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生态园林 说说国内外景观
sj7777777
sj7777777 Lv.11
2007年10月08日 07:12:49
来自于闲聊茶吧
只看楼主

罗华:水域生态系统景观设计要点 来源:《园林》杂志 作者:罗华 日期:[2006-2-17] ----------------------------------------------------------------- 一个完整的水体生态系统应包含种类及数量恰当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具体地说包括水生植物,鱼、虾、贝类等水生动物以及种类和数量众多的微生物。当污染物进入水体后由相应的微生物把它们逐步分解为无机营养元素,从而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营养。微生物在分解污染物过程的同时获得能量,得以维持自身种群的繁衍。水生植物一方面吸收水中无机营养元素,避免了水中无机物过量积累,另一方面植物的光合作用为水体中各生物种群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溶解氧,同时,水生植物是浮游植物食性和草食性水生动物的食物来源。因此水生植物(生产者)是水体中所有水生动物和微生物最主要的和最初的能量来源,其种类和数量在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罗华:水域生态系统景观设计要点
来源:《园林》杂志 作者:罗华 日期:[2006-2-17]
-----------------------------------------------------------------


一个完整的水体生态系统应包含种类及数量恰当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具体地说包括水生植物,鱼、虾、贝类等水生动物以及种类和数量众多的微生物。当污染物进入水体后由相应的微生物把它们逐步分解为无机营养元素,从而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营养。微生物在分解污染物过程的同时获得能量,得以维持自身种群的繁衍。水生植物一方面吸收水中无机营养元素,避免了水中无机物过量积累,另一方面植物的光合作用为水体中各生物种群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溶解氧,同时,水生植物是浮游植物食性和草食性水生动物的食物来源。因此水生植物(生产者)是水体中所有水生动物和微生物最主要的和最初的能量来源,其种类和数量在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生动物(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为食,可控制水生植物和微生物数量的过量增长,在保持水质清澈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水生动物排泄的粪便和水生动、植物死亡后的尸体又为微生物(分解者)提供了食物来源,因此微生物是水体中的“清道夫”,它们为避免由水生生物带来的水体二次污染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人工湖泊是在一定空间内,由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的多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因果而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即生态系统。人工湖泊生态系统是复杂的系统,这不仅是因为所受外部影响的复杂性,而且因为其内部运行机制及各因子的并联的复杂性。水生生态法主要依赖于湖泊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和物质转移的动态变化,运用水生生物的食物(营养)关系,根据水域地理位置、气象气候、水体大小、水位变化、湖底底质、湖泊形态、湖水运动特点、水质特征等实际情况,科学合理设计水生动物的放养模式,使各种群生物量和生物密度达到营养平衡水平;同时可以考虑种植一些观赏性水生植物,不仅可以吸收水体中部分营养盐和有毒物质,降低湖泊中氮、磷浓度,优化水环境,维持水域生态平衡,而且还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在水域生态系统景观设计中要注意以下要点:

■自然界中的水通常从泉水—池塘—溪流—险滩—急流—叠水—湖泊—沼泽—瀑布—河流—长江—海洋,有明显的连续性,虽然湿地、湖泊、池塘的连续性不明显,也是生态水系统中的重要环节。

■自然水体的存在形式,是大自然多种自然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降雨量、地表径流、土壤的运动、沉积、沉淀、澄清、水流、波浪以及各种生物的作用等等,对水体岸线的改变,将引起整个水域生态系统发生相互关联的变化,场地规划时首先考虑不破坏自然条件,规划建设项目与原有的生态环境相融,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尽快达到新的良性的生态平衡。自然的排水系统是最经济有效的水体形式,新设计水体尽量按原有的流向及岸线,保持两岸良好的自然植被不受干扰。

■人类有相似的本能:不自觉地趋向水边,对水边丰茂的植被,水边及水中的动物、鱼类、蛙类、贝类等等有好奇心及亲切感。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充分利用亲水的优越性,尽量靠近水源,首先选择低洼潮湿的地点开挖为水面,使水流尽量小角度斜穿等高线缓缓地向低处流动。

