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一 修改墙体的厚度 增加墙厚来提高墙体的受剪面积,但同事也会提高地震作用效应。减小墙厚的目的是通过降低墙体刚度来降低地震作用效应,但同时也减小了墙体的受剪截面。能否满足规范就看俩个因素那个对墙厚更加敏感。不然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适得其反。 方法二 开设洞口 开洞降低了剪力墙的刚度,所以可以减少地震作用,是一种有效的调节方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开洞形成的一些短肢墙问题,短肢墙的剪压比很容易就超限,但是能调节的手段却十分有限。
方法一
修改墙体的厚度
增加墙厚来提高墙体的受剪面积,但同事也会提高地震作用效应。减小墙厚的目的是通过降低墙体刚度来降低地震作用效应,但同时也减小了墙体的受剪截面。能否满足规范就看俩个因素那个对墙厚更加敏感。不然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适得其反。
方法二
开设洞口
开洞降低了剪力墙的刚度,所以可以减少地震作用,是一种有效的调节方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开洞形成的一些短肢墙问题,短肢墙的剪压比很容易就超限,但是能调节的手段却十分有限。
方法三
调节周边构件刚度
增加周边结构的刚度来使周边构件多分担一些地震作用。调节周边构件刚度的方法可以是增加构件的截面或者提高周边墙体连梁的刚度折减系数。有时候还可以根据板对梁刚度的贡献来调整梁刚度放大系数来调整。比如说中间部分板对梁的刚度贡献大(周边板厚小或者开洞)那么减小梁刚度放大系数(比如说从2.0
减小到1.8
)那么中部梁刚度的损失务必大于周边的。那么周边的地震作用就会加大,而中间的就会减小。
总之我觉得这个剪压比要综合考虑结构对地震的反映来综合调整,结构布置比较规则的时候可能调整个把构件的就可能满足规范要求,但是不规则的情况下,我觉得只能总体把握才能达到目的,单一的调整某个或者某几个构件很难满足要求。
这个是本人对剪压比的一些看法,本人小菜,参加工作才半年,所以请大家多多指教。希望大家用指点来代替“喷”。