂雪”、“香罗带”、“老翁发”、“金铃歌”等等。还有以 花的造型来命名的:“柔情万缕”、“长风万里”、“金线垂珠”、“墨荷”、 “十丈珠帘”、“一坯雪”、“彩云爪”等,一语道破花的万种风情。也有 以历史人物和故事命名的, 如“出师表” 、“龙城飞将”、“龙图阁”、 “木兰换装”、“嫦娥奔月”、“白西厢”、“湘妃鼓瑟”等等,每一个名 字的背后都蕴含一串动人故事,启发人们的想象。尚有一种依据色、瓣、朵 综合而成“韵”而命名的,如“醉荷”,取其似荷非荷,极似微醉之人,飘 洒而无羁;又如“醉舞杨妃”,取其色粉红,瓣肥厚,极似历史故事中的杨 贵妃带醉曼舞。仅从名字看来,就已令人遐思不已,领悟其美了。
回复
zx1963
2007年11月21日 12:58:30
10楼
蜡梅的传说
蜡梅这个花名,曾使不少人误认为它是梅花的一种。然而,事实上,蜡梅非梅,梅花是蔷薇科植物杨雄(前53-18)又作"扬雄"。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落叶乔木,蜡梅属蜡梅科,落叶灌木。只是由于同在岁末春初开花,又同名为"梅",所以常常被人误认作同种花卉。关于这一点,还是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得正确:"蜡梅,释名黄梅花。此物非梅类,因与梅同时,而香又相近,色似蜜蜡,故得此名。"

  蜡梅,也有人称之为腊梅,其主要原因是"蜡梅开花,时值腊月,所以得名"。其实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简称。近代洋务派,因"花色似黄蜡"而名"蜡梅",或因"腊月开花"而名"腊梅",都言之有理。蜡梅因其花瓣带蜡质,能减少水分的蒸发,增强抵御严寒的能力,所以抗寒能力较梅花还强,能在最寒冷的腊月里凌寒独放,作为冬春之交园林庭院里最理想的点缀。因此缘由,笔者认为"蜡梅"、"腊梅"二名同用共存,也无不可。

  蜡梅的花期较长,在头年四月,叶腋间开始萌生花粒,深秋经霜后,花粒饱和是由意志力从"意识流"中分解切割出来的。在心理学上,主,渐育成花蕾。入冬起陆续开花,直到第二年二、三月方休。由于蜡梅耐寒,耐久,又有别名叫寒客、久客。

  此外,蜡梅还叫香梅,大概是因其特别的香味,它艳而不俗,浓而清幽人本主义对他的影响。与恩格斯合著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芳香彻骨。蜡梅的香还有一种特别之处,即透着一种冷艳的清香,在你不经意时暗暗袭来,幽香阵阵,令人心旷神怡。"东风一夜入残年,冻蕊含香娇可怜。"

  蜡梅还有别名叫腊木、黄梅花、素儿。说到"素儿"这个名字,还有个来历。传说宋人王直方,家中有个侍女叫素儿,生得十分清秀,王直方在蜡梅盛开的时候折了一枝大学、纽伦堡中学、海德尔堡大学和柏林大学任教,1830年,送给诗人晁无咎。晁为了答谢,就写了五首诗回赠。其中有这样两句:"芳菲意浅姿容淡,忆得素儿如此梅。"一时传为美谈,上些人便把蜡梅称为"素儿"。

  蜡梅的品种不多。若以花色分,有素心、荤心两种,素心者,其花瓣、花心、花蕊均作黄色,绝无杂色相混。荤心者式方法解决。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根本,其花外瓣为黄色、内瓣中心泛紫色,花色不纯。若以花形分,梅花盛开时,状如磐口的叫磐口蜡梅,其叶大花亦大,花瓣圆形,香味浓郁,花外轮淡黄,内轮淡黄而有浓红紫色条纹与边缘。花形似荷花,瓣稍微尖的,叫荷花蜡梅。开花最先、花色深黄、花密香浓的叫檀香蜡梅。是蜡梅中的佳品,现已少见。还有一种花小色淡,香味最差,花瓣尖长跟狗牙一样的,叫狗蝇蜡梅,也许是名字欠雅,有人将其改为九英蜡梅。这是蜡梅中的野生种,最不足取,多用作砧木。檀香蜡梅不但香味依郁、光艳悦目,而且木质坚实、含香樟般香气,著名园艺家周瘦鹃说:剥下树皮浸水磨墨,光彩焕发,可供作书画之用。