■作为参与规划的工程师,要密切关注水的上游及下游的情况。某些区域在基地中,散落一些局部低洼处,经地形分析,尽可能使其保持现状,塑造成生动的水景,如果能相互沟通,导入外来水源更新水系,最后溢入自然水系则更为理想。

■在地域的高处应进行生态重建,涵养水土,恢复自然形成的泄洪区域,不可占用。

■将雨水通过地形设计,合理引导地表径流,尽可能渗入地下,最终汇入天然水体。对植被的保护和减少硬地铺装都是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

■对地表及地下水流域应进行统一管理,不可分治,否则会破坏自然系统。保护全流域的堤岸,将任何形式的污染减至最小,根据水体的容量合理规划土地。每一个与水有关的场地规划,都应在业主要求及生态要求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与协调。对于设计师来讲,这是一种难度较大的工作。

■水面的波光、水色、水的气息、吹过水面的微风和从涓涓溪流到惊涛骇浪的水声都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元素。

■在利用水体时,应该保证用地性质与水域资源及景观相融;利用水资源的强度不可超过水域的承载力;保证人工和自然系统的生态连续性。保证水域的风景质量和生态功能是规划设计应当考虑的重点。

■在面积较大的天然水域范围内,要合理利用临近水域的地块,避免将主要道路环闭水体,这样会限制亲水地域的开发利用。将主要道路远离水域,以尽端支路的方式接近水域,支路之间的土地要合理地开发利用,可用作社区、公建配套区、学校、医院、自然保护区、公园、码头等等。凭借水体增加土地及当地的生态价值。
免费打赏
sj7777777
2007年10月08日 07:13:05
2楼
■在一个规划基地能够拥有一片水面,即使在基地上能够观赏到远处的水面,都是值得珍惜的景观资源。房地产开发用地中的水景可以使地价及房价升值。

■传统的规划设计,常常在滨水规范洪水位以上的区域,规划为公建配套设施用地以及绿地,目前,在规划设计中应该重视对滨水地带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重建,淡水不合理的利用、浪费以及污染会危及滨水生物。

■水陆交界处是生态敏感地带,是鸟类、动物、鱼类的天然食源及栖息地,在规划设计中,应划定生态敏感带,保护及改善植被的生长状态,使原有的野生动物、微生物的生境不受干扰。

■设计水体的岸线应该以平滑流畅的曲线为主,体现水的流畅柔美。驳岸及池底尽可能以天然素土为主,而且与地下水沟通,可以大大降低水体的更新及清洁的费用。

■驳岸以缓坡入水至水下60厘米,宽度2~3米,然后逐渐挖深,在面积较大的水域,要水底深度达到1.8米以上,才能以相对陡的坡度挖深。缓坡可以减小径流的冲刷,对儿童也是一种安全措施。在较大的水面中部可以方形或多边形直线深挖较为经济,在水深1.8米处以缓坡向水岸线连接。

■在驳岸稳固的情况下,设计处理得尽可能简单;岸线设计的曲线要满足水流平稳运动的的要求,避免造成水流不合理冲刷。

■在冲刷较大的地点可用卵石、块石、原木加藤本植物加以稳固。如果是抛石驳岸,应该根据风浪的冲击力决定石块的大小,最好用带棱角的石块;或者抛以碎石打底,上部用大石压住;或者先设钢筋框或竹框再抛大于网孔的石块。滥用钢筋混凝土或浆砌块石的人工堤坝将对滨水地带的生态系统造成灾难性破坏。

