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行政楼项目名称:【江苏】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行政楼(申报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等级三星级) 一、工程基本情况 1、建筑类型 □住宅 √公建 2、项目进度安排 项目立项时间: 2010 年 8 月 30日 完成施工图审查: 2011年 9月 16日 (计划)开工时间:2012 年 4 月 1日 (计划)竣工时间:2013 年 4 月 30 日
项目名称:【江苏】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行政楼(申报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等级三星级)
一、工程基本情况
1、建筑类型 □住宅 √公建
2、项目进度安排 项目立项时间: 2010 年 8 月 30日
完成施工图审查: 2011年 9月 16日
(计划)开工时间:2012 年 4 月 1日
(计划)竣工时间:2013 年 4 月 30 日
增量成本情况(小数点后保留两位)
项目建筑面积(平方米):12542.7
为实现绿色建筑而增加的初投资成本(元):3156101
绿色建筑可节约的运行费用(元/年): 308927
二、工程概况(工程性质、工程投资、用地面积、建筑面积、结构形式、开发与建设周期、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等情况)
工程性质:办公
工程投资: 4500万元
用地面积: 12670 m2
建筑面积:12524.70m2
结构形式:框架结构
开发与建设周期:14个月
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
本项目以因地制宜、低投高效为原则,在节能、节水、节材、室内外环境控制及运营管理等方面按照绿色建筑技术要求实施,确保绿色建筑三星级建设目标的实现,本项目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有:
(1)本项目从设计阶段就整体构思绿色建筑技术与建筑方案的融合,利用数值模拟手段系统定量的优化设计,优先利用建筑设计的被动式手段满足室内外声、光、热物理环境要求,营造健康舒适的办公环境;
(2)以气候适应性为原则,本项目采用高效的地源热泵系统承担整栋建筑供冷和供暖需求,同时收集雨水经处理后回用于校区绿化浇洒和道路冲洗,收集学生宿舍区公共浴室废水,经处理后回用于行政楼、图书馆、教育技术中心冲厕用水。屋面设置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充分展示本项目技术应用的可持续特点;
(3)本项目通过安装地下室导光系统、外窗可调外遮阳装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控装置及建筑通风、空调、照明等设备自动监控系统,在保证室内舒适性前提下实现建筑耗能系统的高效运行,创造一个绿色特征明确、全生命周期环保节能和舒适高效的办公楼。
三、评价内容简介
1.节地与室外环境
(选址、用地指标、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室外环境(声、光、热)、出入口与公共交通、景观绿化、透水地面、旧建筑利用、地下空间利用等)
项目选址:本项目位于常州市武进区邹区镇殷村。目前该地块内主要土地覆盖类型为村庄、旱作农田及水塘,无洪灾、泥石流、土壤氡的威胁以及其他危险源。
用地指标:本项目为二类高层建筑,地上八层,地下一层。一到八层为办公用房,地下一层为汽车库。总用地面积为12670m2,总建筑面积12524.7m2。其中地上9355.3m2,地下3169.4 m2,最大高度31.85m。
室外(声光热)环境:(1)本项目行政楼周边场地内噪声环境良好,满足昼间不大于55dB(A),夜间不大于45 dB(A)的1类环境噪声标准要求;(2)本项目选用反射比不大于0.3的幕墙玻璃和外饰面材料,室外景观照明灯具采用截光措施,以减少直射光射入空中;(3)本项目所在地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偏东风,平均风速为3.1m/s,建筑物周围人行高度处风速在0.7~3.75m/s之间,小于5m/s,场地风力放大系数为1.21,场地风环境满足室外人员活动的舒适性要求以及建筑通风;(4)本项目室外绿地面积3306 m2,植草格1173 m2,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可达42.7%,能够有效改善室外场地微气候,降低热岛效应。
出入口及公共交通:本项目行政楼临近校园主入口布局,方便使用,有利于校内外联系。同时,在学校东侧拟规划建设公交首末站,距离学校大门东侧仅有167m的步行距离,有利于步行、公交出行等绿色出行模式。
景观绿化:本项目采用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香樟、重阳木为骨架,花灌木、地被分布其中,将植物与地形、道路、景观小品相融合,其他植被还包括:白玉兰、早园竹、紫薇、麦冬等本土植物。本项目二层屋顶、三层校史展览室屋顶以及机房层屋顶设置屋顶绿化,屋顶绿化面积890.5m2,占屋顶可绿化面积的49.8%,能够显著改善屋顶保温隔热效果并提高生态效益。