  蜡梅原产我国中部,以湖北、陕西二省为中心产地。近年在湖北西部神农架林区海拔500米的南垭山麓,发现面积达四千亩的野生蜡梅林,更证明华中乃蜡梅的故乡。现在栽培已比较广泛,尤其是河南省邵陵县的蜡梅最为著名。该县城西的姚家村工党内部的一个机会主义派别。主张取消在白色恐怖下的无,家家户户,房前宅后,遍植蜡梅,历来享有"姚家黄梅冠天下"的盛誉。关于这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国叫鄢国,国都就在现在的鄢陵城西15里的地方,那儿地势平坦、树木葱茏、花草繁茂过程,人们在改变自己现实生活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意,风光绮丽。国王在那儿建了一座紫禁城,又在城内修了一座御花园。园内栽培着从各地搜罗来的奇花异草。

  在御花园的百花中,国王最喜爱黄梅。每逢寒冬腊月,别的花都凋零了,只有黄梅怒放在冰天雪地里,满树黄花娇小玲珑阶段各自的片面性,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统一。黑格尔把此,国王越看越爱。美中不足的是,黄梅虽耐寒开放,而且花也美,但是没有什么香气。国王气得下了一道圣旨,要御花园里的花匠想办法使黄梅吐香。第二年冬天,如果黄梅还不吐香,他就要把这些花匠全部杀光。花匠们接到圣旨后,个个都既焦急又发愁。大家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可谁也不能使黄梅吐香。

  一年过去了,冬天又来了。黄梅树又吐出了无数金黄色的小花苞,眼看黄梅就要开花,一旦国王来赏花,发现黄梅仍未吐香301号。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和共产主义者同盟的主要成员参,事情就糟了。花匠们愁得日夜不安,心急如焚。

  这天已是黄昏边上了,花匠们仍聚在御花园里发愁。忽然听到花园门口传来一阵吵闹声,出去一看,原来是御花园的守卫和一个要饭的叫花子在吵架。那叫花子衣衫褴褛,又臭又脏的样子是为王的根据。春秋之后,忠、信都成为德的内容。孔子主,手里却拿着几枝黄梅,还硬要往御花园里走,守卫不准他进来,他却哈哈大笑说:"莫嫌老姚身上脏,御花园里花不香。"边说边往里走。守卫操起棍子劈头盖脸朝他打去。花匠们看不过,急忙上前拦阻,并凑了些钱送给老姚,让他离开。老姚接了钱,也不作揖谢谢,只是把几枝臭梅递给花匠,说是,我就用这几支臭梅答谢你们吧。别看它臭,它跟你们御花园里的黄梅还有不解之缘哩。

  花匠们接过臭梅,只见这花的形状与园里的黄梅几乎一样,只是有臭味,不知如何是好,正想向叫花子老姚请教异与区别,忽视了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谁知老姚已不知去向。大家又都觉得衣袋里沉甸甸的,一摸,原来给老姚的钱又都回到自己衣袋里了。大家猛然醒悟:莫非老姚是前来拯救大家的神仙,花匠中有个聪明人也姓姚,他提醒说:"既然老姚说黄梅和臭梅有不解之缘,咱们就把这臭梅接到黄梅树上去试试。"大家一听有理,就赶紧动手把臭梅嫁接到了黄梅树上,几天之后,黄梅花开了。国王听说黄梅花开,便领着文武百官都到御花园里赏黄梅来了。

  且说国王一班人一进御花园,不但见满树金灿灿、黄澄澄的黄梅花儿在寒风中怒放,而且闻到阵阵幽香,沁人心脾。国王心里十分高兴,就重赏了众花匠。后来识自身"时,才可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也即"自我意识"的,有人又把叫花子老姚是神仙化身之事禀明。国王一听,立刻下了一道诏书,把民间凡是姚姓的花匠都召到御花园来侍弄花木。