■提倡生态型驳岸设计,利用以下各类植物覆盖、稳固土壤,抑制因暴雨径流对驳岸形成的冲刷。例如:湿地树木类(落羽杉、墨西哥落羽杉、池杉、水杉、美国尖叶扁柏、湿地松、水松、沉水樟、沼楠、相思或牛尾木、海松柏、紫穗槐、垂柳、灰柳);湿生植物类(中华水韭、沼泽蕨、宽叶香蒲、东方香蒲、长苞香蒲、水烛、小香蒲、泽泻、菖蒲、石菖蒲、荻、水葱、水毛花、垂穗苔草、箭叶雨久花、雨久花、灯心草、花菖蒲、毛茛、驴蹄草、圆叶茅膏菜、合明或田皂脚、千屈菜、草龙、丁香蓼、星宿菜、半枝莲、水蜡烛、薄荷、慈菇、长毛茛泽泻);浮叶植物类(浮叶眼子菜、水鳖、莼菜、萍蓬草、中华萍蓬草、芡实、亚马逊王莲、白睡莲、柔毛齿叶睡莲、延药睡莲、菱角、四角菱、水皮莲、金银莲花、荇菜);沉水植物类(竹叶眼子菜、微齿眼子菜、蓖齿眼子菜、眼子菜、苦菜、密齿苦菜、穗花狐尾藻、黑藻、大茨藻)。

■通过对现有水系被冲刷破坏的情况,可以设计出相应的措施,重建稳定的生态型水体驳岸。

■通过科学的调查,查处最大风速及最高水位状态下对水系最易造成的破坏点,进行防护性设计。

■在水岸的任何一点都不应看到水体的全部,经过巧妙的设计,可以在某些点,进入相对私密的空间,看不到水体的多处,增加神秘感。在另一些点可以看到相对开阔、深远的水面。在能够看到优美婉转的岸线、可观到的最远点,可以设置休憩设施,配合地形及植被设计,利用借景、框景的手法,增加景观的层次,形成景区内重要的景点,如果点以景名,还可以增加文化内涵。

■在设计一条溪流时,随高差,摆放石块,让水跳落,进入较宽阔地带,通过修筑滚水自然式石坝,可以形成相对宽阔的水面,将欢快跳动的水体表情转为宁静秀美。如果进入更大的水面,则可以安排游泳、划船、垂钓等水上活动。

■通过安排交通线路,近水、远水、跨水、水下穿过等等,可以创造丰富的景观空间。

■在水边设计建筑时,利用水岸之间的温差形成的对流、微风,提高室内的舒适度。

■小型庭院的景观水体形式举例:竹筒导水滴入石槽、陶罐、木桶等,溢出至卵石地;几块毛石围成有情趣的小水池,平静的水面将上方的植物、小品、白云、星空、霞光、月色等倒映于水中;只要有高差就可以产生各种形式的跌水,形成丰富的水的运动、节奏、速率,创造多种水的表情。

■使用栏杆、防滑铺装及路面、指示牌、路灯等方式,保证在水边活动的人们的安全,使用的材料要耐腐蚀。

地球是一个整体生态系统,所有的机体相互影响,互相依靠,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光照、温度、湿度、空气中的化学成分、气温、空气流动和水流的微小变化可能形成很大影响。水域及滨水地带又是生态相对敏感的地带,在此提出一些水域生态系统景观设计要点仅供参考。

网络详见:
http://design.yuanlin.com/HTML/Article/2006-2/Yuanlin_Design_572.HTML
回复
sj7777777
2007年10月08日 07:27:22
3楼
景观生态设计解析
作者:丁一巨 罗华   发表:《园林》 评论(0) 打印
德国巴伐利亚州环保部新楼位于奥古斯堡市南部,占地5公颂,它由三座东西向的长条形主楼组成,并在东西两侧与南北向的附楼相连接。