旧建筑利用:本项目场地内无可利用的旧建筑。
地下空间利用:本项目开发地下空间作为设备房、车库,地下建筑面积3169.4 m2,与建筑占地面积比例为145.7 %。
2.节能与能源利用
(建筑节能设计、高效能设备和系统、节能高效照明、能量回收系统、可再生能源利用等)
建筑节能设计:屋顶采用75mm厚硬质岩棉保温隔热,传热系数K=0.59W/(m2.K);外墙主体采用200厚混凝土双排孔砌块,同时采用50mm硬质岩棉外保温措施,平均传热系数Km=0.74W/(m2.K);架空楼板采用60mm岩棉保温,传热系数K=0.70W/(m2.K);外窗和玻璃幕墙采用断热铝合金低辐射中空玻璃窗6+12A+6遮阳型,传热系数K=3.0W/(m2.K),外窗玻璃遮阳系数SC=0.62,其中南向局部外窗采用中置可调百叶外窗,同时采用水平挑板遮阳和百叶遮阳等外遮阳措施;上述建筑围护结构设计方案通过权衡判断可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32/J 96-2010的要求;
高效能设备和系统:(1)本项目新校区采用区域性的冷热源,主机采用四台地源热泵机组,其中一台为全热回收机组,利用晚间低谷时段制卫生热水,空调自动控制系统根据供回水总管的温度、流量信号,计算系统的实际空调负荷,并控制地源热泵机组及其配用的空调水泵的运行台数和运行组合。同时空调冷热源机组的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满足《公共建筑节能标准》GB50189的规定。(2)空调水系统为两管制闭式机械循环系统,空调水侧机房内一次泵环路采用两管制定流量系统,机房至各用能单体环路采用二次泵变流量系统,根据供回水温差控制二次泵水泵变频器,实现节能运行。(3)本项目办公、会议、档案室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的形式,其中新风机采用全热交换式新风换气机;一层会议室采用全空气低速风道空调系统,组合式空调机组采用带热回收的机组来回收排风中的热量以节约新风负荷。过渡季节可实现全新风运行,利用新风满足室内热舒适性,减少空调机组开启时间,实现节能的目的。(4)冷热水系统的输送能效比和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均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32/J 96-2010的规定。
节能高效照明:本项目光源采用高效节能灯或者T5荧光灯,整流器均采用高频电子整流器,功率因数补偿至0.9及以上,灯具效率大于等于75%,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目标值。同时公共区域照明等纳入BAS系统进行监控或监视,包括公共场所照明、室外照明、节日照明、车库照明等的时间程序控制以及光敏元件控制。
能量回收系统:本项目办公、会议、档案室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的形式,其中新风机全部采用全热交换式新风换气机;一层会议室采用全空气低速风道空调系统,组合式空调机组采用带热回收的机组来回收排风中的热量以节约新风负荷。
可再生能源利用:本项目新校区采用地源热泵作为集中空调系统的冷热源,选用4台地源式螺杆冷热水机组,其中一台为带热回收地源式螺杆冷热水机组。其制冷量与制热量分别为L1(1119KW制冷量、1073KW制热量),L2(1876KW制冷量、1794KW制热量),L3~4(1162KW制冷量、1109KW制热量);同时本项目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屋面铺设太阳能光伏组件,设计容量为22.68kWp,并采用用户侧低压并网系统,全年发电量约21686kWh,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建筑用电量比例约为6.1%。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水系统规划设计、节水措施、非传统水源利用、绿化节水灌溉、雨水回渗与集蓄利用等情况)
水系统规划设计:(1)本校区采用二次供水方式,建立校区生活泵房变频给水系统。(2)本工程建筑单体最高日总用水量为 11.5m3/d。给水系统分为传统水源及非传统水源,其中生活盥洗用水由传统水源即校区生活泵房变频给水系统供给,变频设备能有效实现节能供水。(3)本工程室内采用污废合流的排水体制,污水经管道收集后排入校区生活污水管网。(4)校区严格执行雨污分流,屋面雨水按重力流考虑,均为内落水,雨水经管道收集后流入室外雨水管网,排放至校区周边河道。
节水措施及节水灌溉:(1)本项目均采用节水型卫生洁具,满足《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 164及《节水型产品技术条件与管理通则》GB 18870的要求。(2)本项目绿化浇洒采用喷灌方式。
非传统水源利用:(1)本项目采用雨水入渗,校区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大于40%,增加雨水渗透能力,减轻排水系统负荷,减少排水径流量,综合径流系数为0.52。(2)本项目设置雨水收集回用:在中心环路内即图书馆、1-7#教学楼周边场地范围设置雨水收集系统,经弃流初期雨水后,收集屋面和场地雨水储存于景观湖中,用于景观湖补水。雨水处理机房设在4#教学楼地下室内,抽取景观湖水处理后用于校区绿化浇灌、道路浇洒等,雨水系统日处理规模为292.5 m3/d。(3)本项目收集学生宿舍区公共浴室洗浴废水,经处理后用于行政楼、图书馆、教育技术中心冲厕用水,中水系统日处理规模为70m3/d。(4)本项目全年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到72.3%。
