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旅游开发后,旅游活动的开展,大量游客的涌入,加速了自然风化的速度,导致到古迹的破坏。规划在对旅游景点做出科学构想和设计的同时,还要提出地形景观、林木植被、文物古迹、动植物、水体以及整个生态环境、旅游环境意境的保护措施,并合理规定保护区范围和确定环境容量。关键词:旅游景区环境,破坏,保护 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发展势头最强劲、创造价值最多的新兴的、独立的复合型产业,有无良好的旅游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体现该国家和地区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旅游景区环境,破坏,保护
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发展势头最强劲、创造价值最多的新兴的、独立的复合型产业,有无良好的旅游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体现该国家和地区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一.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旅游景区环境保护是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旅游景区中的具体贯彻和应用。旅游景区环境的保护对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景区旅游资源特色的存在是旅游景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旅游资源是有限的,旅游活动造成环境损耗和地方特色逐渐消失,实质上就是对旅游资源的消耗,景区发展必须保护好旅游资源,使其可持续发展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景区环境与旅游景区的关系可视为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矛盾关系。保护好旅游环境,就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过来,又可促进旅游景区环境向好的方面转化,如此反复可以形成良性循环。论文参考。旅游景区环境作为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经亿万年的自然和人类演变过程而得以保存下来的,具有价值的珍贵资源,对它们的保护不仅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而且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积极的意义。保护景区环境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那么是什么原因在影响和破坏着景区环境呢?
二.旅游景区环境的破坏因素及其原因分析
只有全面深入地探讨旅游景区环境质量下降及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才能寻求合适的防范对策与措施,最终达到妥善保护景区环境的目的。造成旅游景区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一) 旅游环境破坏的自然因素
旅游景区环境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的发展变化必然会使旅游环境产业变化,有可能使旅游环境优化,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会使之衰败,根据大自然发展的影响程度和速度,可分为突发性破坏和缓慢性破坏两种。
1. 突发性破坏
突发性破坏是自然界中突然发生的变化。如地震、火山喷发、飓风、海啸、洪水、泥石流、塌方、滑坡等自然灾害。会突然直接改变一个地区的自然面貌,毁掉部分或全部的旅游资源和环境。例如:我国台湾省的日月潭因1999年9月21日的大地震而受到严重的破坏,日月潭风景区由于接近此次强烈地震的震中,而被震得面目全非,湖中光华岛上的观景台、凉亭倒塌;月老塑像基座腰折倒在乐砾上;文武庙已变成破庙;慈恩塔的塔尖被震掉,高塔变成了斜塔。
2.缓慢性破坏
自然界的风化侵蚀,会慢慢地改变景观的形态,这是缓慢变化。旅游环境的缓慢性破坏包括自然状况下的寒暑变化、风吹雨淋及生物作用所导致的旅游环境形态和性质的改变,任何名胜古迹及其外围环境都时刻受到自然机械风化的危害。在千百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作用的影响下,许多旅游区的旅游环境已出现衰败的迹象,如稀世之宝的敦蝗壁画和雕塑,频受威胁;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的汉白玉浮雕、铜制品,正遭受酸雨的侵蚀,又如秦始皇陵,据说它高约120米,底边周长约2167米,这座由人工用黄土堆积的陵墓,经过2000年的风化侵蚀,目前高度已降到64.97米。
( 二) 旅游景区环境破坏的人为因素
旅游景区环境的人为破坏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严重的,大多超过自然风化破坏的程度。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按人为破坏产生的根源来看,可分为战争破坏、过度砍伐森林、旅游规划开发不当、旅游活动导致的破坏等多种原因。
1、 旅游规划开发不当
旅游区的开发缺乏科学规划,是造成旅游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有的所谓“旅游区规划”只是一些人随便想出来的,因而经不起可行性论证,更有甚者,有些旅游区虽然做了规划,但在实际开发时并未执行规划。例如在自然资源异常丰富、价值较高的地区,不宜大规模建设度假设施、别墅营地等。论文参考。一般应在距离旅游景观稍远处集中建设,而实际情况却是,一些湖泊风景区被疗养所等建筑物包围。
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旅游开发建设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破坏了旅游区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建项目与旅游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忽视旅游区的整体协调盲目进行开发。