建筑由Wimmer + Wimmer事物所设计;外部环境由Valentien + Valentien事物所瓦伦汀教授主持设计。

这是一个较典型的景观生态设计实例,以下从生态景观设计理念、地表水循环设计理念和植被设计理念诸点加以解析。

(1)维护自然界本身的缓冲和调节功能

生态设计的关键之一,就是要把人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程度。因为自然界在其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一个自我调节系统,维持生态平衡。其中水分循环、植被、土壤、小气候、地形等在这个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在规划设计时,应该因地制宜,利用原有地形及植被,避免大规模的土方改造工程,尽量减少因施工对原有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在总体规划设计时,设计师把建筑用地控制在最小比例。只占总用地面积的20%;另外35%用作交通用地,其中一半是露天停车场和附属维修用地;其余约45%为绿地。并且对60%的屋顶进行绿化,使其发挥绿地功效,露天停车场种植高大冠密的落叶乔木(0.45乔木/车位)以降低地面温度。

对交通用地地面材料,则根据 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地下水源可能产生污染的地段,如附属维修用地及主要车行道,采用硬质材料,通过地面排水管道系统向地下排送雨水,并且在排水管出口设置过滤装置,防止地面的油污污染地下水源。硬质地面面积仅占交通用地总面积的20%左右,其余60%为半硬质地面,15%为软质地面。

(2)为动植物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生存空间

在最大限度保护好原有生境条件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情况,创造出不同的小生境,丰富植物群落景观。设计师在有限的空间内共设计了10种不同的草地群落景观。运用碎石、卵石或块石矮墙来分隔组织空间,矮墙是经钢丝网加固定型、石料填充而成,极尽自然之美,其中空隙又能为昆虫、蜘蛛及小爬行动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

(3)节约原材料,减少能源消耗

设计师经过合理分析和精确计算,使停车场面积比原定指标节省了10%,在施工中尽量采取简单而高效的措施,多选用本地建筑材料,对施工过程中报废的材料进行分类筛选,化腐朽为神奇,既节省原材料,又能产生令人惊奇的艺术效果。例如,在主要出入口处,设计师利用报废的混凝土预制板,创作出类似中国山石盆景的园林小品,极具情趣。

在道路建设中,基层材料多采用土石方工程中挖出的碎石料。屋顶绿化中所用的土壤,一半来自于施工中挖出的表层土。总长约1300米的矮墙,其中40%的卵石和碎石采自土石方工程,25%的矮墙材料是建筑施工中的废料,大约有200立方米。

在种植设计上,设计师多选择地带性乡土植物,使其形成一个生长良好而稳定的生态群落,大大减少正常养护管理的费用及工作量(如洒水、施肥等)。这部分绿地占总面积的90%左右。

设计师合理利用雨水,使其作为主要的灌溉及水景资源,从而减少水资源浪费。

地表水循环设计理念

充分利用天然降水,使其作为水景创作主要资源,尽量避免硬质材料作为地面铺装,最大限度地让雨水自然均匀地渗入地下,形成良好的地表水循环系统,以保护当地的地下水资源。该区90%的屋面和80%的地面排水是通过处理而均匀地渗入地下。

对硬质地面,如主要道路或水泥铺面,利用地面坡度和设置雨水渗透口使雨水均匀地渗入地下。对半硬质地面如镶草卵石、块石铺面,雨水直接渗入。而屋面雨水大部分(60%~70%)通过屋面绿化储存起来,经过蒸腾作用向大气散发,其余部分则经排水管系统向地面渗透或储存,并为水景创作提供主要的水源。

水景集中在三座主楼形成的院落之间,为了使其各具特色,设计师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前提是水要取之于天然降水,这些水景的形式和容积是通过对屋面雨水的蓄积量计算来设计的。该建筑2/3的屋面进行了屋顶绿化,约有30%的屋面雨水日常能保持在600立方米左右,这就为院落总水景设计提供了重要参数。
回复
sj7777777
2007年10月08日 07:28:23
4楼
北边的院落,没有做水池或水渠,而是设计了一个容积为370立方米的雨水自然渗透系统,让屋面雨水自然而均匀地流入地面以形成一个半湿润的小生境,并配植桦木林灌丛,形成具有自然特色的院落景观。

设计师在中间院落设计了一个长约100米容积为190立方米的水渠,其间种植乡土草本植物和农家果树,极具地方特色。

在南边院落则设计了一组别具情趣的水池组合,每个水池的容积均为90立方米,其间由一个水池连接,且每个水池有高差变化,每当雨水充足时,可形成小瀑布景观,动静有致。在水池中还留有种植池,种植不同的水生植物。

