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的园林学 1.1 基本内容 现代的园林学主要包括传统园林、城市园林绿化和大地景观规划。传统园林涉及园林艺术、园林植物、园林工程、园林建筑等学科,运用其成果来创造、培育和管理园林,选育优良植物品种,研究最佳植物群落组合、植物生长发育及栽培技术,提高园林绿地规划水平、景观质量、生态效益等。城市园林绿化研究园林绿化的城市建设作用,测定其改善和净化环境的数据,调查居民游憩、健身对园林绿地的需求和文化心理,科学确定城市生态绿量,合理布局城市绿地系统;研究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技术;分析和评估城市园林绿化的宏观经济投资和效益,制定其政策和保护措施。大地景观规划是发展中课题,就是把大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当作资源,从生态、社会、经济和审美价值进行评价和环境敏感性分析,最大限度保存典型生态系统和珍贵濒危物种繁衍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最合理使用土地资源。
1、现代的园林学 1.1 基本内容 现代的园林学主要包括传统园林、城市园林绿化和大地景观规划。传统园林涉及园林艺术、园林植物、园林工程、园林建筑等学科,运用其成果来创造、培育和管理园林,选育优良植物品种,研究最佳植物群落组合、植物生长发育及栽培技术,提高园林绿地规划水平、景观质量、生态效益等。城市园林绿化研究园林绿化的城市建设作用,测定其改善和净化环境的数据,调查居民游憩、健身对园林绿地的需求和文化心理,科学确定城市生态绿量,合理布局城市绿地系统;研究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技术;分析和评估城市园林绿化的宏观经济投资和效益,制定其政策和保护措施。大地景观规划是发展中课题,就是把大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当作资源,从生态、社会、经济和审美价值进行评价和环境敏感性分析,最大限度保存典型生态系统和珍贵濒危物种繁衍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最合理使用土地资源。 1.2 研究概况 园林研究主要集中在园林植物及风景园林两大方向上。园林植物研究包括:①木本花卉。多集中于栽培、繁殖及品种资源方面。②草坪及地被植物。③盆景。包括树桩、山水及艺术。④切花、插花和干花研究。⑤园林植物资源。包括其引种、选育、驯化等。⑥草本花卉。⑦温室园艺与室内绿化。⑧园林植物适应性、耐性和抗性。⑨园林植物生理生态及快速繁育。风景园林研究包括绿地规划设计、园林艺术、园林绿化管理、外国园林等内容。其中,绿地规划设计、园林艺术、木本花卉、园林绿化管理、盆景等是园林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园林还集中在园林植物群落、植物造景、绿地系统规划、生态效益测算、景观质量评价等方面。 1.3 发展趋势 近几年,园林正从以古典园林为核心的传统园林设计转向以现代景观为核心的现代景观设计,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知识体系及实践取向方面都发生着重大转变,主要包含:①学科重点转移和范围扩展。从传统园林到现代景观的重点转变,从单一传统专业扩展为综合交叉的现代专业;②学科核心内容转变。从植物为核心的园林规划设计到包括植物、地貌、水体等多种元素构成的景观为核心的环境规划设计。1958年,中央提出在全国城乡土地上,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种草栽花,治理和改造荒山荒地,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减少自然灾害,实现“大地园林化”。1986年,我国率先提出“生态园林”理念,即遵循生态学原理,科学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和多功能的植物群落,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生态园林打破了城市园林绿化小地域范围的概念,在建设范围上包括公园、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还涉及单位绿化、郊区森林、农田林网、桑园、茶园、果园等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的一切植物群落。它要求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植物资源相结合,创造地方特色,并以植物造园(景)为主,减少人工建筑和设施,融科学、生态、艺术和游憩观赏于一体。21世纪,风景园林已提升到审视人类生存空间的高度,在环境设计中,注重生态和社会功能,使其与建筑、城市规划构成环境设计的三足鼎立。开敞绿色空间网络系统不仅是为了游憩观赏,更重要是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它阻止城市无限生长和破坏生态环境。因此,将分散的各类绿地连通,形成绿色通道网络系统,成为21世纪城市园林绿化的主题。 2、城市园林绿化 2.1 城市园林绿化概念 城市绿化以生态效益为主,兼有美化功能。相对于城市园林,其形式较为简单,功能较为单一,美学价值比较一般,管理比较粗放,是城市园林的重要组成和生态基础。城市园林绿化是园林和绿化的统一,其意思与城市园林的内涵相同。城市园林绿化以生态学和环境学原理为指导,以人工植物群落为主体,以艺术手法构成具有生态、景观、休闲等综合功能的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它通过在城市建造一定规模的绿地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缓减人对自然的破坏,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城市园林绿化应用生态恢复和重建的理论与技术,汲取园林精华,从传统的游憩、观赏功能发展到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再现自然景观的新阶段。 