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悦宸建筑 于 2014-12-26 09:49 编辑 穴居的前世今生。 《易 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大自然造化之功奇伟壮丽,雕凿出无数晶莹璀璨、奇异深幽的洞穴,展示了神秘的地下世界,也为人类在长期生存期间提供了最原始的家。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下,天然洞穴显然首先成为最宜居住的“家”。从早期人类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穴居遗址开始,原始人居住的天然岩洞在辽宁、贵州、广州、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都有发展,可见穴居是当时的主要居住方式,它满足了原始人对生存的最低要求。
穴居的前世今生。
《易 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大自然造化之功奇伟壮丽,雕凿出无数晶莹璀璨、奇异深幽的洞穴,展示了神秘的地下世界,也为人类在长期生存期间提供了最原始的家。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下,天然洞穴显然首先成为最宜居住的“家”。从早期人类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穴居遗址开始,原始人居住的天然岩洞在辽宁、贵州、广州、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都有发展,可见穴居是当时的主要居住方式,它满足了原始人对生存的最低要求。后来,随着房屋建筑的发展,“穴居”这一名词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进入氏族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房屋建筑也开始出现。但是在环境适宜的地区,穴居依然是当地氏族部落主要的居住方式,只不过人工洞穴取代了天然洞穴,且形式日渐多样,更加适合人类的活动。例如在黄河流域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作洞穴。因此原始社会晚期,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居成为这一区域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同时,在黄土沟壁上开挖横穴而成的窑洞式住宅,也在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广泛出现,其平面多为圆形,和一般竖穴式穴居并无差别。山西还发现了“低坑式”窑洞遗址,即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天井院,再在院壁上横向挖出窑洞,这是至今在河南等地仍被使用的一种窑洞。随着原始人营建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技术提高,穴居从竖穴逐步发展到半穴居,最后又被地面建筑所代替。
穴居方式虽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作为一定时期内,特定地理环境下的产物,对我们祖先的生存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鲜明的地方特色也构成了这样独特的人文景观。至今在黄土高原依然有人在使用这类生土建筑,这也说明了它对环境的极端适应 。
先民告别穴居,是人类文明的一大飞跃,而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上又出现了新的“穴居”一族,他们崇尚一种自由的、崭新的生活方式,不外出、在家消费、在家工作、在家享受,家就是他们的全世界。
现代城市生态环境因建筑的无机化建设,使城市气候环境没有生态气息,城市环境日益成为人工沙漠化的所在。夏季的太阳能不能有效被植物消解和转化,建筑节能方式也只是想办法将太阳能阻挡在建筑外,太阳能不能消解和转化的结果是室外温度居高不下,形成城市热岛。
每年的雨水也大多数随着城市管网流出城外,只有很少的量留在城市湖泊中。城市水域面积不足,造成城市气候调节能力下降,微气候很容易干燥。城市雨水资源一直被浪费着。
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意义体现在许多方面,其中既包括生态环境意义,又包括社会经济意义。从生态环境意义来看,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能够涵养和补给城市地下水、缓解地面沉降、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增进城市绿化、防治雨洪灾害,还能减轻城市排水和处理系统的负荷、减轻防汛压力、减少雨水径流污染,利用城市河湖和各种人工与自然水体、沼泽、湿地,调节气候、遏制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从经济社会意义来看,可以有效增加城市水资源供给,缓解城市水资源紧缺的局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节省市政和居民用水开支。简单地说,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具有增利和除弊的双重作用。
终极穴居——还城于林,还城于水。
还城于林,就是将建筑的屋面彻底森林化,人们在森林的下部空间中生活,各个空间的采光和通风通过巷道系统和天井系统解决,除住宅的阳面有阳光直射外,其他建筑都没有阳光直射,处于住宅的阴影中,达到阳光的最小幅射量,达到温差变化最小化,创造出类洞穴状态。
还城于水,森林化后,在植栽层,有一定的涵水层,使雨水最大范围的收集,并在每一个建筑屋项建造一些浅水池,以备干旱时的应急之需。双重水源保障,使人造森林得到水源保障。
有森林和水池,也就使城市形成真正的山水城市,达到诗意的穴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