2.、 由于在风景区内开山炸石,砍树毁林,使水土流失加重
有的自然保护区由于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使原来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地域减少,它们的生活空间和养料系统也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动植物减少和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系统失调。例如大量的农民涌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云南石林采石,将造型优美的高石芽截去半截,用于烧石灰或水泥,使石林伤痕累累。在生产建设中,直接拆毁或占用文物古迹是旅游资源与环境被破坏的重要原因。如中国的古城墙除西安少数地方尚保存较为完好外,其他地区包括北京的古城墙大部分都被拆除。
3、 旅游经营管理中的失误
首先, 旅游区的资源和环境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水平跟不上,目前所有旅游区都是由旅游区管理处负责景区的管理和建设,在旅游区的环保工作中,经常发生相关部门扯皮及互相推诿的现象,造成管理混乱,影响了环保工作深入开展。
其次, 旅游经营人员缺乏环保意识,文明建设滞后,各名胜古迹受损。旅游业经营管理部门对旅游区内的粪便、垃圾等污染源只做简单处理,而不是彻底解决,对于维护环境的基本设施,如警示牌、垃圾桶、厕所等觉得没必要,不愿投资。
4、 旅游活动对旅游环境的破坏
旅游地和景区景点是有其自身容量的,超越了这一容量极限,旅游地的环境和景观衰退就不可避免。在一些风景名胜区,不断增加的游客使景区地面踩踏磨损而失去原有的特色。如故宫广场和许多殿堂内的地面,因游客密度过大而严重磨损,御花园的地面土壤也因游客踩踏而板结。旅游活动的开展加速了名胜古迹的损坏和衰败。古代丰富多彩的名胜古迹,如石刻雕塑、壁画等重要的旅游资源,尽管在自然条件下也会经历风化作用而衰竭,但其过程缓慢。旅游开发后,旅游活动的开展,大量游客的涌入,加速了自然风化的速度,导致到古迹的破坏。
三、 旅游景区环境的保护措施
1、 端正旅游开发和旅游景区的指导思想
当前的正确指导思想应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纠正“有资源就开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风景吃风景,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丰富资源,加大开发利用力度,力争在近时期内取得可观的阶级性成果,”之类的错误或片面性提法,真正把开发和建设思想统一到与社会和环境协调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思路上来。论文参考。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制定,是旅游开发研究的中心环节。规划在对旅游景点做出科学构想和设计的同时,还要提出地形景观、林木植被、文物古迹、动植物、水体以及整个生态环境、旅游环境意境的保护措施,并合理规定保护区范围和确定环境容量。
2、 坚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这是一条前人曾走过的以牺牲自然环境的巨大代价来换取经济“令人鼓舞的繁荣”的错误之路。世界上许多国家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旅游开发必须在规划中充分论证开发的社会和环境影响,特别要重视对环境的消极影响,实行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或者是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开发。
3、 控制旺季景区的游客量
针对旅游旺季一些旅游景点人满为患的实际情况,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景点要采取有效措施对游客进行疏导、分流或限制。如北京故宫,为保护古建筑和改善旅游环境气氛,实行调整门票价格和限制游览人数的作法,以取得良好效果。
4、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国家要立法保护旅游环境,旅游环境的保护必须立法,尤其是对重点旅游区,这点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将环境保护纳入法律条款,增强环境保护的力度才能使环境保护落到实处。否则被破坏之后再想到保护,为时晚矣。运用法律手段保护旅游环境,就是给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管理者制定行为规范,使得他们有法可依。对其内容,特别应包括旅游区建设项目的审批办法和权限,旅游环境保护的范围和内容,对违反保护条款者的处罚办法等。
5、 提倡文明旅游,杜绝旅游污染
游人的文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旅游景区的环境质量,我们的游客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乱涂乱画、高声喧哗不文明习惯改变之日,就是我国旅游环境改善之时,对此要加强宣传教育同时配之以严格的处罚规定,对于不文明行为,罚而不严,等于不罚,必须通过各种媒体加强全民的环境道德教育,在治理和保护旅游环境的同时,应重视对青少年的环境道德教育。旅游景区应采用适当方式,让游客认识到游客在游览消费旅游资源的同时,也应自觉地维护风景名胜区的良好环境。应呼吁广大游客爱护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在美好的景观之中也留下自己美好的身影。
参考文献:
[1 ]周进步.现代中国旅游地理[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7.
[2]刘振礼.中国旅游地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3]林越英.旅游环境保护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4]维君.环境保护基础[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5] 保继刚.旅游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