2.2 城市园林绿化作用 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基础建设,主要作用有:①保护环境资源。城市园林绿化通过人工重建生态系统和模拟自然的设计手段,不仅对城市原有自然环境进行合理维护,更对自然环境再创造,使园林植被这种能够塑造自然空间的资源在城市人工环境中合理再生、扩大积蓄和持续利用。②综合功能。园林植物综合功能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其它生态因子所不能替代的,如通过其生理活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产生的生态效益;通过植物景观创造的良好城市环境和为人们提供游憩空间的社会效益;创造减灾条件(如火灾)和提供避灾场(如地震)产生的城市安全效益;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和促进旅游发展派生的经济效益等。③提高生物多样性。城郊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生境,以及人工建造的接近自然生境的园林绿地,可为植物、动物、鸟类、微生物等提供适生的栖息地,为生物多样性创造有利条件。④促进城市文明。城市园林绿化可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及城市文明建设,这不仅体现于优化环境质量,促进人类身心健康,也充分体现于继承和弘扬本国文化,陶冶情操,提高人们文化修养、艺术审美和行为道德。 2.3 园林与绿化 绿化包括国土绿化、城市绿化、四旁绿化、道路绿化等,具有改善生态、美化环境等功能。园林是各种公园、绿地概念的总称。绿化单指植物因素,而植物是园林的重要组成,因此,绿化是园林的基础,是局部。园林包括综合因素,是对其各组成要素的有机整合,是各个组成要素的最高表现形式,是整体。绿化注重植物栽植和实现生态效益的物质功能,同时也含有一定的美化含义;园林则更加注重精神功能,在实现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强调艺术效果和综合功能。园林与绿化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是一致的,但在审美价值和功能多样性方面是不同的。由此可见,园林可包含绿化,但绿化不能代表园林。 3、园林绿化关键技术 3.1 规划设计技术 规划设计主要技术包括:①生态设计。城市绿地以人、生物与环境的良性关系为目的。绿地生态设计可促使城市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调整物流、能流、信息流等的良性循环,使绿地与城市生态要素功能耦合更为密切、城市生态系统运行更加高效和谐;②区域设计。21世纪城市园林绿化要突出区域特征,强调改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和空间发展的有机结合,绿地规划要符合生态性、生物多样性、野郊休闲性、人居环境舒适性和可持续利用性,要扩大到整个城市区域范围,建立城郊结合、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生态系统;③文化设计。通过城市绿地植物与景观系统的结合来实现城市总体形象的整合、塑造和强化,建设有文化底蕴、形象鲜明的特色城市;④科学艺术设计。城市园林绿化始终和艺术互相浸润,相互影响。科技发展改善了传统的绿地设计手段和研究方法,并影响着其主题文化。信息社会、人类生活方式改变及其对环境态度变化都决定了城市绿地设计必须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适应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⑤立体设计。技术包括垂直绿化(使攀缘植物沿墙面、廊栏、立杆、灯柱、棚架、凉厅、拱门等上升形成垂直的绿化面,形式有附壁式、篱栏式、棚架式、拱门式、立柱式及悬蔓式);生物墙(将墙砌成空心,内填种子及树胶、肥料等混合物,供以水分形成绿色围墙);屋顶花园(在建筑物、构筑物、城围、桥梁等的屋顶、露台、天台、阳台或人工假山体上种植树木花卉);绿色建筑(把建筑与植物、自然融为一体,如1980年美国芝加哥市世界第一座生态大楼、1995年加拿大第一幢生态花园楼等);绿化壁网(日本把壁网架放在水里,让苔藓植物繁衍附在上面,打捞出放在绿化地方)。 3.2 植物配置技术 植物配置必须考虑植物种类组合构图、色彩季相、园林意境,以及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等之间的相互搭配,其主要技术包括:①了解立地条件和植物特性(气候特征、土壤理化性状、光照强度、湿度等;植株高度、绿色期、开花期、花色、适应性等),遵循适地适植物原则。主要途径有改植物适地和改地适植物。改植物适地包括选种、引种驯化、育种等。改地适植物,即整地、施肥、灌溉、混交、土壤管理等技术;②根据绿地不同性质和功能选择植物,合理配置;③高度搭配要适当。上层乔、灌木分枝点较高,种类较少时,下层地被植物可适当高一些;种植区面积较小时,要选择较为低矮的种类;花坛边缘选择一些更为低矮或蔓生种类,会更加衬托出花的艳丽;④色彩搭配要协调。植物搭配要注意色彩的变化和对比,具有丰富季相变化。如落叶树下可选一些常绿植物,如麦冬、葱兰、沿阶草等。常绿树下可选耐阴性强、花色明亮、花期较长的植物,如玉簪、紫萼等。 3.3 植物造景技术 城市园林绿化中,植物直接关系到绿化质量和美化水平。植物造景是构建园林绿地的基本手段,是运用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质感、色彩等自然美来创作自然植物群落景观。