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读:通过实行TO模式,山东省对空气站运营状况和数据质量的监管方式,由省级对各市质控抽查变为省、市共同对运营、比对单位监督考核,从而推动省市形成工作合力,真正让空气站突破层层束缚,发挥出最大效益和作用,提高了监测数据的准确率。 从环境质量监测“上收一级”、污染源监测“下放一级”,到监测数据“考核谁谁出数”变为“谁考核谁出数”,从小范围试点到144座空气站全部实行TO模式运营管理……一场环境监测管理体制机制的大变革,正在齐鲁大地上风起云涌。
从环境质量监测“上收一级”、污染源监测“下放一级”,到监测数据“考核谁谁出数”变为“谁考核谁出数”,从小范围试点到144座空气站全部实行TO模式运营管理……一场环境监测管理体制机制的大变革,正在齐鲁大地上风起云涌。
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改革有哪些创新举措?实施新举措后带来了哪些新变化?围绕着这些问题,记者在山东进行了深入采访。
为何要改革现行环境监测体制机制?
环境监测管理职责划分不合理,监测成本不断上升,监测数据质量难以保障,使得环境监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势在必行。
近年来,作为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山东环保人,在环保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从59条省控重点污染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及“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具象性指标的提出,到创新实施的“政治三策技术三策”,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环境监测方面,山东省更是不断加大资金投入,逐步建立起以“四个办法”和“三级五大网”为基础,省市县分级监测、人工与自动相结合互为补充的环境监测体制机制,环境监测能力不断加强,连续3年在全国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考核中名列第一。
成绩虽然显著,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出来,就是全省现行环境监测体制机制已不适应环保快速发展的形势:
——环境监测管理职责划分不够合理。考核各级环境质量的监测数据基本上是由各级环保部门自行监测上报,容易受到同级行政干预;
——监测技术水平亟待提高。随着监测指标和点位的不断增加,监测任务越来越重,监测成本不断上升;
——监测数据质量难以保障。省级环保部门既抓宏观环境质量、又抓微观污染源监管,既处罚排污单位违规行为、又追究地方连带责任的模式,导致省级环保部门疲惫不堪,市县级环保部门敷衍应付,监管效能有所下降。
探索开展环境监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势在必行。
摸着石头过河,敢于尝试,大胆探索,山东在全国率先改革环境监测管理体制机制,开创了独具山东特色的环境监测模式。
山东省环保厅厅长张波告诉记者:“改革遵循了‘五个有利于’的原则,即有利于科学划分环保部门管理职责,有利于提高环境监测公信力,有利于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有利于降低环境监测行政成本,有利于促进环境服务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