植被设计理念

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本地植物,形成多样的地带性植物群落景观。

(1)草地景观

该地区历史上典型的植被为平坦的牧场草地。与之相适应,设计师根据立地条件,选择不同的乡土草种进行种植,形成主要的植被景观,其面积占整个绿化面积的70%。在边缘地带,由于多为沙质土壤,土壤养分贫乏,故种植耐干旱或半干旱的草种。

建筑物附近,因土壤经过改良,并利用雨水渗透系统使其湿润,从而选择多花且喜湿的草种。在该区总共形成了10种不同的草地植物群落,它们的生长和演替情况将为环保部门的科研人员提供第一手资料。

(2)植被自然演替理念

10%的绿地保留了原有的地带性植被群落,对该区的设计理念是优先保护好原有的生境条件,如土质、土壤湿度、日光照度,使原有群落演替进程不受施工影响照常进行。

设计师还巧妙地运用占地2000立方米的太阳能贮蓄池作为植被演替的试验场。由于贮蓄池表面由不同的石质土组成(如花岗石、玄武岩、石灰石及砂石等),为植物生态学家提供了不同的耐干旱贫瘠等极端生境条件,便于选择特殊植物种类。

以上是德国成功的生态景观设计案例分析,希望对我国的相关从业人员,在从事景观设计及建造时,有所帮助。

网络参见
http://www.lvhua.com/chinese/landscape/landscapedetail.asp?articleno=A00000001005
回复
sj7777777
2007年10月08日 07:29:11
5楼
德国巴伐利亚州环保部新楼
回复
sj7777777
2007年10月08日 07:29:26
6楼
德国巴伐利亚州环保部新楼
回复
sj7777777
2007年10月10日 00:17:32
7楼
景观环境设计理念


作者:罗华 来源:《园林》杂志 时间:2006-2-4


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应该在设计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模式,适合各种人群行为及心理需要的室外休闲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小区中人群行为形成一般包括五个过程:(1)若干个体聚集在一起为某一共同注意的目标而相互交往,相互影响;(2)受到某种特殊鼓动;(3)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出现极化性的倾向;(4)产生为实现共同目标的行动;(5)对环境重新估计。

作为环境设计师,对人群行为的研究,包括活动者、伴随的活动空间环境的研究,量与形、空间与时间界限、形态特征的研究等等,是创立任何空间环境的基础。

物质环境是阻碍或方便人们的有意向活动的一种手段。在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要关注在小区中居住、工作、过路、维修、管理的人,对那些最常接触环境、使用环境并与环境发生密切关系的人给予更多的关注。通过分析他们如何感知、想象和感受场所,通过研究他们在一定时间循环中(一天)活动的踪迹,来评价一个场所,找出每一个场所的关键功能,作为设计该空间内在和谐的支柱。

一个好的室外环境支持有目的的行为,并与使用者的行为相适应,为了做到这一点,就要了解居民是否有空间进行活动?地块大小、人的间隔有无拥挤感?有无相应的设施和管理?各种环境因子能否强化基地的气氛和结构?隐藏及显露的功能?有无足够的照明等等?

还要了解他们的各种行为:晨运、上学放学、上班下班;从小区大门到家怎么走;沿路看什么;与邻居交谈;怎样通过环境显示身份与财富;闲逛;倒垃圾;寄信;傍晚坐在户外、各种游戏活动、散步等等;处理好种种行为之间的冲突,提供较为优化的适应性设计:做好容量控制、合理的交通安排、各空间的独立性及连贯性、各种设施操作的简易性、资源保护以及弹性的规划程序,将以上各种因子之间的关系反复比较取舍,最终达到优良的适应性与适合性。