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建筑结构体系节材设计、预拌混凝土使用、高性能混凝土使用、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可循环材料和可再生利用材料的使用、土建装修一体化设计施工、再生骨料建材使用等情况)
(1)现浇混凝土全部采用预拌混凝土,砌筑采用预拌砂浆;
(2)本项目属6层以上的高层建筑,钢混主体结构HRB400级(或以上)钢筋用量为697吨,作为主筋用量的比例为100%;
(3)在保证安全和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建筑设计选材时考虑使用材料的可再循环使用性能。本项目钢材、玻璃等可再循环材料利用率可达10.48%;
(4)本项目为自用办公楼,功能明确,土建装修一体化设计施工,可减少空间重新布置时重复装修对建筑构件的破坏,节约材料;
(5)本项目在5~8层部分大空间办公室采用可拆卸的轻质隔墙,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采用灵活隔断的比例约为19.5 %。
5.室内环境质量
(日照、采光、通风、围护结构保温隔热设计、室温控制、可调节外遮阳、通风换气装置等情况)
(1)本项目平面布局和外窗布置较为合理,外窗玻璃采用低辐射6+12A+6中空玻璃窗,可见光透过率达到0.7,根据室内自然采光模拟分析可知,79.9%的主要功能空间室内采光系数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的要求。
(2)本项目地下室采用光导照明,在地面一层结合景观设计布置有6套光导照明系统,光导管直径530mm,导光管采光区域约为368m2,采光区域比例达到地下一层建筑面积的11.6% 。
(3)本项目行政楼夏季迎风面和背风面压差约为4~10Pa,局部区域达到12Pa以上,具备形成良好室内自然通风的前提条件,可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潜力改善室内热舒适性;建筑平面合理布局,外门窗充分开启时行政楼各层功能房间空气龄均小于600s,即换气次数大于6次/h,室内自然通风效果良好。
(4)本项目屋顶采用75mm岩棉保温,外墙采用50mm厚岩棉保温板外保温措施,外窗采用断热铝合金低辐射中空玻璃窗(6+12A+6遮阳型),通过围护结构结露与防潮验算,本项目围护结构热桥部分内表面温度高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同时,围护结构不存在内部冷凝,可避免结露、发霉现象。
(5)本项目东向外窗采用铝合金固定百叶遮阳以及水平挑板遮阳;南向外窗采用水平挑板遮阳、可调节铝合金机翼(百叶水平)遮阳以及可调节中置百叶遮阳;西向外窗采用固定百叶遮阳,北向外窗采用水平挑板遮阳。其中南向所采用可调节铝合金机翼(百叶水平)遮阳以及可调节中置百叶遮阳均为手动控制的可调外遮阳形式。
(6)本项目空调区域大、停留人员多且温湿度要求及使用时间等基本一致的一层会议室采用全空气低速风道空调系统,过渡季节可实现全新风运行,利用新风满足室内热舒适性,减少空调机组开启时间,实现节能的目的。同时办公、会议、档案室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的系统形式,办公人员可根据舒适性要求灵活调节室温;
(7)本项目在裙楼一、二层大空间设置空气质量监控系统的CO2监控点,在地下室设置空气质量监控系统的CO监控点,空气检测系统与风机联动,系统平台根据采样空气质量,在室内或地下室CO、CO2的监测值达到或超过预设值时,控制新风阀以及风机的开关,来控制室内的空气质量,以达到最佳。
6.运营管理
(节约资料保护环境的物化管理系统、智能化系统应用、建筑设备、系统的高效运营、维护、保养、物业认证、垃圾分类回收等情况)
(1)本项目行政楼结合建筑功能与项目定位,合理设计楼宇智能控制系统,根据《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设计有计算机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语音通讯系统、数字校园公共广播系统、电子公告及信息发布查询系统、车库管理系统、一卡通系统、数字化校园安保联防系统、楼宇自控及能耗监测、同声传译及会议室系统等,实现设备控制智能化,能源管理智能化,安全监理智能化及系统运行智能化。
(2)本项目空调、制冷、供暖、通风、给排水、变配电系统、公共区域照明等均纳入BAS系统进行监控或监视;本工程BAS具备机组的手/自动状态监视、启停控制、运行状态显示、故障报警、温度监测、湿度监测、控制及实现相关的各种逻辑控制关系等功能。对上述设备进行自动化控制,保证系统高效运营。
(3)项目建成后,在运营过程中将建立完善的物业管理体系,在设备运行管理方面注重采取节能、节水措施,对办公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将为学校行政办公人员营造高效环保、健康舒适的办公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