植物造景不仅要掌握各种植物的观赏特性(观花、观叶、观果等)、生理生态习性(如植物对光、水分、大气、土壤等要求)、植物合理配置(如植物种间关系、种群密度、配置方式、树种搭配、年龄结构等),还要注意艺术手法,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设景,使植物充分发挥其表现时空、创造景观、分割空间、改造地形、衬托景物、创作意境等功能。植物造景以适地适植物为前提,逐步引入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优良园林树种,充分展示园林植物形态美和群体美,利用植物香化、美化及净化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绿地综合效益。现代园林中的植物造景技术主要包括孤植、对植、列植、丛植(群植)、林植、植物专类园、花坛、花丛、花群、花境等。 3.4 植物群落构建技术 园林植物群落是在城市环境中模拟自然种植的适于本地条件,结构合理、层次丰富、物种关系协调、景观自然和谐的植物群落。应利用植物群落组成、内部结构与功能关系,构建单位空间生态功能最大、稳定性最好、维护成本最低的最佳植物群落。植物群落稳定性取决于空间结构的多样性、总生物量、恢复和再生能力以及抗干扰水平。应合理利用乔木、灌木、地被、草坪等多层的垂直配置,提高绿量及群落稳定性。另外,生物多样性可使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科学化、合理化和多样化,增强抗灾能力。城市绿地建设应从绿地垂直结构及水平结构,充分考虑光合效率及种间生态协调,提倡阳性与阴性、深根与浅根、落叶与常绿、针叶与阔叶等园林植物混交,形成稳定、多层、混合、错落有致的生态植物群落。主要技术包括植物筛选、混交类型(主要植物×主要植物、主要植物×伴生植物、主要树种×灌木树种等)、混交方法(星状、株间、行间、带状、块状、植生组混交)、混交比例及配置方式。同时,要突出本地特色,加强乡土树种利用,做好园林植物引种,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建设,扩大绿地规模,建立绿色生态网络,形成具有地域性植被特征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格局,全面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稳定性和生态效益。 3.5 良种选育技术 我国植物资源丰富,有种子植物25000多种,其中乔灌木约8000多种,在世界园林新品种培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著名的便是蔷薇属植物的杂交培育。国外观赏植物近千种,而我国相对贫乏,加之较低的育种及栽培养护水平,导致园艺栽培品种不足并不断退化。这些与我国“世界园林之母”名称极不符合。我们要学习国外经验,重视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以选育观赏价值高、维护成本低、生长健壮、抗逆性强的良种壮苗为目标。具体工作包括开展植物资源调查,加强现有物种种质资源保护;积极引种,加强种质资源研究;建立基因库,研究不同种类生态学、生物学特性,进行引种驯化和人工繁殖。另外,要提高园林植物育种技术水平。育种技术包括传统的引种驯化、有性杂交、诱变、选择等。现代育种技术有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基因分离和转移、原生质体融合(体细胞杂交)、离体胚培养、花粉和花药培养等;优良园林植物及脱毒种苗(球)的快速繁殖、体细胞变异体的诱导和筛选、次生代谢物利用、原生质体培养及融合等;通过卫星或宇宙飞船搭载植物材料,利用微重力、空间辐射、超真空等空间环境的影响,使植物出现变异;激光辐射、电子束、离子注入等诱变新技术。 3.6 培育管理技术 绿地科学地培育管理能够减少病虫害,改善环境条件,保证绿地植物健康生长,达到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的初衷。健康良好的城市绿地标准是:①植物枝繁叶茂,生长健壮,无病虫害;②树形丰满美观,人、畜、机械与车辆对植物损坏极少;③高大乔木不与架空线发生干扰,分枝较高,无阻挡车辆、碰伤人头、妨碍司机视线现象;④保持植物周围土壤疏松通气,植物基部无污染物。为了提高城市园林绿化质量,应从以下方面加强绿地培育管理:土壤改良、认真种植;施肥灌溉、中耕除草;整形修剪、清除杂草;防治病虫害及机械损伤。另外,要特别重视古树名木资源养护。古树名木是城市绿地的特色和标志性景观,具有重要的历史、景观及生态价值,主要有设立栅栏、松土换土、换根复壮、施肥、排水浇水、洞穴处理、吊枝顶枝、树干固定、病虫害防治等养护技术。 4、结语 城市园林绿化作为改善城市生活质量、美化市容市貌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充分利用园林绿化植物,以及科学、合理的艺术手段,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构建层次多元、结构复杂、生态多样、功能最优的绿地生态系统。它产生的生态效益改善人体生理健康;景观效益改善人的心理机能和精神状态;游憩效益则改善着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质量。良好的城市园林绿化应以优良园林植物的选择、培育、栽培及养护为基础,从群落构建、绿地规划设计、植物造景、植物配置等环节进行科学地设计,使园林绿地能真正发挥改善人类与环境关系的作用。城市园林绿化还要有明确、易于操作的指标和要求,如不同功能区的绿地评价、植物选择的地域性、群落生态结构、植物生境、养护管理目标及绿化关键技术等。同时,我们应普及绿化科学思想,树立生态园林意识,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和向往,改变目前城市园林绿化过于追求气派和攀比求洋的做法,积极营造健康、自然、优美和舒适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