清晨,参与晨练的中老年人居多,应有就近方便的活动场地及锻炼设施。上班上学的车流、行人流,在方便快速通过的同时,可以见到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观。之后,在小区中活动的主要人群是老年人、婴幼儿及照顾孩子做家务的工人、维修工、物业管理人员等,照顾他们活动及和睦交往的场地及设施合理的交通就很重要。下午中小学生回来后,游戏活动的场所,应适当远离住宅,减少对住户的干扰。有限的硬质铺装应具有多功能性,方便球类活动。晚饭后应有宜人的散步环路,并设置休息交往的小品等。

设计中还应注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如人们在推开门、走上台阶、入座、挖掘、攀爬时产生的行为对环境的要求,景观设计师经观察及收集这些资料,将其运用到设计当中去,可以有效地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

设计中应注意避免出现令人跌倒、绊交之处;避免使人产生犹豫、相撞、退回、寻求躲避风雨的场所,还要尽量规避令人们产生明显的愤懑、恐惧、沮丧等情绪的地方。

良好的设计有助于人们的社会交往,要求设计师注意观察,人们可能在哪里及如何交往(友善的点头、招手、巧遇;在车流边上欣喜地交谈;在隐蔽的角落亲密的约会等等),根据人们的行为特征,合理地组织交往空间。例如:散步道过宽,使人们不易接近,适当收窄可以促使人们在礼貌避让的同时,友善地打招呼,顺利地进行交往。

注意住宅区中使用者故意改变环境的情况:座椅重排、在观景窗上加遮阳板、爬围墙、在人行道上停车等。人们在入座前,有挪动后再坐下的行为特征,活动的坐凳则更适合人们使用。建筑的西南侧可种植高大落叶乔木,夏季防晒,冬季采暖。小区的入口及交通组织不合理,常导致人们破坏绿化、护栏甚至爬围墙。人们总是有就近、安全停放车辆的需求,楼道入口前的硬地铺装应尽可能地多功能化,适合活动及停车等多种需要,硬地周边种大树遮荫,加强硬地的渗水性,活动不密集处嵌入地被,软化硬地。

考虑各种空间的可达性,也就是使用者能够接触他人、公共设施、资源、信息或场所的程度,这是基地的基本优势,不同的社会群体——如老年人、青年人、残疾者等等,在涉及可达性方面具有多样性。私密性、社会接触、购物、工作或上学的距离、不同活动之间的臆想顺序,以及对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的各种规定等等,都是可达性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使用者认为足够的或最适度的可达性,包括使用者最需要到达的是什么。

小区中的使用者对内外环境的客观需求(包括人体的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表现为个体的主观状态和个性倾向性。需要是产生行为的原始动力,也是个性化积极性的源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将会不断提高和发展,作为景观设计师应该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了解人们各种需求的变化,为使用者设计出更好的作品。

网络详见:
http://yuanlin114.com/info/908-1.htm
回复
sj7777777
2007年10月10日 15:41:46
8楼
联邦纽带”景观规划设计
作者:丁一巨 罗华   发表:《园林》杂志


  横跨柏林施普雷河湾(SPREEBOGEN)的德国联邦政府新办公楼群,是两德统一后德国政府重建柏林的重要项目。




  德国近代史上的很多重大事件在这一地区发生。普鲁士王曾将其作为军队训练场。1884- 1894年,著名建筑师保罗.瓦洛特(PAUL WALLOT)设计的帝国大厦,作为德国的政治象征,1918年在大厦的一角,有位议员呼吁德国加强民主共和制度的建设,广场由此得名,并成为德国政治集会的重要场所。1933年希特勒当政期间,发生了著名的国会纵火案,由此,他开始操纵国会,实行独裁。1945年苏联红军将红旗插在国会大厦顶端,作为二战胜利的标志。1961年冷战时期,柏林墙将此处一分为二,成为西柏林市民娱乐休憩场所,1989年柏林墙拆除,两德统一,一度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1991年6月20日,重新统一的德国再次选择柏林作为首都。1992-1993年,举行了在施普雷河湾联邦政府办公楼群规划方案的招标活动,吸引了全球800多家设计事务所,高手云集,成为全球设计界的盛事。经两轮筛选,柏林建筑师艾克斯.肖特斯(Axel Schultes)和夏洛特.富兰克(Charlotte Frank)以他们的“联邦纽带”的概念,一举中标。“联邦纽带”横跨施普雷河,1.5公里长的建筑群,始于坐落在西部的总理府花园,向东经联邦总理府,到议会办公大楼(Paul-L?be-Haus, Marie-Elisabeth-Lüders-Haus)结束;这一布局同时也象征着经过40年的分裂后,东西两德的统一。