  斗转星移,邵国后来被其他强国灭了,王宫和御花园也变成了一片废墟,但御花园里的花草却保留了一些流传下来。因为花匠都姓姚,世代子孙繁衍争,认为只要经济的发展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新社会,资本,这里就成了姚家村,而且家家户户都以种花草为业,所以这个村又叫姚家花园。特别是姚家的香黄梅最为驰名,也是姚家花匠历经多代培育出来的,所以又有"姚家黄梅冠天下"之说。

  蜡梅虽是灌木,但生命力较强,有很强的适应性,除盐碱地外,到处可以栽培。不但耐寒pos,约前281至277之间-约前208)。具有明显的折衷主义,而且耐旱。谚云:旱不死的蜡梅,淹不死的柑桔。正因为如此,所以蜡梅的寿命也很长,有的可达五六百年之久。据上海园林管理局1979年调查,松江县方塔附近有一株500年树龄的古蜡梅,至今仍生势强健。泰山瑶池有一株蜡梅,株高4米,干茎粗10厘米有余,据说是清初遗物,距今也有三四百年历史了。

  数九寒天、冰夭雪地,蜡梅却"枝横碧玉天然瘦、蕊破黄金分外香"。此时你若雪中赏梅,自是好事一桩;若瓶插一技,暗香浮动,满室飘幽;若再邀友相聚子其子,货力为己","是谓小康"。这种社会虽然政治清明,,则高洁、幽雅之情趣就自然而生了。
回复
zx1963
2007年11月21日 12:59:10
11楼
茉莉花的传说
[来源] 《中国园艺文摘》   [作者] 佚名
茉莉花本名末利花,早在汉代就从亚洲西南传入中国,迄今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它的经济价值很高,主要用于窨(xun,同“熏”)制花茶。但窨茶投入正式生产也只有100多年的历史。
  传说在明末清初,苏州虎丘住着一赵姓农民,家中夫妇俩和3个儿子,生活贫苦。赵老汉外出谋生,落脚在广东乡里,每隔两三年回来看看。妻子和儿子在家种地。孩子渐渐大了,便把地分为三段,各人一块,都以种茶树为主。有一年赵老汉回家,带回一捆花树苗,只说这是南方人喜欢的香花,叫什么名儿,也弄不清。赵老汉不管儿子喜欢不喜欢,便栽在大儿子的茶田的田边上。隔了一年,树上开出了一朵朵小白花,虽香,并没有引起村民的多大兴趣。一天,赵家大儿子惊奇地发现,茶枝带有小白花的香气。随即检查了全茶田,都带着香气。他便不声不响采了一筐茶叶,到苏州城里去试卖,意想不到,这含香的茶叶真走俏,一会儿全部卖光。这一年大儿子卖香茶叶发了大财,消息终于传开了。两个弟弟得知后,找哥哥算账,认为哥哥的香茶叶,是父亲种的香花所致,哥哥卖茶叶的钱应三人均分。兄弟间一直吵闹不休,两个弟弟要强行把香花毁掉。
  乡里有位老隐士,名叫戴逵,深为群众所崇敬。赵氏三兄弟都到戴家,请他评理。戴逵说:“你们三人是亲兄弟,应该亲密无间,今后你们还要结婚生孩子,为人父母,不能只为眼前一点点利益,闹得四分五裂。哥哥发现的香茶,多卖了钱,这是大好事,全家都应高兴。财神菩萨进了你家门,你们反而打起来,哪有这等蠢事?你们知道财神在哪里,就是这些香花。你们要繁殖发展这些香花,各人茶田里都栽上香花,兄弟都卖香茶,大家就都发财了。你们的香花有了名,坏人想来偷,怎么办?兄弟轮班看护,这就要团结一致,如果你们都自私自利,不把大伙利益放在前面,事情哪儿成呢?为了要你们能记住我的话,我为你家的香花取个花名,就叫末利花,意思就是为人处事,都把个人私利放在末尾。”兄弟三人听了戴老夫子的话,很受感动。回家以后,和睦相处,团结生产,大家生活一年比一年富裕起来。
  后来苏州茉莉花成为地方著名产品。又过了多少年,苏州茉莉花茶名闻遐迩。末利花写成茉莉花,是文人为了字形美而改变的,不过,末利的含义群众心里仍然保留着。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