  1996年德国举办了联邦纽带景观设计的国际竞赛,有152家参加,最终由德国柏林绿茨7景观设计事务所中标,该设计由两位年轻的设计师克莱丽雅.米勒(CORNELIA.MUELLER)和剑.魏伯格JAN WEHBERG)主持,他们在1989年,就曾和解析派大师丹尼尔.李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合作设计犹太博物馆周边景观,引起业界关注,而本项目则确立他们在欧洲景观设计界的地位,他们的设计宗旨是,每个作品都要因项目的自身条件发挥不同的个性,弱化设计师本人的一些痕迹,避免设计作品雷同。


  在本次设计中,他们突出“联邦纽带”的规划设计理念,在景观设计中,用植物、石材,在大的空间范围内,做出纽带肌理,强化原建筑的带状特征,在小空间中将植物及铺状材料作出各种变化,进一步表现条状纽带主题,使空间符合人的活动要求,体现人性化特征。草皮与花岗岩板相互交错,铺装切入草地,草块化为绿斑飞入硬地。绿地及铺装的形状,将原建筑规划的条状特征,作出充分的变化。

  在8公顷大的共和广场上用大叶黄杨做出对称的绿篱,自东向西延伸,插入柏林动物园边缘原有的树林,而参天大树及林中原有的雕塑,向东切入共和广场,形成新景观与原有景观的交融,以时间为坐标,体现纽带主题。




  市民广场位于联邦总理府及议会办公楼之间,用条石作出带状图案,嵌在草坪上,配以18条不同表情的音乐水墙,打造条状的景观特质。用水滴状草块,将变化的空间引向联邦总理府,打破板直的构图,并与联邦总理府园内西班牙艺术家爱德瓦尔多.奇里达(Eduardo Chillida)巨型铁质雕塑“柏林”,遥相呼应,体现了空间的灵动、人性化,加强空间张力与活力,设计师为政治家提供了一个绿色的舞台,用绿地拉近了他们与市民的距离,体现民主精神。


  艾尔伯特广场位于议会大厦的东侧,是议员进入国会大厦的主要通道,设计师抓住了柏林墙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通过铺装,标记了这道象征分裂的墙体,曾经存在的准确位置,用铜牌打上了说明,让人们铭记那一段冷战的历史。在两德统一的那一天,种植了一棵纪念树,在树角透水篦子上,嵌入一块铜牌,永志统一的时刻。广场北端,原有的河道两岸是东西柏林的分界线,后建造了东西两幢议会办公楼,设计师找准角度,设计了亲水平台,让人们用最佳视线,观赏东西办公楼之间的连接廊道,这个廊道,使东西柏林连接在一起,成为“纽带”理念的象征。

  在本次设计中,设计师用简单的材料和睿智的手法,协调了建筑师与风景师的整体配合,用景观材料突出历史的积淀,既有现代精神又不乏历史的凝重。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植被,决不大肆翻建,盲目破坏与铺张。体现了当今设计师极其可贵的平和心态,通过巧妙的设计,塑造了德国清新的政治风貌。
网络参见
http://www.landscape.cn/paper/detail.asp?id=422
回复
sj7777777
2007年10月10日 16:03:47
9楼
1
回复
sj7777777
2007年10月10日 16:04:58
10楼
1
回复
sj7777777
2007年10月10日 16:05:28
11楼
3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